用花岗岩砌筑的永年大楼
郭长耀
永年大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广东路93号,即广东路与四川中路西南转角处。建筑建成于1910年,原由英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所建,故得名永年大楼。永年之取名非常精彩,显然取法于“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曹操千古名句,形象体现寿险的作用。
1898年,英国人摩尔在上海创办永年人寿保险公司。公司当时主要以外商企业作为服务对象,1901年以后开始接受中国人的保单,此后业务量迅速扩张,不久成为沪上最大的从事寿险的外资公司。为体现公司雄厚实力及其在上海保险业的地位,1907年,永年人寿拆除原先房屋,重新聘请通和洋行设计兴建新的公司大楼,1910年完工。
该大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英商汇广建筑公司承建,层高三层,整体立面参考卢浮宫东立面的形式,严格按照古典主义构图原则,采用三平五竖的格局。与楼外部线条简捷的砖体表面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室内富丽堂皇。其室内设计为拜占庭风格。以穹窿顶为主体,帆拱为过渡,传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遗产;楼内装修金碧辉煌,用大理石铺地板及内墙,门厅采用爱奥尼和陶立克柱装饰,拱顶及四壁均嵌有金色及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圣经故事画面(历经百年仍光彩依旧),大楼底层窗户装饰耶稣、圣母玛利亚的彩色玻璃,这些马赛克和玻璃图画是由土山湾天主教孤儿院的孩子创作完成,据说当年永年保险公司在营业厅窗上装饰这些宗教画,是寓意“上帝保佑,客户长寿”。
此楼曾历经几次转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经济衰退,永年公司也难幸免。以外商作为主要投保对象的寿险业务受到冲击,业绩下滑。期间永年向中国贸易公司出售办公大楼,后与华洋人寿保险公司合并,1924年被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兼并。1937年以后,由于远东形势的恶化,为了防止再次遭受一战时的挫折,逐渐向海外转移资金。永年人寿向中国贸易公司出售公司大楼,随后该楼改称中贸大楼。二战结束后,宁绍轮船与三北轮船公司租用该楼,该建筑于是又改称宁绍公司大楼。1953年,上海各行业开展公私合营改造,三北轮船公司由此并入长江航运公司。1955年,永年大楼的产权移交至上海市房地局,并由房地局出租给培高钟厂作为作业车间使用,因此该楼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培高大楼。后来,该楼划给上海市轻工业局使用,作为该局的老干部活动室。1992年,由中国工商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出资的上海巴黎国际银行成立,并租用该楼底层进行办公。1994年,大楼入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