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皮凯蒂为何能走进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点击:0时间:2022-07-16 06:49:46

张开++李英东++周钊宇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长期致力于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研究。自2010年起,这位强调政府应对资本主义进行管理的经济学家,其名字和观点开始频繁出现在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当中,这在标榜自由市场信条的美国显得异常夺目。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自我反思,是引发我们思考的重要线索。

一、《报告》中的皮凯蒂

《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是由总统和他的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简称CEA)编制,并在每年2月定期向国会发布。《报告》对美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是美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对于了解美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走势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按照皮凯蒂在《报告》中出现的足迹,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两个阶段。

1. 2010—2013年皮凯蒂零散地走进《报告》。

2010年《报告》是奥巴马就任总统之后起草的第一份《报告》,它与2009年布什起草的《报告》有较大区别。在2009年《报告》的国会讲话中,布什多次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自由市场体系带给我们的诸多好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自由市场经济在长期内是健康的。自由市场经济让成千上万的人摆脱了贫困并且赋予了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我们应当坚持和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然而,在2010年《报告》的国会讲话中,奥巴马对自由市场经济并未涉及太多,可以说是轻描淡写,对中产阶级问题则是浓墨重彩。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应该建立在新的更加牢固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就是厚重的中产阶级。美国现行的经济体系更多地服务于富人阶层而没有向普通民众倾斜,中产阶级没有分享到他们应当得到的经济发展果实。与此同时,日益严峻的贫富分化使得金融系统变得不稳定,经济体系变得异常脆弱,难以抵御危机。为了说明美国的贫富差距现状,《报告》引用了皮凯蒂与美国加州大学伊曼纽尔·塞兹(Emmanuel Saez)合写的一篇论文。文章指出,截至2007年,全部收入(包括工资和非劳动收入)中有将近一半流向了前10%的家庭,而有将近25%流向了前1%的家庭。《报告》对贫富差距现状评论道:“美国现如今的不平等程度已回升至1929年峰值。高收入本身并没有错,但高收入不能建立在损害工人利益的基础之上。”

在2012年《报告》中,皮凯蒂和塞兹的上述论文(数据由1998年更新至2010年)出现了两次。《报告》第一次引用此文,是为了说明收入不平等可能降低总需求,因为富人和穷人有着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对此文的第二次引用,是为了描述收入分配的总体趋势。1979—2010年,底层90%—95%的个人收入(这里的收入指税收和转移支付之前并且不包括资本所得的收入)没有变化,中间4%的收入由13%上升到16%,前1%的富人收入由8%上升到18%,富人收入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20世纪以来最高的。

2013年《报告》吸收借鉴了皮凯蒂和塞兹对1960—2004年间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就业税、公司税和遗产税对于税收纵向平等综合影响的研究。他们指出,最富有的纳税群体占有了大部分的资本收入和财富,因此需要缴纳较多的公司所得税和遗产税。然而,1960—2004年联邦税收中,公司所得税由23.2%下降到10.1%,房产税和赠与税由1.7%下降到1.3%,与1960年相比联邦政府税收不再依赖于公司所得税和房产税,这使得富人阶层的税收负担呈现降低趋势。

综上所述,2010—2013年间,皮凯蒂进入《报告》更多是为政府对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相比之下,2014—2016年《报告》的一系列新概念和新举措都与不平等问题有关,聚焦于政府制定政策适当扩大工人阶级利益,调节或限制资本,以求维护资本主义积累的可持续性,这与皮凯蒂的理论主张有紧密联系。

2. 2014—2016年《报告》呈现“皮凯蒂化”。

在2014年《报告》中,皮凯蒂共出现5次,超过以往出现的频次。第一次出现是为了说明截至2012年美国贫富分化形势依旧严峻,前1%富人的人均收入超过100万美元,富人总收入占国民收入(不包括资本所得)的19.3%,是1928年以来比例最高的。第二次出现涉及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关系。《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9月,工人每小时的实际产出量与1972年相比提高107%;然而,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只增加31%。这种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不匹配的情况在低收入家庭表现得更加突出。第三次出现是与工资的变化趋势有关。皮凯蒂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加速向前10%和前1%人群集中。第四次出现是为了说明在过去30年里,财富加速流向前1%富有人群的现象与科技进步和对技能的相对需求没有必然联系,这是近年来不平等现象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第五次出现与贫困问题有关。经济增长是消除贫困最为重要的力量,然而经济增长的果实若不能被底层民众分享的话,贫困现状则难以改变。对于现在的美国来说,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使得底层民众依旧生活在贫困之中。

在2015年《报告》第一章,中产阶级经济学概念被摆在了核心位置。实际上,奥巴马在其主政白宫的第10天便成立了白宫中产小组,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行政、立法和政策建议等手段解决中产阶级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美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生活水平,重塑美国中产阶级。直到2015年,奥巴马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解和政策进一步提升为“中产阶级经济学”。2015年《报告》引用皮凯蒂创立的数据库(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简称WTID)来分析二战以来美国中产阶级财富变化趋势,完整刻画了1948—2013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富变化轨迹。底层90%家庭收入的年增长率,1948—1973年为2.8%,1973—1995年为-0.4%,1995—2013年为-0.2%。根据塞兹和祖克曼(Saez and Zucman)测算,截至2013年,美国底层90%的家庭财富拥有量占全体家庭财富拥有量的比例仅为22.5%,与前0.1%家庭财富拥有量几乎相等。可以看出,美国中产阶级的财富在逐渐萎缩,贫富差距在逐步拉大,不平等问题依旧严峻。endprint

在2016年《报告》中,《报告》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皮凯蒂的气息,已不再需要描述皮凯蒂出现的次数,这份《报告》开宗明义要解决不平等问题以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并且在第4章专门讨论低收入家庭儿童所面临的机会不平等问题及有效公共政策干预。另外,皮凯蒂对前1%富有人群财富状况的跟踪分析及其创立的WTID数据库被《报告》广泛引用,作为分析美国贫富差距演变的重要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皮凯蒂2013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也进入《报告》,书中的观点被充分借鉴吸收。毫不夸张地说,2016年《报告》几乎“皮凯蒂化”了。皮凯蒂为什么会在美国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与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理论和现实的需要以及皮凯蒂理论和建议的开拓性和启发性密不可分。

二、皮凯蒂走进《报告》的原因分析

1.美国后金融危机时代理论和现实的需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如洪水般淹没了整个世界,洪水已见消退,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仍复苏乏力。面对同样的经济困境,美国国内普通民众和富人群体却有着截然相反的境遇。一方面,普通民众的福利和生活水平不断下滑,人们饱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困扰。另一方面,前0.1%的高收入群体却逆流而上,不断扩张自己的财富版图。今天美国财富的不平等程度比20世纪初还要高,面对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美国人民渴望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并且希望早日改变这种不平等现状。

然而,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解释并解决贫富分化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新自由主义经济体系里,每个主体都被假定为可凭借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资源被有效配置,整个市场会自动实现均衡,既不会出现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最终也不会产生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政府只需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市场会把经济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经验事实打破了自由市场神话;面对理论上的困境,许多自由市场的信徒开始质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科学性,并试图寻求事实的真相。

分析金融危机和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对经济和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在更大程度上谋求公平和共享发展果实,成了西方民众心中强烈的愿望和诉求。在此背景下,皮凯蒂用系统的数据和简洁的理论,揭露了贫富分化的客观事实和资本主义内在导致不平等的机理,主张通过累进税来对资本主义进行管理和限制。可以说,皮凯蒂回应了底层和中间层民众的诉求,切中了当代资本主义可持续积累所面临的、来自于资本主义自身的威胁。

2. 皮凯蒂理论和建议的开拓性和启发性。

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为皮凯蒂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真正让其脱颖而出的还是其理论和建议的开拓性和启发性。皮凯蒂首先对那些沉湎于数学模型和理论推演而忽略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在对当代主流经济学的评价中,皮凯蒂主张所谓的“经济科学”,应该回归“政治经济学”的原有学科内涵。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政治经济学的政治性、规范性和道德性使其和其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它应该回答国家和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中如何扮演理想的角色,以及回答怎样的公共政策和制度能够使我们走近理想的社会。

针对上述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足,皮凯蒂主要采用历史和统计的方法来研究收入和财富分配问题,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强调:“本书的亮点之一是我致力于收集尽可能完整和一致的历史资料,用以研究长期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动态过程。”基于对长期历史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他将财富和收入分配问题放置在广阔历史视野中,结论表明不平等的长期变化趋势并非库兹涅茨所认为的倒U型曲线,市场机制没有自动消除不平等。正如皮凯蒂所说:“我的工作只是突破了库兹涅茨之前的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他对于美国1913—1948年收入不平等演化的研究是开创性的。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把库兹涅茨(已经相当精确)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从而从根本上挑战他对于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乐观理解。”

皮凯蒂的理论框架并不复杂,他的整个理论框架的核心可以表示为 r>g(这里r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股利、利息、租金和其他资本收入,以总值的百分比表示;g代表经济增长率,即年收入或产出的增长)。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资本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此时如果整个经济体的增长率非常缓慢的话,那么资本收益率很有可能大于经济增长率,使得资本所有者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再投资实现资本增值,使他们的收入增长率超过一般劳动者,从而使得两者之间的财富缺口逐渐扩大。在这里,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是导致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加剧的关键角色。

综上所述,皮凯蒂采用历史和统计的研究方法,通过跟踪前1%富有人群收入和财富的变化情况深刻揭示了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实;同时,将财富鸿沟不断扩张的动力归结为自由市场条件下资本回报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正如马克思主义学者大卫·哈维所言:“皮凯蒂摧毁了人们关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普遍观念”。

三、结语

皮凯蒂激发了人们对于财富和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公平和效率之间关系的争论。皮凯蒂的理论和建议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会内在地催生出不平等,进而威胁资本主义的可持续积累。面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裂痕和世界经济风向的转变,我们应该反思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盲目崇拜,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把握21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同时,应立足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要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生产力,更要在发展过程中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这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以此指导中国新的经济改革实践。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狄英娜 李民圣endprint

标签: 凯蒂 美国 报告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