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张智荣从小土豆里掘出大商机
柯玉升
云林县地处台湾的中南部,是台湾的农业主产区,这里最常见的农产品就是土豆。台湾人食用土豆的方式,主要以咖喱和沙拉为主,所以人们习惯选用大个土豆。小土豆被冷落了,除了喂猪,都白白地烂在地里。
云林县每年小土豆的产量占到土豆总产量的20%。面对成堆的小土豆,土豆种植户张智荣暗暗发誓:一定要给小土豆找个好出路!
事情哪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张智荣几乎跑遍了台湾所有的土豆加工厂,没有一家肯接收他的小土豆。更可气的是,一些老板当听说张智荣是来推销小土豆的,头都没抬,就直接喊他走人。
小土豆生意没谈成,路费倒花了不少。看着所剩无几的散票子,张智荣自言自语地说:返回的车费,只能靠勒紧裤带省出来了!
赶了一上午的路,张智荣又饥又渴,总想找点东西填填肚子,就在附近一家食杂店买了两包薯片和一罐可乐。当拆开薯片包装一看,他发现偌大的包装袋里竟只有几片用土豆加工成的大薯片。
张智荣掂了掂另一包薯片的重量,再瞅瞅包装封面的净含量,发现薯片重量明显不足。瞧着这袋拆开的薯片,细心的张智荣马上有了答案:生产厂家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完全是因为薯片太大的缘故。这样大的薯片在包装时很容易撑满袋子,而工作人员看到袋子涨开,自然就误以为薯片量够了。
也就是这份分量不足的薯片,激起张智荣的创业灵感:一般的顾客在吃薯片时,都希望一口刚好吃进一片薯片。如果将家中那些小土豆加工成薯片,大小正适中,肯定会受到顾客的欢迎。用小土豆加工成薯片,还能解决大薯片在包装时容易撑满袋子导致分量不足的问题。
很快,张智荣引进了一套生产薯片的设备,招来的工人都是土豆种植户。他们入股的办法十分简单———将各家无人收购的小土豆作为入股的原材料。半个月后,第一批小土豆加工成的薯片生产出来了,投放市场后,一切如之前所预料:小土豆加工成的薯片口感脆爽,且一口一个,分量又足,深得市民喜爱。
当年,张智荣就让云林县80万公斤的小土豆有了出路,不仅帮了土豆种植户的大忙,他的薯片加工厂的收入也突破了百万元大关。现在,张智荣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全台湾开设加盟店,让滞销的小土豆变为俏买品。
小土豆因品相差而滞销,其实“滞销”的不是小土豆,而是人们的经营理念。张智荣独具慧眼,充分利用小土豆潜藏着的“小”的特色,开发出大小适中且口感脆爽的薯片,不仅给滞销的占总产量20%的小土豆找到了出路,也为自己在商海中闯出了一条活路。
“物能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种的潜能,看来是一条发现大商机的绝妙之道。
(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