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构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点击:0时间:2022-10-03 06:10:52

庄兆林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四风”顽症,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常态化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

一、盐城市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紧密结合盐城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理论武装,以理念创新推动跨越争先。理想决定信念,信念体现追求。盐城市委始终坚持把思想建设摆在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首位,先后组织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迎接十八大、保持纯洁性”、“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各级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围绕打造全面小康升级版、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目标定位,大力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推动各级干部在解放思想中找标杆、找差距、找路径、找动力,全市上下形成了县(市、区)比进位、重点镇比跨越、机关比服务、各行各业进位争先、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着眼盐城“十二五”跨越发展需要,开设基层干部大讲堂,精心组织大规模轮训,突出按需施教、分层施教,在抓好主体班次、高层论坛、在线学习等传统培训的同时,积极拓展境外培训、名校培训。先后两次组织赴美国举办“沿海开发与港城规划建设专题培训班”,连续七年赴新加坡举办社会管理、城市规划、园区建设等各类专题培训班,有效提升了各级干部的“三宽”素质,有力推动了盐城科学发展。建市30年来,全市GDP总量由31.91亿元到3120亿元,增长98倍;财政总收入由2.5亿元到789.43亿元,增长316倍;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29元到25867元,增长6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1元到11898元,增长36倍,以市为单位总体上达到了省定全面小康标准,县域全面小康进程苏北领先,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强化宗旨教育,以为民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加强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盐城市委坚持把宗旨意识强不强作为检验各级干部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优良的首要标准,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不断增进群众感情,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切实加强服务型干部队伍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施行“倾心听民意、真心惠民生、诚心解民忧、耐心化民怨”的“四心四民工作法”,大力推动就业和全民创业,积极兴办惠民实事好事,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一件件、一桩桩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持续深入开展下基层“三解三促一加强”活动,带头参加“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等活动,积极参与信访接访日,扎实开展下访“金桥行动”,着力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仅2014年“三解三促一加强”活动中,市领导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26户,帮扶困难群众64户,化解重大疑难信访案件42件,解决实际问题94个。结合每月20日全市“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组织各级干部到联系点带头参加组织生活,带头开展理论学习,带头策划主题活动,带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引领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密切联系群众、兴办为民实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强化实践锤炼,以素能提升服务发展转型。实践是锤炼干部作风的第一课堂。盐城市委积极引导各级干部在发展一线、民生一线、稳定一线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建功立业。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了领导干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三服务”活动,明确了帮助企业抓创新、引人才、调结构、促转型等服务重点,引导各级干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发展第一线展示作为、展示作风、展示形象。活动开展以来,市区500多名县处级干部共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1479个,招聘员工27351名,争取资金107.2亿元,增加技改投入45.07亿元,协助新上项目595个。坚持县处级领导干部挂钩服务重点工业竣工项目制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竣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916个,完成投资163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12个,5亿元以上项目65个。仅2012年158个列入全市重点监控的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当年就有152个顺利投产,投产率达96.2%。采取上挂、下派等多种形式推进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工作,先后选派156名同志到沿海开发一线、信访稳定一线及中直机关、央属企业挂职锻炼,加快成长成熟步伐。

强化德才导向,以实绩考核推进真抓实干。考核导向直接影响干部队伍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对作风养成至关重要。盐城市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干部,以踏实的考核推进形成实干的作风,让正派人受尊重,让老实人不吃亏,让优秀人得重用。坚持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构建了“实绩申报、实绩评议、实绩复核、实绩公示”的“链式”考绩机制。从2002年开始,盐城市委每年对乡镇党委书记进行实绩考核,2005年,将考核范围进一步延伸到开发区和重点经济园区。10年来,先后有77名乡镇党委书记、11名开发区(重点经济园区)负责人被明确为副县级,其中49名同志进入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做到了对那些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的干部,高看一眼;对那些不图虚名、埋头苦干的干部,多加留意;对那些脚踏实地、注重长远的干部,决不亏待,营造了科学、民主、公开的选人用人环境,在全市上下树立了“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德才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

强化制度建设,以健全机制促进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对良好作风形成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盐城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的决定,明确了目标要求,着力把常委会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坚强领导核心。完善了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明确了议事决策的原则、范围、程序、纪律等,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提高议事效率和决策水平。制定了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两个层面建立健全十个方面的制度,县(市、区)领导班子重点建立了学习培训、科学决策、工作推进、联系群众、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制度,市委着重建立了与之配套的责任落实、谈话交心、状况分析、督促检查、激励警示等五项制度,形成了既务实管用又系统配套的制度体系,提高了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和科学化水平。中央和省委关于作风建设有关规定出台后,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立即召开全市机关作风建设推进大会,专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作风纪律的有关规定》和《机关作风建设问责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把上级有关规定进一步细化,确保执行到位。endprint

二、构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常态机制

作风建设与党的思想、组织、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互为一体,与整个社会环境氛围、历史文化传统、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体制相互关联,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既不能单兵突进、孤立地就作风抓作风,也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通盘谋划、整体推进、长期作战的理念,在“常、长”两字上下功夫,坚持经常抓、长期抓,步步深化,久久为功。

健全教育机制,夯实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思想基础。加强学习、强化教育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工程。作风问题虽然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精神状态上,但根子在思想深处。加强作风建设必须首先抓教育,打牢思想道德基础,这也是我们党长期形成的一条成功经验。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反腐倡廉教育为重点,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真正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各级干部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切实增强群众观念,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自律意识,把廉洁从政作为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做到知畏止行、知足常乐、知德守正,筑牢拒腐“防线”,坚守廉洁“底线”,远离高压“红线”,守好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建立联系机制,筑牢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群众根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新形势下,我们要经受住“四大考验”、成功应对“四大危险”,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密切联系群众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以往经验的秉承汲取,更是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坚持在植根群众中汲取智慧。积极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创新服务群众的载体,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一加强”,带头参加“党员统一活动日”、“保持纯洁性、深化评定升”等活动,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着力化解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不断增进群众感情,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坚持在引导群众中增进和谐。组织各级干部积极参与信访接访日,扎实开展下访“金桥行动”,着力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初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形成党群同心、目标同向、和谐同创的生动局面。坚持在造福群众中彰显先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就业和全民创业,积极兴办惠民实事好事,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一件件、一桩桩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帮群众致富、为群众解难,在服务群众、造福百姓的生动实践中始终保持纯洁性,不断发展先进性。

创新管理机制,严密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制度体系。提高作风建设实效,关键在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果说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一种软约束,那么,制度就是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是一种硬约束。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既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探索建立促进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目前,在作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些好制度、好做法,如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接访下访、基层联系点、基层调研制度,服务承诺、民意反馈、绩效评价制度,结对帮扶、志愿服务制度等。今后,应本着务实管用、具体实在的原则,针对体制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推动作风建设步入常态化、规范化轨道。着眼于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牢更密,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抓好制度的“废、改、立”,健全权力运行、服务群众、选人用人、治庸治懒、厉行节约等方面的规定,用制度固化作风建设成果,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制度一经形成,就要强化刚性约束,既架起高压线,又通上高压电,还要常通电、不断电。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保持“零容忍”,违规必究、违纪必惩,不简单地用规定上的不准和严禁,来代替执行上的严格和严肃,以动真碰硬的行动巩固扩大作风建设成果,防止和克服一阵风。

构建示范机制,营造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良好氛围。“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作风建设下面看上面,基层看机关,群众看干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作风,下面往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很多作风上的细节问题,比如执行规定、会议开法、调研安排、待遇标准等,下面许多是从上面学来的。比如重视排场、讲究面子、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等不良习气,也往往是上行下效、投其所好的结果。领导干部如果放松了要求,不带头做好样子,把规定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把要求变成口头禅、光说不练,下面就会依葫芦画瓢,甚至口子还会开得更大。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必须突出领导作风这个重点,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明白“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的道理,带头管好自己、做好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切实加强自律,坚持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做到工作标准高于一般干部、实际行动先于一般干部、细节要求严于一般干部。认真履行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以实际行动喊响“向我看齐”,示范带动干部作风建设走向深入,传递上行下效的正能量。

强化考核机制,完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责任体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是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点,必须做到以实为本,以实为先,以实为荣。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务实作风导向体现在政绩考核、干部选拔和行政问责的全过程。要健全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制度,改进对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墙上挂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真正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要把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全面掌握干部转变作风的情况,使干部考察、考核不仅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程序,而且成为对干部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激励鞭策各级干部自觉树立良好作风。

完善监督机制,形成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监督合力。监督是作风建设的保障。加强作风建设,主要靠自律,但也离不开“他律”,没有“他律”的自律,很难做到真正的自律,自上而下的压力和自下而上的动力,对改进作风缺一不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严格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敞开大门抓作风,把内部监督同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逐步形成管用、到位的监督机制。特别是要强化群众监督,群众是最好的监督员。要把领导干部的作风、行为置于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的注视下。目前各地推行的党务、政务公开以及行风热线、万人评议机关等做法,都是接受群众监督的有效形式,应积极加以完善和推广,并注重把监督视野从工作圈向生活圈、社交圈延伸,完善干部作风“社区征询”、“民意调查”等制度,建立和规范干部作风网络监督平台,加大群众信访举报查核力度,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情况的渠道,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功杭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