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龙:从1万到462万的股市体验
庄山
投资与投机,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孪生兄弟,无法分辨谁优谁劣。投资需要的是耐性和耐心,投机需要的是眼明手快和快速反应能力;投资需要的知识面要宽一点,投机则相对少一些;投资所受到的心理磨难要多一些,投机则得到的短期心理快感要多,更能满足人的赌博心理;投资行为长期成功的概率要高一些,投机行为短期赚钱的概率要高一些。
2016年第一周的交易刚刚结束,周玉龙桌上的两台电脑都还开着,一台电脑显示的是沪市大盘的K线图,另一台是一个新闻的页面。
周玉龙在雪球网上的名字叫“东博老股民”,从东方财富网注册博客开始,他已经在网上论坛活跃了10年,如今,他已经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个人投资者之一。
股票市场上只有10%的人赚钱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自信更是股市投资者最标榜的个人素质,原本想着,敢于用这么一个异想天开的实验账户招摇过市的人物,一定是桀骜甚或偏执的,但7个多小时聊下来,我却丝毫没有找到这样的感觉,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也找不到特别的惊人之处。
小木匠的财务自由
周玉龙6岁开始学木匠,19岁就已经带徒弟了,20岁开始带着一班木匠当上了“包工头”,之后,他被县里的房管局招去做合同工,没多久就跟一个能说会道的同事一起做了个家具厂,后来又办了个小五金厂。
1992年初,他在报纸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股市消息,没有涨停板限制的快速上涨一下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但毕竟是创过业的人,他并没有盲目入市,而是到市区收集相关书籍开始学习研究。通过半年多的努力,他觉得自己了解了股市是怎么回事,于是在年底将手里的10万元钱一下子投了进去。
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买的股票是冰箱压缩和氯碱化工,他买进没几天股票就开始一路暴涨,他高高兴兴地买进卖出,短短几个月,账户上的资金变成了120万元。钱来得太快,他觉得有点不真实,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钱,因为这笔钱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
1993到1997年,是周玉龙20多年投资历程中赚钱最快的时期,仅1995年开始买入的四川长虹就给他带来了20倍的收益,这个时期他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整体累计收益达到了300多倍,也就在1997年股市的高点,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卖光了股票,选择了空仓休息,他关闭了已经开始亏损的两个厂子,成为专职的股市投资者。
从精明到傻的磨砺
回顾20多年的投资经历,“如履薄冰”是周玉龙最深切的感受,他认为把怎么活着和怎么安全放在心里重中之重的位置,才是在股市长期赚钱的最根本原则。他觉得,如果一开始不是那么快的赚钱,假如是赔钱的话,他可能就不会做股票了,而这完全都是运气。
从1997年一直到2004年,有时挣钱有时亏钱,整体算下来,他几乎就没怎么挣钱。1999年的时候,连拼音也看不太懂的他,在一个月里,用了283个小时,随时查着字典,在电脑上写完了对于他来说是巨制的三篇心得文章,写作的顺序是《投资理念》、《投资杂谈》、《投资方法》,总共有4.6万多字。至今,他依然认为这些文字是适用于股票投资的精华。同时,从1998年开始,他就在摸索研究试图制定出一个判断企业内在价值的公式,这个公式直到2005年才成型,这个公式依然是他选股的重要工具。
实验账户
周玉龙实验账户的股票在2015年7月8日换成了兴业银行,在12月31日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他才打开看了一下,总市值462.26万元。他说这个账户虽然有一个盈利目标,但不以盈利为目的。“建立实验账户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在我国、我个人能否进行价值投资,并作为自己操作结果的对比。”
周玉龙笑着说现在的实验账户已经俨然成了“公众账户”,前两年他为了早日实现实验账户的目标,想为账户加上融资的功能,但网上投票的结果是多数人都反对,于是也只能作罢。
说起实验账户的设立,周玉龙说就如同后来账户公开一样都是机缘巧合,当年一个朋友拿1万元想让他帮着做股票投资,他就单独开了这个账户,1995年2月买入了800股四川长虹,这是跟着他自己的账户所做的操作,市值刚到几万元的时候,朋友又不想投资了,他判断上涨还远没有结束,就自己拿几万块钱给了朋友,当时他就想干脆把这个账户做成一个长期账户,权当做个实验。
四川长虹将该账户的市值推升到了17万多元,在2000年全部买入了当时的山东铝业,由于是一个长期账户,平常都不会去看,慢慢的,这个账户被他彻底遗忘了。
2004年证监会要求账户清理的时候,这个在他名下的账户才又被发现,当时账户市值还剩下12万元左右,他跟家人开玩笑说,这个账户什么时候能变成100多万元就去买个大奔改装成旅行车,一家人开着出去玩。女儿还嘲笑他,说他做梦。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了这个实验账户的认真操作。他为账户设定的操作原则非常苛刻:不能空仓,必须满仓,持有现金不能超过5分钟;不能分散投资,集中一个股票,不能频繁买卖,要尽量长期持有;不能买入基金,不能买入B股,不能融资交易。
在2005年他将持有了近5年的山东铝业换成民生银行,到2006年底市值增长到63.24万。2007年1月4日换股鞍山钢铁,年末市值达到214.25万。“如果不是网络博客,换辆大奔的想法可能已经实施了。”周玉龙说。
实验账户2008年的市值滑落到70多万元,对于他这种操作模式的质疑再次沸腾起来,甚至调侃和谩骂也扑面而来,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这种操作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他索性将实验账户在网上全面公开,调换股票的预案、研究分析都会提前发布,换股的时间节点也会通报,除了将持仓的期限修改为半年以上之外,操作原则不变。更进一步的,他索性为这个账户设定了到2030年达到一个亿的盈利目标,具体的推演分成三个阶段,从1995年至2008年末的14年已经过去算第一阶段,期末收盘市值75.535万元,累计利润为7454%,年均利润36.19%。从2009年初至2019年末的11年定位第二阶段,目标市值1200万元,累计收益1588%,即实现16倍利润,年均收益28.58%。从2020年初至2030年末的11年为第三阶段,期末争取实现市值1亿元,累计收益833%,即实现8倍利润,年均收益21.26%。
让他感到安慰的是,第二阶段运行到2015年末,他的年均收益29.53%,基本符合预期。他说自己的主力账户比实验账户盈利要好,因为实验账户的各项条款限制了操作的灵活性,觉得涨得差不多了但时间不到就不能换股,等时间到了比较价值又往往不合适了。但他既定的原则是不会更改的,他说:“我设置了实验账户不能抄底,不能逃顶,不能做波段,不能做差价,不能分散投资,从制度上来保证自己忽略市场波动,达到对市场没乐观没悲观的心理状态,全部精力放在上市公司的分析、研究、判断上面。”
他认为第二阶段的实现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同时他也在思考,到第三阶段资金规模上千万级以后,他会修改一些条款,将持股种类扩大到三个,一方面是为了操作、换股的方便,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安全,因为已经有一些人跟着这个账户在操作,他担心万一自己判断错了,或者出现自己能力根本无法发现的黑天鹅,那样的话,单只股票的损失对于总体而言就会减轻许多。
按照周玉龙现在的梦想,等实现了这个实验之后,“我就用这一个亿买块地造个房子,就说这是一万块的房子,也挺不错的”。虽然现在还是信心十足,但他也一再强调:“股市不是个讲道理的地方,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运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只能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