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等好诗,第一等议论

点击:0时间:2022-10-11 19:56:53

邹金灿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欧阳修《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

崇徽公主是唐代名将仆固怀恩的幼女。仆固怀恩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之一,后来遭到中央猜忌,于是联合回纥起来反唐,准备攻占长安,在进军途中暴卒。他死后,唐代宗怜其有功于唐,收养其幼女,即为崇徽公主。

据《资治通鉴》记载,仆固怀恩在世时,就已将两个女儿嫁去了回纥,“为国和亲,荡平寇敌。”这两个女儿中,一女是光亲可敦,嫁给了回纥的登里可汗,另一女则不知所嫁何人。光亲可敦去世后,登里可汗指定崇徽公主为继室。国势衰落的唐朝不敢怠慢,便将崇徽公主远嫁回纥。

悲哀的是,即使有了崇徽公主的和亲,仍然不能停息回纥对中国的骚扰。留在长安的回纥人,在市中横行无阻,于光天化日之下强抢妇女,令居民闭门不敢出。回纥人还抢了长安令邵说的马,最后唐朝也因为惮于回纥的军事实力而恕免了犯事者。

唐代宗大历四年,崇徽公主远嫁回纥,路经阴地关的时候,用手在石壁留下了痕迹,这个手痕为后世所咏唱。唐代诗人李山甫的《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说:“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著恨长留。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此诗句句激愤,字字含悲。然而国家大势,很难因个人感情发生运移。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元气耗尽,衰败已是定势。

不过,正如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所说,即使现实残酷,卷土重来的精神却不可无。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认为,明末书生误国,因为他们不懂得权衡天下大势,而是凭意气用事,未能先与后金和解,全力去对付中原乱军,从而腹背受敌,最终导致明朝灭亡。这番议论有其道理,但也只能说明,明末书生更多是方法上的失误,对于积极防备敌人、奋勇征战的精神,则不能有所指摘。欧阳修此诗所希望唤起的,就是这么一种精神。

在冷兵器时代,如何应对北方骑兵,是中原文明的一个重要议题。北宋政府在面对西夏、辽国的侵扰时,极度被动,引起了许多士人的不满。欧阳修就是其中一位,他怒于当权者的不争,这一首《唐崇徽公主手痕》虽然说的是唐朝的故事,但不无指向宋朝的意味。

此诗所寄寓的感慨,比李山甫的更深沉,尤其是第三联,叙述与议论结合,愤怒说出玉颜的遭遇,同时以强烈的质问语气,撕开肉食者的面纱,露出其卑懦可鄙的嘴脸。那些享受着高官厚禄的人,不去努力谋求增强国势,反而让弱质女子远赴夷蛮之地以救国,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令人痛心的事情了。

在这首诗里,前半部分的感情每句递进,到了第三联,作者将积郁在心中的悲哀与怒火,痛快地表达了出来。末联一转而沉着,“岩花涧草自春秋”,历史令人愤慨,现实呢?

唐人写诗不重议论。大概因为议论入诗是一步险棋,毕竟诗不是文,尤其是近体诗,篇幅短,没有足够的字数空间让你建立绵密的逻辑关系,若是作者的议论不精警,往往使得作品缺乏远意。宋诗为后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许多拙劣的议论影响了诗作的质量。

不过,欧阳修的“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却是极佳的议论,这两句扣住了历史与现实,此外若是结合欧阳修的身份来读,更会感受到一股震动人心的力量——这首诗作于宋英宗嘉祐四年,其时欧阳修52岁,在宋朝的名位已经很高。

朱子赞扬欧阳修的这首诗说,“以诗言之,第一等好诗。以议论言之,是第一等议论。”赵翼也说,“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此何等议论,乃熔铸于十四字中,自然英光四射。”这些评价,都非常精到。其实,“肉食何人与国谋”说的又何尝只是宋朝的事呢。

标签: 议论 公主 回纥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