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国医生贝熙业的中国情缘

点击:0时间:2022-11-20 18:45:12

张亚斌

2015年6月,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在央视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故事主人公便是习近平主席去年访问法国时称赞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在北京成为“御医”

贝熙业1872年出生在法国中部山区新浴堡的一个普通村庄,20岁考入波尔多军医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被派往塞内加尔和印度抗击当地的鼠疫与霍乱。1913年他来到中国,任法国公使馆医官,此时已41岁。

贝熙业擅长外科。到京后不久,他为腰部生疽、生命垂危的官员开刀去毒,官员两个月之内就神奇康复了。这在当时依然对西医持怀疑态度的中国达官贵人中轰动一时,贝熙业成为京城上流圈子争相邀请的西医大夫,他的病人中有四位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曹锟。他因此被称为“皇帝的医生”。他还结识当时北京的文化精英蔡元培、梅兰芳等。

作为袁世凯医疗顾问,他获得过袁世凯亲自颁发的三等文虎勋章。除了担任私人医生,贝熙业还身兼中法两国政府的多个公职。仅北京大学校医一项月薪就达200大洋,再加上诸多顾问、医官、院长、教授的头衔,贝熙业当时一个月的收入合起来少说也有几千大洋。而当时在北京买两进四合院是800大洋,一进四合院是400大洋。

贝熙业为人豪爽,每逢周三会在位于使馆区不远的大甜水井16号的家中举办沙龙,款待中法朋友。沙龙的常客有:铎尔孟,北洋政府总统和政府外交顾问,法国汉学家,《红楼梦》法文全译本审校者;圣琼·佩斯,法国诗人、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李石曾,上世纪中国留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者,创办中法大学。

1923年,贝熙业在北京西山亲自设计建造一组中西合璧的花园建筑,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建筑分为三组,一座欧洲城堡式石楼,五间中式厅堂和餐厅,以及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和花园。当地人称之为“贝家花园”。它对当时的使馆区的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因为从城里骑马至西山,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

除了达官显贵,医术高明的贝熙业也为普通百姓治病,费用全免。贝家花园山坡上的碉楼原本用来防御,贝熙业将其改建成为村民治病的诊所。

1932年,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得到教育部认可成立时,邀请贝熙业出任首任院长。在贝熙业担任院长的六年时间里,震旦大学医学院奠定了在中国医学界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震旦大学医学院与其他医学院合并为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中国医学界数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都来自这里。

娶了个中国娇妻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军队占领北平,贝家花园觥筹交错的生活被迫暂停。当时抗日根据地药品供给非常困难,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化装成神父,秘密找到他请求帮助。由于贝家花园与平西抗日根据地相接,日本兵不敢轻易对法国人进行搜查,因此贝熙业就承担起了秘密运送平西根据地所需药品的任务。

他在城内和西山的两处宅第成为平西与北平城的秘密交通联络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贝熙业大夫骑自行车运药,载重几十公斤,从城里到妙峰山下,行程数十里。后来他又专门买了雪铁龙小汽车运药。贝熙业大大方方地坐在车里,过关卡时毫无惧色。因为他有日本人签发的汽车通行证。这些珍贵药品辗转送到白求恩大夫的手术台上。贝熙业甚至还亲自为八路军做过七次手术。

抗战胜利后国共交恶。1948年底,通往西山的路被切断,东交民巷的外交使团人心惶惶。法国大使馆要求在华法国人撤走。而此时,贝熙业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春秋他身着长袍大衫,夏天则麻衫布鞋,手摇蒲扇,已经完全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他离不开这里!

贝熙业没有离开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基于自己的判断,虽然局势动荡,但贝熙业对新的政权充满信心。共产党的多位领导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当年都参与赴法勤工俭学,贝熙业曾为他们进行行前的体检,算得上故交。他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这里缺医少药,我的病人都离不开我,我的职责让我继续留在这里。”

而此时,贝熙业也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春天。最让人震惊的是,早在1940年,他就与一位20岁的女大学生相爱。她叫吴似丹,生于北京富贵之家,毕业于辅仁大学美术系。当时她患上了很严重的肺病,因在贝熙业处治疗而结缘。

吴似丹还曾经救过他的命。一天深夜下暴雨,70多岁的贝熙业在院子里不慎摔倒,当时摔得很严重,如果不是及时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多亏听到动静,吴似丹马上披衣出来查看,将他背到屋内,并细心照顾。就在那段日子里,他们发现彼此相爱。对许多人来说,那是一种令人迷惑不解的爱情,因为他们相差50多岁。当时,吴似丹作画,贝熙业在画上题词,那诗一样的语言令她着迷。有时,两人偶然还用贝熙业的法国相机玩自拍,很多照片保存自今,现在看起来仍显得很浪漫!

其实早在1923年,贝熙业的第一任妻子就生病去世。从那以后,他一直一个人生活,直到遇见冰雪聪颖的吴似丹,才决定“重新开始新生活”。

经过近十年的接触和交往,1952年,80岁的贝熙业和28岁的吴似丹终于领取了结婚证。有趣的是,吴似丹的家人对他们的恋情竟一无所知,直到二人领证后,才知道她要结婚。父亲老封建不同意他们的婚事,而吴似丹的母亲却无所谓,竟然还按照中国的结婚方式给一对新人做起了被子。

然而形势并没有他想象的美好。到了50年代,法国继续承认中华民国,留在北京的法国大使馆已失去了外交地位,贝熙业也失去了教授和校医职务,只能作为一个私人诊所的医生。不少熟人和朋友依然找他看病,北安河一带的村民有了病也照旧来西山贝家花园。

1954年6月,82岁的贝熙业遭遇了更严峻的危机:行医执照被卫生局收回后,他在中国居住的合法性遭受质疑。

一天,两名中国警察来到贝家花园。他们带来一封信,信中只给他两个选择:一是留在中国,但必须放弃法国国籍;二是在一个月之内离开中国,但他的妻子吴似丹必须留下。

1954年10月,贝熙业不得不从天津港登船回国,夫妻俩将从此天各一方。他眼看就要出海关了,这时一个警察送来了周恩来总理写的条子,允许吴似丹跟他一块去法国。贝熙业高兴得不得了,立即打开随身带着的一个鸟笼,把鸟放了。他们终于可以一起自由地离开了。

吴似丹靠卖画将儿子养大

贝熙业离开中国时,身上仅被允许带30美元。他有五箱古玩被海关禁止带出境,至今保留在法国大使馆。

回到法国,因为经济窘迫,贝熙业只能带吴似丹回到只有400多口人的奥维涅村,这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为解决生计问题,贝熙业到林中开荒,妻子则帮着种树。吴似丹出身名门从没做过农活,但她不得不适应砍柴种地的生活,她心疼年老的贝熙业,总要多做一些。夫妻俩建造了一座小木屋来安顿自己,门前一条小河。吴似丹喜欢坐着看远处的山,她觉得那儿很像北京的西山。

回到法国后的第二年,他们的儿子路易出生了。83岁的贝熙业高龄得子,喜不自胜。可惜,1958年他就去世了,享年86岁。那年吴似丹34岁,儿子路易才3岁。当时中国正经历大跃进,吴似丹与北京家里的联系越来越困难。有一次电影院放映中国电影,她看到中国的画面,听到中国的音乐,不禁失声痛哭。

在奥维涅村,人们看路易这个混血儿的眼光是异样的,同学们都叫他“小毛(泽东)”。所幸,路易聪明,学习优异。他选择子承父业,在15岁时考上了海军医科学校。

吴似丹余生都守着他们最后的家,她内向、孤僻,很少与外人来往。贝熙业去世后,她靠卖画和给人打零工补贴家用。她不让儿子学习中文,也很少对他说起那段中国往事。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贝熙业和吴似丹也逐渐被人们淡忘。那废弃的贝家花园,屋内漏雨破败,屋外荒草丛生。

直到2013年5月,贝家花园被北京市列入文物保护试点,修缮一新。央视也要拍一部关于贝熙业及其妻子的纪录片,没想到就在这时从法国传来消息,传奇老人吴似丹女士去世。这年她89岁。

2014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在一次演讲中,习主席称赞贝熙业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还特意接见了他和吴似丹的儿子路易。这时,路易已是巴黎一位著名的心脏病医生。

几天后,路易第一次来到北京西山,走进父母相识相恋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并参加了四集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的拍摄工作。

2015年6月2日,《贝家花园往事》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人们才了解了这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2016年,该片还要在欧洲和美国等地播出。

(责编  张圣荣)

标签: 法国 中国 路易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