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40年春节“年味”变迁
黎淑贞
说到春节,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粮票到八十年代的鞭炮、九十年代的春晚,人们过春节的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变。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春节“年味”的变迁。
1970——年货、排队
总的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呈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趋势。在物资短缺的情形下,人的消费主题是“抢购”。当时,饮食的消费占了国人收入的大部分,所以为了获得丰盛年饭,人们必须付出“起早贪黑”的代价。
那个年代,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人们会提前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还要为孩子们赶制新衣服、忙活年夜饭。市民谢大娘说:“以前真的非常盼望春节,因为过年可以改善生活。那时候是计划经济,任何东西都要凭票证购买。到了过年,所有东西提供量都会加大,比如平时油只供应2两,到过年就会涨到3两。尤其是粮食,平时提供的都是机米,也就是粗米,到过年就会有粳米甚至是稻米供应。”
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就是对新衣服、好吃的、压岁钱的期盼。市民小徐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说到过年的记忆,她告诉笔者,自己六七岁时最盼望过春节。一身新衣服,一双新袜子、一条新手绢都是珍贵的。临近过年的每天晚上,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在镜子前试新衣服,再细心地把衣服折叠整齐。那时候,压岁钱也不多,但对于她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家长会把一元钱换成10张崭新的连号一角钱,她总会爱不释手一遍遍拿出来数、拿出来看。
1983——春晚、鞭炮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视逐渐普及。198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应运而生。此后每年,一到春晚播出时间,便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市民阿杰说:“春晚播出时,一家人都会守在电视前,即便起身去拿东西,眼睛都不想离开电视机。虽然那时春晚的舞台效果比现在差了很多,但也诞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节目。”
走亲访友也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那时候,既没有电话,也没有便捷的聊天软件,走亲访友成了约定俗成的活动。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放鞭炮。提到放鞭炮,“80后”辛辛表示:“以前的鞭炮种类不像现在这么多,但是购买量很大,而且大人小孩都喜欢放。大人会整挂整挂地放鞭炮,我们喜欢把一串炮拆成一个个小炮,揣在口袋里一边跑一边放,跑累了就回家吃饭、看春晚,会看好几次重播。”
1999——短信、抢票
1999年至2000年是百年一次的跨世纪之年,这一年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市民淼淼说:“跨世纪的春节其实和往年春节并无不同,但是让人在心理上总有一种幸运的感觉,暗暗庆幸自己经历了千年一遇的千禧之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手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对春节的拜年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響。从那时起,人们开始乐此不疲地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拜年。尤其到了2000年之后,短信变得越来越普遍,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编写新奇有趣的新年短信发送给亲人、朋友。
改革开放,让更多人离开家乡到更为发达的城市实现自己的理想。“民工潮”“返乡潮”也由此产生。在外打工的人们为了和家人团聚,会在春节前夕抢先到火车站排队买票。在广西工作的军军老家在湖南,“每年回老家过年,火车站售票大厅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很多和我一样在外打工的人都会彻夜排队抢票。虽然辛苦,但能和家人团聚还是值的。”
2017——旅行、发红包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生活。不少年轻人把春节长假看作休闲的好时机,除了休息和拜访亲友外,其他时间更多用来健身、旅游。各大旅行社也纷纷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春节旅游产品,无论是国内游还是海外游,都很畅销。
近年来,社交软件的功能也愈加丰富,、QQ红包的出现给新年增添了一项有趣的活动———抢红包。“在群里发个红包,大家可以抢到不同的金额,虽然红包数目不高,但是气氛却异常活跃,发红包、抢红包是春节必备运动啊。”市民元元说。
笔者手记:
有人说,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不过是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颠覆传统,而是与时俱进,是形式上的多元化。不管怎么变,春节对于人们的意义,即合家团圆、尊老爱幼、对家人的思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不会变。
中国40年春节“年味”变迁,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见证。从贫穷走向富足的中国人,把生活从单调的追求物质,逐渐升级为物质、精神的双追求,见证着我们一步步迈向小康社会的进程。每一年的春节,就像一个个进步的阶梯,既展示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也预示着未来的中国越走越好。(责编 陈 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