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领导“指是”办
刘诚龙
Q我是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上级领导最近常来基层检查工作,我都疲于应付了,因为这些“钦差”到基层指导工作,这个发个指示,那个发个指示,有时候甚至是冲突的,我该怎么做?(汨罗:蒯飞)
赶场子,打穿插,踩钟点,还真是基层领导基本功,上面千根线,下面一针穿,所有工作都落到基层来落实。兄弟,既选择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当学点统筹学、分头术,按工作轻重,事情缓急,来头大小,合理安排时间与精力。
您应对这个,虽烦,不难。麻烦的是,这个领导来了,要显本事,呜呜哇哇,发通革命指示,叫你往左边奋勇前进;那领导来了,要摆威严,咿咿呀呀,来段重要讲话,叫你往右边开拓进取。官场最容易升官的,是干事的,还是听话的?你懂的。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了大沽口,占领天津,剑指北京,咸丰吓得尿失禁:曾国藩,给我喊曾国藩来。
曾国藩其时在安徽境内围剿太平军,自顾不暇,这头战事正处胶着,那头皇帝给他下指示,叫他北上勤王。钦差大臣满天飞,都往安徽前线飞。“咸丰”是叫曾国藩北上勤王,“咸蛋”是叫曾国藩南下征战。
指示打架了。听谁的?老曾组织原则性是蛮强的,第一想的是,听领导的话,多头领导中听大头领导的话,“曾文正、胡文忠二公皆议入卫”,这也是班子成员多数人的意见。
曾国藩拟抽调常胜军鲍超,退下火线,北上保皇,命令将下,李鸿章却站了出来:去不得:“独谓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当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第一,英法联军已迫京都,湘军飞过去吗?待赶到,北京早被占了;第二,英法联军攻京都,不过是撸只鸡捉只鸭,意在经贸,“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第三,湘军如驿动,前功尽弃。太平军才是大清心腹之患。
是听官大的,还是听对大的?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曾国藩决定不北上了。不北上,是犯上作乱哪,曾司令也是有办法的,赶紧给皇上打报告,一,我们将派湘军劲旅楚军北上,目前情况是,楚军一退,太平军将横扫千军,汹涌反扑,为防止崩溃状态出现,我在紧锣密鼓从千里之外另调部队来防守。第二,英法联军不是太平军那些土八路,得加强装备。您放心吧,估计三五个月,湘军数千里跃进,会挺进大燕山的。皇上看了报告,觉得其指示考虑欠周,又下了指示:已和洋人议和,湘军不必勤王。
二十六年(190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洋人逼慈禧还政给皇帝,慈禧气得不行,便向联军下战书。
慈禧下的指示:打;荣禄也在紫禁城,下的指示是:不打。打,不打;打还是不打?李鸿章复慈禧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张之洞是“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这便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唯实”事件,叫“东南互保”。事后证明,这是对的。
这两个故事,可得甚启发?启发是:领导的话,可以不听的;领导指示,可以不理的。是吗?错了,若这么理解,那错好远了。平心论,当上领导,也多半是有两把刷子的,多有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的,他们给下的指示,你要抗旨么?不抗,执行。
上面两个故事说的是,领导也有乱下指示之时,那怎么办?看你的了。兄弟到了官场,官场是以服从为天职,但不是要你相信领导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领导要服从到盲目的程度。你要有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判断;自己把握不准时候,召集班子集思广益,开诸葛亮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对其不善者呢?你也装模作样,认真做记录,表达尊重嘛。有机会叫你汇报时候,你不直接批判其指示不对,如曾国藩不勤王一样,打些马虎眼,擦些腻子胶,涂些香脂粉。他听了,也明白的——也许他下指示,也是到你地盘来了,领导嘛,不讲两句话,不行,事后自己都忘了。
要言之,领导指示是,自然是其是;首长指示非,也可非其非。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应之。兄弟知道,你与领导,领导与你,想的都是一样:把工作做对,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