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舒世忠:半生心血描绘北京胡同历史画卷

点击:0时间:2023-03-17 21:26:32

阿忠

他退休后无事可做,忽然想起绘图来;他用双脚丈量北京市区,记下胡同的地理风貌;数十载风风雨雨,他走遍了大街小巷,记下了胡同里每一个经典故事;他用20多个年轮,绘成了30卷北京胡同画册。如今,他已83岁高龄,他叫舒世忠。

他想记下北京地理风貌,把胡同文化的历史留住

舒世忠是满族后裔,1931年生于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龙爪槐胡同。舒世忠在这个胡同生活着,记忆中,童年时同伴们嬉闹的场景依然清晰。在他的记忆里,老北京城就是陶然亭湖面荡漾的碧波,家门南边城墙边的护城河是他们安全的屏障,龙爪槐胡同就是孩子们嬉闹的乐园。过去,他家一贫如洗,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靠唱戏赚钱养家,生活艰难。他小时候身体不好,就每天练长跑,由此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和小伙伴们赛跑,总会名列前茅。

儿时光阴转瞬消逝,舒世忠上小学了,学习成绩优异。由于母亲去世,父亲挣的钱非常有限,他交不起学费,先后4次停学。在转了几所学校后,托人上了一所免收学费的学校,总算读完了小学。初中时,第一个学期快结束了,他的学费还没有交上。考试时,他被挡在考场外,老师告诉说:“没交学费,学校不让考试。”舒世忠低头不语,眼中含满了泪水。他无奈地看着考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舒世忠后来转到另外一所中学,他刚来几个月时间,就因为学习好、劳动好、体育好而被选为副班长。又到期末考试了,他的学费还是没能交齐,如果交不齐学费,将被劝退学。班里有个叫曹德福的同学,是和他在一个胡同长大的玩伴,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攒的零钱拿出来,替他交了学费。当天,曹德福告诉他:“你明天照常参加考试,学费的事你不用担心了。”他听了以后,紧紧握着曹德福的手,泪流满面。因为家里实在太穷,舒世忠还是离开了普通中学,上了一所不收学费的铁路学校。完成学业后,他被分配在北京的铁路部门从事检验与统计工作。

1981年,改革的春风吹起,北京市政府提出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大力发展建设新楼房。舒世忠看到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胡同渐行渐远,随风消失了。童年胡同中的美好往事再次浮现在眼前,他很快意识到,随着住房建设与拆迁,胡同里的老槐树,胡同里的天棚鱼缸,胡同里的凉席板凳,还有坐在胡同树下的老头老太太,这些原汁原味的北京胡同文化都将不复存在。他觉着,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有必要记录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

为了留住一段历史,舒世忠决心对北京胡同细致考察。每天一早,他就起床上街串胡同,一天不落。他还将家里的钟表特别调快了10分钟。老伴郗佩琴就问:“你起来那么早,也不干活,到街上瞎溜达什么?”他就笑笑说:“锻炼呗!”老伴真的以为他每天出去散步锻炼,也就不阻拦他了。1987年3月开始,他加大了走胡同的步伐。他每天早上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每到一个胡同口,就把自行车停放一边,然后拿出他托人在香港买回的孔雀胶片照相机,拍摄胡同中有纪念意义的图片。看看要到点了,他就坐地铁到西山去上班。

经常串胡同,也不是很好玩儿的事,有一回,舒世忠在东直门串胡同,把他串懵了。胡同里有永康胡同,前永康胡同,后永康胡同;还有永康头条、永康二条、永康三条等等。胡同连着胡同,哪个是前,哪个是后,哪个是头,哪个是尾,连他也弄不明白了。回家整理资料的时候,也是记不准哪个胡同连着哪个胡同。后来,他每次出门时,不但要带上照相机,还要带上笔和笔记本,还有一卷皮尺。他在现场把胡同画下来,然后回去整理。

几万条胡同50多本记录,不仅仅是他的财富

把胡同画下来,还不算难,难的是弄清胡同的长度和宽度。向单位借的皮尺,前头有一个钩子,他就从一头用皮尺测量。可是,刚挂好皮尺,上班下班的人就来了,妨碍交通。后来,和同事们提起此事,有人就出主意说:“你用步量,看看几步是几米,就好计算了。”他试了一下,迈出五步,等于三米。有了步量这种方法,测量胡同的长度和宽度就方便多了,效率也明显提高。

舒世忠每天串胡同,也经常会被人误会。有一次,他在崇文区白桥大街串胡同时,碰到一位警察路过,警察看他东张西望,就上前盘问。他告诉对方:“我在了解记录胡同的地理状况呢!”可无论他怎么说,警察也不相信。后来,他被带走接受盘查,经过百般解释,才被放行。串胡同,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有时,他在胡同里游来游去,人家会怀疑他是小偷,或者是不受欢迎的拆迁人员,更搞笑的,也有人怀疑他是特务。有一次在什刹海前井胡同,他看到一个四合院很有记载价值,就想用照相机拍照,四合院的人以为他不是好人,厉声痛斥,抄起家伙就冲了过来。他不敢解释,只好灰溜溜地跑了。

有了这次教训,舒世忠变聪明了。后来他每到一个胡同,就先跟当地的人打招呼。有老头在胡同里时,他就大声说:“兄弟你好!跟你打听点事儿。”有老太太在聊天,他就大声喊:“大妹子你好,问你一个情况!”一见面就表示跟人家友好,胡同的人也就知道他是做什么来了,从而消除了敌意。见过面,他就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完成了测量和拍摄任务。打这以后,他再也没有碰到被人误会的事儿。

1991年,舒世忠退休了,他有足够的时间去串胡同了,遂把串胡同当成了新的事业。他的手里总是拿着笔和本,走街串巷,看到有独具特色的建筑、精心雕刻的门联、独树一帜的牌匾,都要记下来,或者照下来。

每天走胡同,每天都有新发现。他在北新桥酱房道里,看到了一副门联,上书“曲江风度,吏部文章”,感到很新鲜。查阅资料才知道,“曲江”指的是唐朝名相张九龄,而“吏部”是指南朝诗人谢脁。他还看到有户人家保存着完好的240副老门联,他一一拍照后,又一笔一笔抄录下来,他想写一写240副老门联的故事。在崇文区薛家湾胡同,他发现了一户人家大门额上,刻着“钱氏宗祠”四个大字。他找到主人,主人钱鸿绪告诉他,这里曾是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的祠堂,这位主人是吴越国王钱镠的第33代孙,钱氏宗祠是清朝年间建起的宗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历史上钱氏保境安民,深得民众拥戴,曾被文天祥称赞为“千年之功德,百世之楷模”。目前,这座宗祠正面临着毁灭的命运。舒世忠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情况,写出“钱氏宗祠,即将埋没”一文,发表在北京的一家报纸上,受到政府的关注,在2009年前门地区旧城房屋修缮中,钱氏宗祠被修复一新。

标签: 胡同 永康 宗祠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