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大国重器”的英雄核潜艇官兵
丁玉宝+蔡年迟+肖德伦+邓冉子
引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上世纪50年代末,为打破世界军事强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伟大号召。仅仅过去10年多,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就在世人的惊叹中轰然下水,成为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与此同时,一支执掌“大国重器”的神秘部队——中国海军某潜艇基地成立了。
40余年来,这支象征大国地位、支撑国家安全的部队,一代代官兵驾驭核潜艇纵横大洋,建功深蓝,创造了数十项载入史册的纪录:水下长航90昼夜,打破世界核潜艇一次出航时间最长纪录;大深度极限深潜,检验了我国核潜艇深海作战性能;水下发射运载火箭,宣告中国海基战略威慑力量正式形成;作为重点建设作战部队,形成了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连续40余年守护核安全,从未发生过核事故。
“怕死不当核潜艇兵!”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支核潜艇部队官兵的铮铮誓言。在基地初建的13年间,先后有32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近10年来,基地先后有上百名官兵不能为亲人尽孝送终,178名官兵为了出海执行任务推迟婚期。正是一代代艇员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融进了中国核潜艇事业,为之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铸就了共和国水下核盾。
铁血豪情,为国担当,英雄无悔。记者在这支英雄部队采访期间,一次次走进英雄官兵的心灵,发现在他们一个个令人震憾的故事里,有豪迈、有悲壮,有欢喜、有忧伤,就是没有后悔!
死神面前无所惧 怕死不干核潜艇
在中国海军某潜艇基地的军港广场,矗立着一尊英雄的雕像,深情凝望着战艇和大海。英雄名叫孟昭旭。他的故事,基地每名官兵都能娓娓道来。
孟昭旭生前是基地某艇员队机电长。这个官兵心目中的“拼命三郎”,每次遇到堆舱故障,总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第一个冲进去排险。
核潜艇官兵都知道,堆舱是艇上核辐射最强的地方。正常人接受核辐射的剂量,有一个安全值。平时因为有科学防范,健康完全有保障,但进堆舱排险,除了严格穿戴防护装具,每次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时间一到必须立刻出来。
一次战备巡逻期间,堆舱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孟昭旭第一个冲了进去,待确定故障部位,规定时间已经到了。为了争分夺秒赢得抢险的宝贵时间,孟昭旭不顾舱外战友的一再催促,一鼓作气排除完故障,直到战友强行把他拉出堆舱。
孟昭旭舍生忘死的行动透支了身体,最后病倒了。他的英雄事迹感动了各级领导和部队官兵。为了治好他的病,总部、海军、舰队首长想尽一切办法,医院做了最大努力,可最终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临终前,他对哭红了双眼的妻子说:“我们干核潜艇的,穿的是呢子,吃的是细粮,国家给的待遇优厚,关键时刻咱该豁出去就得豁出去。我走后,你们娘儿俩千万不要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他拉过16岁儿子孟龙的手,用尽最后的力气,嘱咐道:“爸爸干了一辈子核潜艇,可还没干够,你长大了一定要接着干……”那一刻,来看望他的领导和战友无不潸然泪下。
英雄走时只有45岁,可他的精神在基地一直传承着。为了核潜艇事业,一茬茬艇员前仆后继不惜牺牲,敢于拼命。当记者看到英雄的儿子孟龙时,他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核潜艇干部,成为钢铁巨鲸上又一颗“铆钉”。
在这个基地,官兵们都知道,艇上抢险无异于黄继光“堵枪眼”,面对生死考验,每名官兵都无所畏惧。但艇上抢险,谁先上谁后上,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从本专业职务最高的开始,然后是结过婚有孩子的、结过婚没孩子的,排到最后才是那些年轻官兵。
据说,这套规矩,是从被誉为“深海铁汉”的基地某艇员队机电长李洪海开始传下来的。
李洪海任机电长时,他最初给本部门立下的规矩是:“需要一个人进堆舱,我进;需要两个人进,我必须排第一。”有一次核潜艇训练,蒸汽管路突然发生泄漏,200℃的高温蒸汽,瞬间弥漫整个舱室。李洪海把被子浇上水,往身上一披就冲了上去。官兵们边跟着他跑边喊:“机电长,你身体不好,让我们进去。”李洪海头也不回:“懂不懂规矩?我是机电长,我比你们有经验!”他进舱内鼓捣了一阵,实在顶不住了,跑出来大喊一声:“结过婚有孩子的给我上!”一会儿又喊:“结过婚没孩子的,上!”……
后来,这个“规矩”连基地领导都认可了。他们说,李洪海立的规矩,有人情味,每个艇队都要照做不误!
2011年的一天,正在疗养的基地某艇员队电工班班长、海军“十杰青年”郭金海,得知再过几天核潜艇又要远航,他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直奔医生办公室申请出院。医生告诉郭金海:“你白血球偏低,要留下来继续治疗。”郭金海不肯,医生急了,冲他吼道:“你这小伙子咋回事?还要不要命!”
“平时不惜力,战时不惜命,我们核潜艇兵都是这么做的!”郭金海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央求医生说,“你不知道我的岗位有多重要,万一出了问题谁都不好交待,你就让我去吧!”“你这是拿身体在做赌注啊!”医生还是不肯。
的确,作为业务尖子,郭金海随艇出征,艇长就吃了定心丸。想着心爱的战位,想着生死与共的战友,郭金海撂下狠话:“怕死我就不会干核潜艇,既然当了潜艇兵,我就决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
望着眼前这个倔强的小伙子,医生心里充满敬意,无奈地摇摇头。两天后,医生给郭金海准备了一个小冰箱,里面有可迅速改善免疫力的针剂和几十天的口服药。
郭金海如愿以偿上艇了,班里的战士喜出望外,围着他说:“班长,只要你在艇上,我们出海心里就踏实!”
苦乐年华笑度过 宛若平常一首歌
核潜艇远航,艇里高温、高湿、高噪,日夜不分,对艇、对人都是极大的考验。在寂静的大洋深处,艇员不但要承受苦与累的煎熬,而且每次远航又充满未知的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艇毁人亡。面对生死考验,基地一代代核潜艇官兵始终乐观面对一切困难,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大学生士兵别良晓第一次参加远航,摩拳擦掌,急不可待。这时,老班长李益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嘱咐说:“有什么需要对父母、对女朋友讲的,写下来锁在抽屉里。”endprint
别良晓一头雾水:“为啥呀,一个多月不就回来了吗?”“这是长航前的‘秘密,每个人都要写的,以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也算对家人有一个交待。”别良晓一听,出了一身冷汗。老艇长董福生还特意找出以前写给妻子的“遗书”,让别良晓学习学习。
“此次远航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如果我不能回来,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读着读着,别良晓眼睛湿润了。感动震撼过后,别良晓想起了正在热恋中的女朋友。于是,他拿出笔来,写了一封没有寄出的特殊情书:“亲爱的,你和我恋爱,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相依相守的温情,只有无尽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对不起……如果你看到这封信,我已经永远离开了你,你一定要坚强起来,我在天堂祝福你。”
远航安全回来,别良晓将这封特殊的情书珍藏起来,美滋滋地说:“将来我会把这个秘密告诉女朋友,我们的爱情经历过生死考验,连大洋都见证过啦!”
别良晓的爱情得到了大洋的“见证”,可基地某艇员队机电班长徐吉华的婚姻,却差点没得到民政部门的“认可”。
那年,徐吉华请了7天假回家结婚。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农村条件有限,照一张黑白照片要一周后才能取出,只有7天婚假的徐吉华根本等不及。急中生智,徐吉华和未婚妻张丽分别从自己过去的照片上剪下头像,就到镇上民政所办登记去了。工作人员左瞧瞧右看看,满脸狐疑地问:“你俩不是闹着玩的吧?”徐吉华连忙摆手:“不是,不是。”解释了半天,民政所人员听明白了,一脸同情地把他俩的照片剪齐了拼在一起,盖了大印。
有一次,徐吉华夫妇带着这本结婚证在武汉登记住宿,宾馆服务员在办理完手续后偷偷报了警。警察赶来后,拿着他们的结婚证左看右看,怎么也不相信是真的,直到把电话打到基地核实后,才解了围。事后,徐吉华打趣地对妻子说:“我们结婚这么多年了,却还差点成了‘露水夫妻。”妻子娇嗔地给了他一拳:“怪谁呀,还不是怪你。”
在这个基地,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还有很多。被基地官兵传为佳话的“姑嫂拜堂”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
主机班长、一等功臣刘忠文与本村姑娘赵同婵恋爱多年,可由于艇队工作忙,婚礼一再推迟。那年,在双方老人的催促下,他们终于确定了婚礼日期。然而,眼看着婚期就要到了,艇队却迎来了远航任务。“与远航相比,婚礼只是小事一桩。”刘忠文听说有远航任务后,根本没向艇员队领导提结婚的事。
婚礼当天,家中亲朋满座,新娘子马上就要迎进门了,儿子仍然不见踪影,望眼欲穿的父母最后一丝希望被击碎了。实在没办法,按当地的习俗,老两口硬着头皮让尚未出嫁的女儿穿上男儿装,在众人面前来了个“姑嫂拜堂”。家人不知道,此时的刘忠文正随着潜艇航行在大洋深处……刘忠文到现在还一直觉得亏欠了妻子。
艇员刘志国的妻子,则说了一件错怪丈夫的事。那年,丈夫答应10月份回老家买房,可到了时间,她左等右等却不见刘志国回来,甚至连电话也联系不上。当时,她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以为刘志国移情别恋了。一气之下,刘志国的妻子跑到部队来找丈夫离婚。经过部队领导耐心解释,她终于明白丈夫确实是出海执行任务去了,而且为了保守秘密,没有告诉她行踪,这才后悔错怪了丈夫。刘志国远航归来,特意给妻子买了一大束红玫瑰,表达歉疚之意。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核潜艇部队的特殊性、保密性、风险性,决定了核潜艇官兵的付出注定要比别人多得多。中国有句老话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这个门,时间长了,这个基地的军嫂们也被各自的老公“同化”了。她们常念叨“两个不知道一个知道”的理:“我们不知道老公在哪里,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可我们知道自己该孝敬老人,该管好家庭,该干什么。”她们也就是在这样默默守望的期盼中,读懂了军人的奉献与担当:相聚再短,也不孤独;风险再大,也愿承担;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
吴晶,基地某艇员队艇长刘云海的妻子。在浙江长大的吴晶,本是个娇小姐,随军来到北方后却变成了“女汉子”,什么活儿都学会了:买米买面、换煤气罐、打煤球、修门窗……一年冬天,半夜突然停电,煤炉不巧也熄了,老人孩子都冻醒了。刘云海那时正在海上训练,没个搭把手的,吴晶只好一手打着手电,一手夹着煤球烧起了炉子,满脸被烟熏火燎得面目全非,把孩子都吓哭了。2000年,刘云海出海执行任务一去就是几十天,其间正好赶上他父亲70大寿。为了不让老人挂怀,吴晶就一个人带上寿礼,倒了3次长途汽车到济南章丘一个叫刁镇的地方为老人拜了寿。让吴晶最感幸福的是,丈夫刘云海出海归来给她发来了一条短信:“我没有尽到的孝,你替我尽了,我会记一辈子,对你好一辈子!”
基地某艇员队艇长柳本才的孩子上到高中了,他却一次家长会都没参加过,家里家外全都是妻子王宁打理。贤惠的王宁知道,艇员家家都是这样的,老公出海干大事,做妻子的就要把老人孩子伺候得好好的,让他们少分点心。出海不允许带手机,柳本才习惯把手机放在办公桌上一直充电开着,为的是返航后看看有没有急需办的事。王宁忍不住每天都要拨几遍那个熟悉的号码,一直没人接听。她知道丈夫还没回来,可到青岛出差旅游的亲朋好友打电话给柳本才,见他的手机总没人接,就认为“姓柳的牛了”。王宁说:“自己的丈夫自己最理解。常人的天伦之乐,在我们这里却那么稀罕。可话又说回来,国家托付给他们那么重要的任务,给他们那么高的待遇,这又是一般人难以享受到的。我们知足了!”
谁人都有父母,自古忠孝难两全。基地装备部副部长韩黎宾,父亲重病在床,他请假回去照顾,然而没过几天,远航任务来了。看着昏迷不醒的父亲,韩黎宾在床前长跪不起。母亲是个老党员,知道儿子的难处,拉着老伴的手说:“孩他爹,儿子是公家的人,咱让他走吧!”那一刻,韩黎宾昏迷的父亲眼角流下了泪水。等韩黎宾长航回来,父亲的坟头已长出萋萋青草。他跪在坟前失声痛哭,把一整瓶酒全洒在坟头祭奠离去的父亲……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乐趣,特别是对丈夫长年在外的军嫂来说,孩子是最好的伴儿,可有人却与孩子“有缘没分”。那年仲夏,基地又一次迎来长航任务。此时,某艇员队机电长李云生的妻子李海霞正在部队待产。无奈之下,李云生把妻子送回老家山东省寿光县东关村。李云生与妻子约定,等执行任务回来就把她们娘俩接回来。李云生出海了,他为孩子想了10多个名字,并挨个征求战友的意见。
遥远的家乡,孩子顺利出生了,6斤半的女孩。但谁也没想到,孩子出生后罹患溶血性黄疸病,第5天就不幸夭折了。由于承受不住打击,李海霞病倒了。远航回来那天,部队领导考虑再三,还是将孩子不幸夭折的噩耗告诉了李云生,让他抓紧回家照看妻子。李云生手里捏着他最得意的孩子名字“凤飞”,喃喃自语:“凤,飞走了!孩子,爸爸对不起你……”
2006年,基地组织核潜艇远航,由于特殊原因,比原计划延长了10天。潜艇返航之前,基地时任政委曲卫平特意在招待所宴请慰劳一下她们,同时通报一下情况。谁知刚一落座,这些军嫂们就在下面互相小声打听:“什么事啊?发生什么事了?”曲政委说:“今天给大家通报一个情况……”满屋顿时鸦雀无声,“一个星期后,你们将和顺利返航的老公见面!”曲政委话音刚落,“呼!”家属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随即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和说笑声。
当天晚上,家属们一直揪着的心放松了,好像一块石头落了地。大家比过年还高兴,不约而同地端起了酒杯。那次宴请,不能喝的也喝了,能喝的喝高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千杯为君醉。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这爱,是国是家,是深沉的家国情怀!
(本文配发图片摄影者:乔天富、龙运河、钟魁润、王松岐、李唐、王青、郑良振、邓冉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