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支撑发展硬道理
朱琳
多伦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积极促进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惠民如花绽放
多伦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 “文化大县”建设的战略目标。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创新文化投入机制,从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入手,实施“民生文化”工程。自2005年开始,陆续修建了文化公园、水上公园、湿地公园、沙地公园、森林公园。
多伦城市建设突出文化特色,从发掘城市历史遗迹中打造城市风格。先后修复了汇宗寺、善因寺、山西会馆等珍贵的古建筑文化景点。还通过招商引资,引导民间资本注入文化事业,新建和改建了体育馆、老年人活动中心、乡村文化小广场、书画馆等一批品质优良、功能完备的文化基础设施,全县掀起了一轮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社区的腰鼓队、扇子队、歌舞团等各类群众业余文化团体发展到15个,拥有会员1000余人,越来越多的居民自发参与到各种文化健身活动中。在文艺精品创作方面,先后出版了《多伦汇宗寺》、《多伦文史资料》系列从书,《康熙会盟》、《多伦诺尔史话》、《漠南商埠》等一批历史文献作品,创作了歌舞剧《姑娘湖》等一批文艺精品。《姑娘湖》、《多伦会盟》等多个文化品牌已在国内外颇具知名度。此外,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草原书屋等文化服务平台,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截至目前,多伦县已建有草原书屋60个,万村书库4个,同时为每个村的草原书屋配置了1500册书籍、10几种报纸期刊和100种音像制品,实现了草原书屋村村全覆盖。
文化活动亮彩纷呈
“咚咚咚!”来自多伦县兴盛社区的锣鼓队敲响了锣鼓,龙狮队跳出了雄浑豪放的狮舞。“民生文化”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多伦大地,全县基本形成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阵地、月月有活动的“民生文化”格局。多伦县建立了 “三下乡”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和文化单位联合送文化下乡,每年宣传活动30多场(次),受益观众5万余人次,同时,全县7个专业艺术团体精心创作农民喜爱的歌舞、戏曲、小品,每年演出达60多场(次)。在建县100周年和汇宗寺建寺300周年之际,陆续推出第七届内蒙古环多伦湖自行车赛、汇宗寺主大殿修复启用暨建寺300周年庆典仪式、中蒙跆拳道对抗赛和第二届玛瑙奇石文化节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围绕“中国马都”深入挖掘马业资源和马文化,积极开展剪纸民间小唱、马鞍具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
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众多文物古迹和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2008年,多伦县多伦淖尔镇成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获此殊荣的村镇。这也是继“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全国小城镇管理先进县”之后多伦县获得的又一张国家级文物保护建设方面的特殊“名片”。
文化产业建设步伐加快
文化产业是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多伦县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文化产业发展将与旅游业发展、历史文化挖掘、康体休闲健身相结合,重点做好“五个文化产业园”建设。即会盟文化产业园、商旅文化产业园、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户外运动文化产业园、工业文化产业园。此外,将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统筹规划、部署和实施。在政策的指引下,多伦县不但培植了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而且积极挖掘、保护具有地域特色、民俗特点的项目,传承传统文化。让有市场前景的历史文化“富”起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历史文化“火”起来,把珍贵稀有的历史文化“养”起来。汇宗寺、山西会馆等成为多伦县一张张文化名片,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截至今年6月底,多伦县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旅游收入4.31亿元,同比增长3.8倍(去年同期1.12亿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接待游客12万人次以上。☆
(作者单位: 多伦县广播电视台)
(本栏编辑/胡丽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