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的方向

点击:0时间:2023-04-17 06:53:49

文传浩+滕祥河

[摘要]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彰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厚哲学意蕴。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关键,在于增强系统性思维,推进全流域一体化发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力解决长江上游和支流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板;坚持辩证统一的思维,在生态危机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 大保护 流域经济 流域治理 长江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3-0018-0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的流域管理体制创新研究”(12BGL1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研究”(11&ZD16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十三五”重大招标项目“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文传浩(1972 —),重庆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流域经济与流域管理等;滕祥河(1990 —),山东临沂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库区移民经济与管理。

目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愈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2016年1月5日,习近平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提出,源于實践的发展要求,为我国以长江经济带为代表的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现实依据

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基于全球绿色发展潮流、国内战略布局以及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顺应世界范围内绿色发展的潮流和大势,吸收借鉴了国外流域经济发展与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教训

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复杂问题的挑战,以绿色发展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共赢,普遍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推崇。其核心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在自然环境承载力基础之上,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代表的国际环境机构,通过人类发展报告、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政策简报等形式,不断发出“全球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国际社会为发展绿色经济做出了积极探索。中国也积极顺应时代潮流,选择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新实践。

另一方面,由沿海经济借大江大河塑造内陆流域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一类极为重要的经济区域,但在开发过程中也有着深刻的教训。国外先行工业化国家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是注重流域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的建设,从全流域完整系统的角度开展流域综合治理。莱茵河流域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导致莱茵河曾一度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付出了很大的治理成本;亚马孙河流域开荒定居、发展水电和基础设施等过度导致热带雨林锐减,水土流失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国际流域开发的这些负面经验,值得长江经济带发展所借鉴。

(二)符合“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内容要求,是“两山论”精神实质的具体表达

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极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处于基础地位,无论对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将生态建设理念、建设模式和建设路径,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每一环节。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被正式写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中央文件。“两山论”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质相同,集中展现了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方略、新战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宏伟蓝图中应用领域明确化、应用手段具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以“经济增长”为价值目标导向的发展,严重破坏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行“一亩三分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背离工具理性

长江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长江水量丰沛、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长江经济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也大,高强度的水电开发建设致地方原有景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截至2012年,长江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1600多座,每年巨大的用水、蓄水、调水量,对维持河流正常的生态和航道用水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在国家城市化战略布局中,长江流域城镇以及城镇群规模扩张,人口的集聚带来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排放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容量承受的压力;沿江分布着众多港口和工业城市,大量承载金属加工、机械、化工等高耗能、低附加值、高污染产业,曾一度带来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在产业大转移过程中,重化工企业溯江而上,在长江上游和重要支流建立起“污染避难所”;城镇大量占用农田、农业非点源污染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的影响问题逐渐凸显。因此,不解决长江经济带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就不能保障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区域内各个行政主体形成了“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地区之间设置不同程度的行政壁垒,水污染防治权责不清,管理分割严重,“九龙治水”格局仍未根本性转变,城、乡水资源管理分割,地表水、地下水管理分割,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污染防治分割等现象依旧普遍。涉及到流域具体工作中,管理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情况普遍存在。流域环境监管能力薄弱,上下游统筹管理缺乏,跨界污染纠纷时有发生。

二、深化对“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的认识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经济带战略转型发展对面临的新实践和新要求的科学回应,关系到未来流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的变革。

(一)从生态欠账走向生态储蓄之路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提出,建立在过去、现在、未来内在联系的演进逻辑上。今天的“大保护”,就是从过去粗放式、不计生态环境发展的老路,走上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路,就是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所引发的难以承受的生态代价,就是从“生态欠账”迈向“生态储蓄”之路。以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效应换取经济社会效益是错误观点导向下的实践活动,把长江经济带作为逐利敛财的载体更属于一种错误认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人类在先后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几种文明形态后,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创新发展,是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对于当前解决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长江经济带未来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保护”与“开发”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人,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易掠夺自然、损害自然。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了人与自然界的依存关系;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共”是从“单”到“双”再到“多”渐进发展的高级阶段,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合作关系;“大保护”与“不搞大开发”主要是强调发展要素之间比例失衡关系的调节,从而建立保护与开发之间的正向关系;实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相通,是将价值目标与工具理性紧密结合。科学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内在本质联系,就是要树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以及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的哲学思维,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把握“保护”的支配地位

在人类生产实践发展进程中,始终面临如何认识和处理保护资源环境与创造财富之间的矛盾。首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了统一,“大保护”并不等于不发展,反对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绝对对立的观点,要在对立中探索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内在统一的路径,在生态环境“危”中发现经济发展的“机”,在分歧中把握共识,寻求利益契合点,凝聚利益共同体。其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矛盾的统一中看到了对立,划清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之间的界限,反对名为保护生态环境实则破坏生态环境的实践,反对表面“合作博弈”实则“非合作博弈”的自私自利行为。此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准确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共抓大保护”置于“不搞大开发”之前,看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保护”的支配地位。

(四)补短板,提升整体发展效能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提出,立足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着力解决经济和环境不平衡发展问题,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补生态环境发展的短板,提升整体发展效能。“共抓”就是强调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形成一条心、成为一家人、汇集一股劲、打造一盘棋,在建立“经济圈”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和群体发展差异;在建立“社会圈”的“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消除“邻避效应”,各尽其力,各美其美。在全力维护“生态圈”的“山水林田湖共同体”的基础上,不能顾此失彼,实现对山水林田湖系统的统一管理、统一修复。

三、把握“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开发”的实践要求

准确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流域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我国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综合治理的顺利开展。

(一)统筹谋划全流域一体化发展

科学统筹优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空间范围,形成覆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全流域空间范围;建立广泛的参与机制,调动覆盖政府部门、企业团体、民间机构、行会组织、专家学者、居民用户等多元参与主体;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手段,覆盖经济、社会和生态领域的生态环境意识、制度、文化、产业、政策等多项内容;明确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产业分工,避免同质化;合理进行产业选择和布局,避免上游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上游、支流转移;建立紧密的产业关联,打破流域内独立发展的空间格局;破除单一要素管理的思路完善,推进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大部制”,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流域综合管理委员会专门机构。统筹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升级版”。

(二)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短板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重点在上游,难点在支流。鉴于目前一些长江支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长江支流流域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关键。而且,必须明确支流的功能定位,在长江经济带整体框架下,形成汉江生态经济带、湘江生态休闲走廊、乌江特色经济带、嘉陵江绿色水利经济带、岷江生态旅游经济带等多条支流支撑、体现特色和差异化发展的“次经济带”和“次经济走廊”。深化落实长江上游流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建立以重庆、成都、贵阳和昆明等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城市功能核心区,建立以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等为核心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建立以成渝经济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为核心的城市发展新区,建立以雅砻江流域、金沙江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和乌江流域等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发展区,建立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为核心区域的禁止开发区,将其他重要生态屏障、重要生态斑块及沿江消落带湿地划定为生态红线保护区。

(三)在生态危机中培育环保产业,引领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长江生态环境治理中蕴藏巨大商机。环保产业链涉及环保技术研发、环保工程建设和综合咨询服务、环保产品生产、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同时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又将带动并催生出庞大的相关产业链,为21世纪开辟以环保产业为引领的“蓝海市场”提供有利条件和发展基础。在长江流域生态治理过程中,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导向,发展流域大数据产业和智能终端产业;以生物技术为导向,发展生物滞留系统、水体净化装置等生物环保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载体,带动高端环保装备制造;以新能源产业为导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材料为导向,发展环保新材料。

[参考文献]

[1]秦书生,杨硕.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探析.理论学刊,2015(6):4-11.

[2]罗清和,张畅.长江经济带:一种流域经济开发的依据、历程、问题和模式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90-96.

[3]赵建军,杨博.“两山论”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N].中国环境报,2016-2-2(第三版).

[4]杨桂山,徐昔保,李平星.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 1356-1367.

[5]刘毅,周成虎,王传胜等.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1345-1355.

Abstract: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take the action of“Great Protections from All Parties, Limits on Large-scale Development”,which highlight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thoroughly apply “Great Protections from All Parties, Limits on Large-scal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systemic thinking for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watershed, stick to dialectical combination between “two aspect doctrine” and “focal point doctrine” to address the construction weaknesse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of the upper reaches and tributaries of Yangtze River, to make full use of dialectic and unification thoughts to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ecological crisis.

Keywords:Great Protections, Watershed Economy, Watershed Management,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收稿日期:2017-04-10 責任编辑:垠 喜)

标签: 长江 流域 经济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