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翻开国家大账本 感知时代新变迁

点击:0时间:2023-05-08 10:34:12

蔡恩泽

3月5日,《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账本里面有时代变迁,有国计民生,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政策,都牵动着代表委员的心,并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接地气:从“看不懂”到“看得懂”

预算报告是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审议的重点内容之一,被形象地称为“国家账本”。就像居家过日子要盘算好柴米油盐“小账本”,政府也要精打细算,处理好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账”。

不过,由于预算报告本身具有较强专业性,人大代表的法定职责与专业审查水平之间,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每年两会都有少数代表反映“看不懂”账本。为此,近年来预算报告不断探索和创新形式,以求更“接地气”。

在今年春节前的预算报告初步审查会议上,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议:“预算报告信息量太大,是不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提前把不涉密的内容发给代表们熟悉?”

没想到,当时这位代表随口提出的建议,被相关工作人员看在眼里、听在心里。3月7日下午,每位与会代表都收到了一个U盘,里面存入了财政部准备的2018年全国预算草案、2018年中央部门预算草案、2018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草案等内容。“账本”的电子化,为代表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提前“咀嚼消化”的机会。

另外,在今年全国人大的部长记者会结束时,财政部长肖捷扬起手中的预算报告提醒大家,“我们这个预算报告上啊,有一个二维码,大家可以扫一下,就能看到更多关于改革和发展的信息。”

这是继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二维码首次被印上预算报告。扫码进入财政部的,海量数据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2018年“国家账本”阐述得深入浅出。

从“看不懂”到“看得懂”,今年的预算报告更加简短精练、重点突出、内容翔实,报告附件也更加充实,注释和说明更多了,可读性更强了。

3月12日上午,在全国两会关于人大监督的记者会上,有记者再次将这个“老问题”抖落出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副主任刘修文直言,从总体上来看,预算报告“看不懂”的问题比往年有了很大改观。

脉络清: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比起往年,2018年的“国家账本”更接地气,不仅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内容。收支之间,彰显了新时代政府的理财之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家账本有“四本账”,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最大的账本就是一般公共预算。纵观2017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可以发现,民生占了很大的“块头”。仅以支出的前两位来看,第一位是教育,占比15.1%;其次是社会保障和就业,占比11.6%,这意味着国家把更多的钱花在了老百姓身上。

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为183177亿元,增长6.1%。加上使用结转结余和调入资金2853亿元,收入总量为18603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9830亿元,扣除上年地方使用结转结余及调入资金后增长7.6%。

这么多钱怎么用?《预算草案报告》显示,今年将继续在民生领域派发大礼包。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2018年,教育方面的支出预算超过3万亿元,将用于支持发展公平优质的教育,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今年中央财政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每人每年490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55元;住有所居的小康梦,也需要“真金白银”。今年中央财政将助力改造各类棚户区580万套,加大公租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各类便民服务设施,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受监督:一本账有多双眼睛盯着

既然是国家账本,就需要全民参与监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被认为更好地守护了公众的钱袋子。

《意见》要求,人大对预算审核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包括支出预算的总量与结构、重点支出与重大投资项目、部门预算、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务。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指出,过去政府预算审核管理和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重点主要是赤字规模和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对支出预算和政策关注不够,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政策实施效果关注不够,不利于发挥政策对编制支出预算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不利于提高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监督范围扩展、监督内容增加,《指导意见》的出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称得上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查监督制度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预算法、监督法关于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特别是对预算和政策审查监督规定的细化深化。

事实上,为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改革要求,自2015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实施了多项改革措施。

比如,全国人大着力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通過网络传输报送、提供联网查询,实现预算审查监督信息化和网络化,提升预算审查监督内容的详实性和时效性,增强预算审查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财政信息公开透明和预算行为规范有序。

目前,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一级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等工作机构都实现了与政府财政部门的预决算信息联网查询。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方案提出,要优化审计署职责,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部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的职责划入审计署。

实际上,方案涉及的三个部门,其相关职责实际上与审计署已有权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叉重复,将其纳入审计署,有利于把执行者和监督者相对分开,提高监督效率。(责编 余亚如)

标签: 预算 账本 支出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