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百度贴吧“广州黑人吧”
陆雨奇
简单介绍几个关于种族歧视的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研究,研究方法相对简单,控制变量做得很好,很容易理解。
一、《纽约就业市场中种族和犯罪记录的现实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的Devah Pager 和 Bruce Western 在2004年的研究中,在纽约招募了一群不同族裔的年轻男性(白人、黑人、拉丁裔),他们的学历、身高、外表、口才、人际交往能力都非常接近,同时他们还接受了专门的培训保证他们在面试时的风格和表现也相仿。然后,研究者再让这些人拿着非常相像的简历(比如一个写着清华另一个就是北大,一个在谷歌实习过一个就在苹果实习过,当然研究中的人没这么高端),以三人一组为单位(一白一黑一拉丁),派他们去应聘同一个职位,实验在1470个职位上进行了重复,然后看不同族裔的人获得的面试机会和被聘用次数。这样的audit study(稽查研究)模拟实验环境,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变量,结果的internal validity(内部有效性)是非常高的。
实验结果:
3个族裔的应聘者唯一的区别就是肤色,却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唯一的解释应该就是种族歧视了,100%纯歧视。即使到了2004年,废奴已140年,民权法案通过已40年,种族歧视仍然让黑人比同等条件的白人获得的机会少将近一半。
研究者又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些应聘者的简历里随机加入犯罪记录,结果发现犯过重罪(felony)的白人竟然跟没有犯罪记录的黑人竞争力差不多。也就是说有些招聘者宁可要犯过重罪的白人也不要完全没有犯罪记录的同样资质黑人。黑人如果有任何犯罪记录,就基本会被一票否决,但白人即使犯了重罪,依然会被给予第二次机会、第三次机会。
这样的结果让人不寒而栗:黑人似乎一出生就相当于已经犯下重罪了。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黑人在就业市场上也相当于是一个犯过重罪的白人,这种“原罪”时刻写在黑人的肤色上,体现在他们的就业机会上。你如果觉得种族歧视不存在、种族歧视没什么、种族差异跟歧视无关,那请你试着给一群好奇的黑人小孩和他们的家长解释一下这两张图。
二、《Emily和Greg是否比Lakisha和Jamal更优秀?》
这是芝加哥的Marianne Bertrand和哈佛的Sendhil Mullainathan在2002年的研究,跟之前的研究异曲同工,但在控制变量上似乎做得更极致。
他们拿两份完全相同的简历,把一份的申请人名字换成白人常用的名字(Emily,Greg之类的),把另一份的名字换成明显的黑人名字(Lakisha,Jamal之类的),没有照片。除了名字隐含的种族信息,其余部分两份简历完全相同,然后他们把两份简历随机投给大量招聘单位,然后看两份简历获得的面试机会。
基本结果如下图显示,白人名字比黑人名字获得面试机会的概率高50%,且性别、地域、工作类型对这一差距的影响不大。两份完全相同的简历,仅仅是把名字改了一下,就能有如此明显的差异。
这说明了一个黑人如果辛辛苦苦拿了本科学位、成绩优异、挤进大公司实习等等,可能都不如把自己名字换了对自己的帮助更大。种族歧视就是这么直白、傲慢和蛮不讲理。
很多人也许对现在这个看脸的社会感到无奈,但在一个看肤色的社会,有些族裔真是连看脸的机会都得不到啊。
三、电视新闻对不同种族犯罪和被害信息的偏向性报道:
Dixon &; Linz (2000) 研究了电视新闻中对犯罪案件的报道是否有种族偏见。方法很简单:统计出洛杉矶电视新闻里关于犯罪的报道中,不同人种作为受害者出现的比例和作为施害人出现的比例,然后把这些新闻中呈现给观众的比例跟当地实际的犯罪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首先是受害人的比例:
第一栏是司法部的数据,代表受害人的实际种族组成,第二栏是电视中出现或提到的受害人的种族组成,第三栏是两者的差异。很明显可以看到:
●现实中28%的受害者是黑人,但电视里只有23%的受害者是黑人;
●现实中13%的受害者是白人,但电视里竟然高达43%的受害者都是白人;
●现实中54%的受害者是拉丁裔,但电视里只有19%的受害者是拉丁裔。
接下来是犯罪嫌疑人的比例:
●现实中21%的施害人是黑人,但电视里高达36%的施害人都是黑人;
●现实中27%的施害人是白人,但电视里只有25%的施害人是白人;
●现实中47%的施害人是拉丁裔,但电视里只有23%的施害人是拉丁裔。
那么这些结果综合起来看,基本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趋势:相较于实际比例,黑人施害人更容易被媒体报道关注,而黑人被害人更容易被忽视,而白人的情况恰好相反,至于拉丁裔,不管他们是施害人还是受害人似乎都没有受到很多关注。说难听点就是:黑人死了没人管,但一犯事就被曝光和强调,白人犯事没有什么特别关注,但如果白人被害,媒体就花超过3倍(43%/13%)的力度报道。当然拉丁裔还是死活没人理的节奏……endprint
这种差异性叙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现代社会各种媒体往往扮演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社会的一个最主要渠道,就相当于是人的一双“社会眼”,但如果这双眼是斜视、近视的而人们不自知,那么他们所看到和认知的社会就是与现实有偏差的。普通人不可能去查询司法部的犯罪数据来了解社会真实犯罪率,他们往往就默认媒体中呈现的就是现实的反映。于是人们看完新闻高呼:我就说嘛,黑人太可怕了!一个恶性循环和自我实现的预言就开始了。
类似的情况中国人也不会太陌生。记得前几年有段时间,许多门户网站上凡是河南发生的负面新闻都在标题上注明河南并放在首页显眼处,而其他地区的类似负面新闻却往往不指明地区。类似的事情仍然在不断地发生,一旦某个人群、地区遇到了跟他们的刻板印象相吻合的事,那媒体就很有可能会特别关注和报道这件事,从而吸引读者,这同时也又一次强化了这种刻板印象。
希望我们的媒体不要在黑人问题上陷入一些美国媒体的恶性循环。也希望大家对媒体报道能够保持独立的批判精神,希望相关问题的讨论者能够拿出真实的数据。
四、其他方面
黑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几乎每个角落都会受到歧视、偏见、制度性和结构性压迫,这些不公真的是如影随形。不管走到哪儿,干什么,都会影响生活,仅仅是因为肤色。
以下每个方面都有上百篇论文进行过研究,有兴趣的话欢迎Google:
生活环境:黑人的住房条件差,污染严重,基础设施破败,交通不便,犯罪率高,毒品泛滥,配套服务缺失,食物质量低,学校差……一些相关文献搜索关键词:residential segregation,community effects,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家庭:单亲率很高,结婚率低,意外怀孕率高,未成年怀孕率高,家庭稳定性差,父母教育文化经济水平低,父母能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少,孩子较多进一步分散有限资源……一些相关文献搜索关键词:fragile family,social economic status,family background,social capital,cultural capital...
教育:附近学校差,老师少水平差,资源少,风气差,辍学率高,老师对学生期待低,黑人学生更容易被分到慢班,黑人学生申请大学、上大学、完成大学比例低……一些相关文献搜索关键词:racial inequality in education,tracking,Pygmalion effect,doubly disadvantaged,stereotype threat
医疗:许多黑人买不起医疗保险,附近医院诊所条件差,往往小病积成大病,大病很难恢复,影响了工作和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一些相关文献搜索关键词:这方面不太了解。
犯罪和司法系统:黑人被警察搜查的几率是白人4倍,黑人使用毒品比例低于白人但因毒品被捕概率远高于白人,同样的罪黑人被判刑的概率和刑期都高于白人……一些相关文献搜索关键词:policy,racial profiling,incarceration,war on crime,war on drug...
实在太多不想写了,总之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都对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不利。绝大多数问题的成因都是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相关文献数以万计,欢迎查阅。
就算是一整个种族的爱因斯坦,放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几代几十代,都可能是差不多的结果。黑人的问题不是黑人种族的问题,而是贫穷的问题,是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是蓄奴、种族隔离等历史遗留问题。
怪罪受害者(victim blaming)永远是任何社会问题最简单的解答:穷人穷是因为笨、懒,性别不平等是因为女人弱,女人被强奸是因为骚、不保护自己,黑人处在劣势是因为他们的种族劣根性……这样一来,全是他们自己活该,不需要社会任何的反思和改变。但社会问题永远不简单也不轻松,有太多的因素和维度。粗暴地怪罪受害者只是自欺欺人,对所有人都是不负责。
关于广州黑人,我认为要求依法将非法移民遣返是可以的,但这么做的理由不应该是“黑人低等、愚蠢”,而应该是法律本身。前者是搞斗争搞运动,后者是基本的法治精神。非法移民不管什么种族什么国籍,该依法遣返的就遣返。但如果允许他们留下了就要想办法帮助他们适应和融合,有尊严地活下去,共同为社会做出贡献。
(本栏目与知乎网站合作。因版面原因,删去了上文提及论文的链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