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中国人不能失去礼
潘晶晶
“克己复礼”,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有些陌生。
在我们经历了社会高速发展的阵痛与激情之后,我们才突然发现,人与人之间似乎失去了什么。不可否认,我们在物质上比父辈更富裕了,但在精神上却比他们更贫穷。当人人都在寻找精神的家园时,著名学者彭林重提“克己复礼”。
礼真的那么重要吗?礼是不是一种精神枷锁?复古的路能走通吗?讲礼会不会鼓励虚伪?
现代人应该好好读读《周礼》
《检察风云》:对今天读者来说,《周礼》有点枯燥,研究起来很痛苦吧?
彭林:确实难读。对于《周礼》,学术界争议比较大,比如它究竟写于什么年代,就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说是春秋,有人说是战国,还有人说是汉代王莽时,前后相差一千多年。所以有研究的必要。我用了整整三年读《周礼》,读完后觉得这本书太好了,今天各级领导人都应该读读它。要知道,《周礼》全面地展现了儒家的理想国家模式,影响深远,可以说,《周礼》是古代中国政治的百科全书,不读它就理解不了中国历史。
《检察风云》:现代人读这么古老的书,会不会越读越腐朽?
彭林:其实从我开始读《周礼》到今天,耳边一直有类似的声音,比如“吃人的礼教”“腐朽的传统”之类,我发现说这些话的人基本都没读过《周礼》,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礼教。在“十三经”中,礼学占了三本(即《周礼》《仪礼》《礼记》),特别是《仪礼》,被认为是“礼仪之渊薮”,唐代韩愈时便抱怨难读,对今天读者来说,那就更难了。所以我下决心,一定要啃啃硬骨头,真啃了下来,才多少明白了历朝历代的脉络。
过去很多人说,礼学是后人伪造的,但1998年,湖北郭店竹简出土,该发现轰动海内外,其中就有许多礼学方面的内容,事实证明:中华文明从一开始便重视礼学。
《检察风云》:前人为何这么重视礼学?
彭林:因为教育、文明等要通过礼来实现,没有礼这个抓手,一切都是空谈。只有把礼讲清楚,大家照着去做了,形成文化自觉,最终才能达到自尊、自律的效果。古人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宋代时,不仅宋朝重视礼教,辽国、金国也大力推广礼教,通过礼来提高大众素质。遗憾的是,今天很多人反而不懂得这一点。
我们需要学习传统礼仪以改变社会风气
《检察风云》:今天不是也有很多人呼吁讲文明讲礼貌吗?
彭林:那是因为社会失范了,所以许多人开始呼吁文明礼貌,可他们将礼理解为西方礼仪,认为那才是高级的,而视中国传统礼仪为糟粕,这是因为他们对传统礼仪太缺乏了解,所以我从2008年起在清华大学开礼学课(该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我希望大家都来学习传统礼仪,以改变社会风气。
《检察风云》:既然西方礼仪全球通行,何必再学传统礼仪?
彭林:任何文明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礼仪,连礼都跟着别人,那不等于自己承认是野蛮民族?当年韩国汉城赢得198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人家第一件事就是用八年时间重点恢复传统礼仪。那时韩国经济刚刚起飞,也存在着不讲卫生、不礼让等情况,韩国政府提出每人每天礼让10次的建议,汉城奥运会大大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形象。我曾提出倡议:我们能不能每人每天礼让三次?可至今無人搭理。
一个不懂得尊重、礼让的社会,再富裕,也是不适合人居的社会,人的幸福指数不会太高。可为什么我们就是不愿礼让一点呢?因为东西方文明犹如两棵树,体系不同,看问题的角度、逻辑不尽相同。不根据自己文化形成的礼,很难深入人心,自然很难被执行。
《检察风云》:东西方文明的区别在哪里?
彭林:中国文化以仁为中心,主张社会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进步,必须从我做起。孔孟强调人是万物灵长,必须有关怀、有担当,个体要从小人变成君子,从君子变成圣贤。每个人都文明了,社会整体才会变文明。西方文化更关注规则,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遇到问题时,往往强调制度因素,较少检讨自己。
我觉得,任何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看历史我们不能只看希腊,不能总用西方标准来看自己。东西方文明犹如两棵树,这棵树的标准能套到另一棵树上面吗?我认为要慎重。批评传统是可以的,但“三礼”是两千年中国人思想的总根源,如果你连“三礼”都没读过,怎么去批评它?
礼是进步产物,不是落后产物
《检察风云》: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东方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放弃了自己的传统,这恐怕也是必然的道路吧?
彭林:不对。明治维新时,日本也有全盘西化的声音,但经过一番争论,日本人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都应有自己的民族礼仪,应该继承优良传统。
在传统礼仪方面,今天日本和韩国就比咱们保护的好,我们去日韩,会觉得人家怪吗?不会,我们觉得很亲切。今天全中国人都穿西装、吃西餐、过洋节,反而让外国人觉得你很怪。
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东西,礼是进步的产物,而非落后的产物。我们可以去看看,世界上哪个民族不讲礼?偏偏我们这个礼仪之邦今天却不讲了,人与人之间没礼貌,动不动就开打,这像什么样子?
不能把修身养性看成负担
《检察风云》:日韩的人太重礼仪,让人觉得有点压抑,这么活着是不是有点太累了?
彭林:日韩的礼仪来自中国,看上去确实有点呆板。
我可以给你讲一个故事:十多年前,有个韩国学生来中国学习,吓了一跳,因为他们从小都听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可到了咱们这儿,发现情况完全不同。这个学生对我说,无论如何,他保留一个底线,即见了老师一定要鞠躬,否则自己就不是人了。可没两天,他师兄从汉城来,和他没接触两天,就大骂他,说他修养变差了,完全不像一个韩国人了。
我觉得,人不能把修身养性的东西看成是负担,否则的话,我们何必受教育呢?礼是一个规则,我们在马路上走路,也要遵守交通规则,那不仅是约束,也是一种保护。
《检察风云》:现代人更崇尚西方式的自由,恐怕接受不来繁文缛节,您怎么看?
彭林:这是对西方文明的误会,西方礼仪也很复杂严格。我看过一本传记,一个大学者要去见国王,紧张得头一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生怕自己表现失礼,以后在圈子里再也抬不起头来。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任何民族都会对精神文明提出要求,人变得更文雅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礼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一套仪式,让你觉得受到了尊重。如果大家都“混不吝”,都把“从人欲”当成“接地气”,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就像过去农村那样,给孩子起名叫“狗剩”之类,这就是进步吗?
讲礼不等于提倡虚伪
《检察风云》:现代人选择如此多元,“克己复礼”这条路真能走通吗?
彭林:慢慢来,毕竟我们对传统文化也反了100多年了,要复兴它,需要一个阶段。
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在上面,只要领导有决心,那就一定有成果。社会进步了,必然会产生出对礼的要求。可惜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只有口号。你到各城市去看,到处都张贴着“做有礼的北京人”“做有礼的南京人”“做有礼的杭州人”之类,可什么是“有礼”,大家却说不清。
所以,官员要负担起责任来,当做不做,那就是对国家不负责。我们几代人没受过礼的熏陶了,推行礼教,肯定有难度,但做了总比不做好,欠账总要慢慢还。
《检察风云》:礼自外作,容易产生虚伪的问题,这该怎么办?
彭林:礼是为了防止虚伪的,不能因为有虚伪,就说是礼的责任。正如有了法律,依然会有腐败分子,我们能说这是法律造成的吗?能因此不要法律吗?
今天很多人丑化跪拜礼。我可以给你讲一个例子。一次学校发生火灾,老师救出了六个孩子,自己却牺牲了。在葬礼上,六个孩子全跪下了,你能说这是虚伪?
很多人一听礼学,就说是复古,凭我彭林,真能复古吗?就算我想回到十年前,也做不到,孔子当年想回到西周去,也没成功。社会总会往前走,没有谁能真正复古。问题关键在于,面对五千年文明,我们应该更审慎地去思考,其中究竟有没有好的东西。日韩的发展道路证明,传统并没阻碍现代化,也没损害人家的国际形象。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彻底推翻传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