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的透明反腐
黄海蕾
在许多人看来,王岐山是神秘的,但梳理2014年王岐山的一举一动,又会发现王岐山却是透明的,他几乎从不隐瞒中央纪委反腐将推出的任何举措;相反,他每次公开表态后,紧跟着的就是与其表态紧密契合的系列举措。解读王岐山的只言片语,已经成为理解反腐走向的一大重要风向标。伴随着这一风向,2014年,近40名省部级及以上高官落马,3000余名各级官员因违纪违法案件被点名曝光,400余名海外经济案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回国……利剑之下,风气正渐好转。从不敢贪到不能贪和不想贪,神秘老王的透明反腐在他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中已经初露端倪。
改变通报方式 就是不处理也得曝你的光
◎时间:2014年1月28日◎场合: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报告◎讲话要点:“严格执纪监督,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时间:2014年8月25日◎场合: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七次会议座谈◎讲话要点:“我们中纪委坚持一条,就是曝光。有省长、书记跟我讲,岐山同志,你怎么处理都行,就是别给我曝光。我说,就是不处理也得曝你的光。”
印证 2014年通报违纪未出现“某”字
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左下方一个名为“点名曝光”的栏目已存在一年有余时间,点击进入专题,都是各地官员违反八项规定等违纪违法行为的通报。
《京华时报》记者发现,在2013年这个栏目刚开创之初,各地通报案件中大多数不会指名道姓,而多用“某某”代替。如,2013年5月,广东曝光江门市运输管理局公职人员违规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时的表述为“杨某”,有些省市甚至连单位都用“某”来代替。
2014年的各地通报中,违纪违法官员的单位、职务、姓名等信息均被曝光出来。如2014年9月,广东通报的案件中如此描述:“阳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调研员李宗焕违规报销费用和收受红包。”时间、地点、人物、职务、触犯哪条党纪国法等信息一应俱全。
其实,王岐山曾在多个会议或其他场合上表示过,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就是要通过曝光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2014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几乎每月都要例行通报当月各地处理违反“八项规定”案件的数字。各省区市及央企,中央国家机关都会公布本单位处理人员的情况,而在公布的内容里,几乎再也未出现过用“某”字代替的情况。
观察 高密度曝光估计至少持续五年
记者注意到,王岐山一直强调,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主体责任,要求“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要追究监管领导责任。而在一些违纪违法案件中,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也被频频点名。如湖北省通报的湖北公安县农机局违规发放补贴,其党组书记肖汉斌因落实主体责任不力受处分。
王岐山曾提到,八项规定要做成本届向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上交的“名片”,意在将这项工作坚持五年。专家认为,作为强有力震慑作用的曝光措施,估计至少持续五年。
改革纪检体制 把力量调配到反腐主业上
◎时间:2014年3月7日◎场合: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讲话要点:“清理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把更多的力量调配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业上。按照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要求,强化自我监督。”
印证 省级纪检系统改革已经完成
王岐山强调要把纪委的工作回归查案的“主业”。2014年3月,中国纪检系统便开始了一次自上而下全面的体制改革。从中纪委开始,新增3个内设机构,2个是主抓办案的纪检监察室,1个专门针对“打铁自身硬”的监督纪检干部监督室。
2014年5月26日,中纪委宣布,年内完成省级纪委改革。截至6月11日,已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做完了机构改革的“加减法”。机构改革后,省级纪检监察机关中,纪检监察室多数增加至七八个,河南省最多达11个。另外,省级纪委执纪监督人数占比高达近60%。
在加强纪检队伍建设方面,2014年5月9日,中央纪委通报,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主任魏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魏健也成为中纪委从自身“开刀”的第一人。
观察 2015年将着力抓地市纪委改革
中央纪委副书记杨晓渡曾在访谈中提到,2014年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纪委要完成机构调整,2015年推进到地市纪检监察机关,2016年推进到县级纪检监察机关。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从目前反腐形势看,基层政治生态恶化情况严重,对共产党的形象、威信造成很大影响。很多官员把公共组织当成“打天下”,搞山头主义,借官敛财,欺压百姓,尤其以乡镇一级最为严重。另外,市县级官官相护、相互勾结,各种亲信朋友遍布要害部门,比如公安局、纪委、组织部等,在这个层面通过纪委改革达到反腐的效果比较难推进,所以说,进行体制改革真正的战场在基层。
从目前体制看,机构改革基本都是从上至下,市县的机构安排与省级乃至中央无大差别,但如果要让基层纪委发挥作用,纪委主要官员必须是垂直管理,纪委书记上级任命和地方无关,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创新巡视方式 提前完成常规巡视启动专项巡视
◎时间:2014年1月28日◎场合:中纪委第三次全会报告◎讲话要点:落实中央对巡视工作的新要求,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探索专项巡视。
印证 从提出专项巡视到启动仅两个月
自2003年中央巡视制度建立后,巡视“频率”一直是以每5年为一个周期,即一届地方政府的任期内,在这5年内达到地方全覆盖。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的速度突然加快。2014年1月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王岐山在报告中提出实现巡视全覆盖。在2014年7月中央第二轮巡视后,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常规巡视全覆盖,用时不到两年。
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报告中,王岐山首次提出探索专项巡视。仅仅两个月后,2014年3月,第一轮中央巡视启动,除了对京、津等13地的巡视外,还增加了对科技部、复旦大学、中粮集团的专项巡视。7月,第二轮中央巡视中又包括了对体育总局、中科院、一汽集团的专项巡视。两轮巡视都实现了地方巡视与专项巡视的结合。11月18日,中央第三轮巡视启动,巡视的13个单位全部为中央国家机关、央企。这一轮巡视也被视为中央全面启动专项巡视的开始。从提出探索专项巡视到分步实施,再到全面进行,这个过程只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
王岐山提出的“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视”,在专项巡视中也到了印证。科技部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一汽集团汽车销售中存在腐败问题、中粮集团乱花公款打高尔夫球等问题,都在巡视中被一一披露出来。
观察 2015年巡视工作将配合“回马枪”
中纪委副书记张军在一次中央纪委访谈中提到,今后大多数巡视任务将通过专项巡视方式来进行,普遍开展专项巡视将成为巡视工作的新常态。
2014年5月,王岐山连续召开6场座谈会,与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座谈。专家认为,王岐山选择央企、金融机构等领域负责人座谈,其中深意值得玩味。第三轮专项巡视的13个对象中,有8家单位是央企,这表明央企将成为反腐的重点领域。
(摘自《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