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另一起“黄袍加身”为何“黄”了
赵伟
赵匡胤敢于“黄袍加身”,是因为手里有精兵强将;而赵竑手里什么资本也没有。
权谋斗争的初学者赵竑,就这么死在了一个宫廷“职业经理人”手里。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一场军事政变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大宋王朝。这次军事政变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叫“黄袍加身”。
265年之后,南宋又发生了一起“黄袍加身”事件,这次的主角是赵匡胤的九世孙赵竑。他的目的是想要从宋理宗手里夺回皇位,但没能成功。
事情的缘由得从宁宗说起。宁宗是一个很悲惨的皇帝,具体表现在“无后”。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要指定接班人,这是延续国祚的必要措施。所以,他不得不在宗室里面收养一个。
光宗的侄儿、也就是宁宗的堂兄弟沂王因为没有儿子,在宗室里面选了一个孩子当自己的儿子。宁宗赶紧把这个符合收养要求的孩子召进宫,作为皇子来抚养,赐名赵竑。而宁宗的堂兄沂王只好又选了一个宗室的孩子当儿子,取名叫赵昀。
赵竑进宫之后,所有人都把他当成皇太子看待。赵竑以为,皇位早晚是他的了。但是,赵竑毕竟太嫩了。他刚刚进宫就得罪了一个人——史弥远。
史弥远是权倾朝野的宰相,深得宁宗的信任。树大招风,史弥远的反对者自然不少。反对党们开始到处培植势力,准备对史弥远进行反戈一击,于是刚刚进宫的太子赵竑就成了反对党们首选的目标。一来二去的,赵竑就被反对党拉入了自己的阵营,斗争就此开始。
赵竑喜欢弹琴,史弥远就挑选了一个擅长弹琴的美女送给赵竑。赵竑不但宠爱有加,而且事事都跟这个美女说。一日,赵竑拉着美女的手,指着地图上的海南岛说:等我当了皇帝,我就把史弥远流放到海南岛去,免得碍眼。这个美女转身就把这事儿汇报给了史弥远。史弥远坚定了除去赵竑的决心。
1224年9月,宁宗病入膏肓。由于宁宗不是赵竑的亲爹,所以赵竑表现得并不怎么悲伤,并且是开开心心地等着接任皇位。
前面已经讲过,沂王把赵竑送给宁宗之后,重新选了一个孩子当自己的儿子。史弥远在下定决心收拾赵竑的时候,就瞄上了这个叫赵昀的年轻人。宁宗一死,史弥远派人快马加鞭把赵昀送到宫里,火速办好了接班手续。
一夕之间,赵竑从一名“准皇帝”突然变成了济王,被发配去湖州居住。趙竑在湖州闷闷不乐,却又无力回天,除非他能找到一个起兵夺回皇位的机会。
没过多久,机会真出现了。湖州的两个老百姓潘壬、潘丙纠结了渔民和一些士兵起来造反。造反得师出有名,他们很快联想到,这里住着一个前任太子。于是,他们趁着夜色杀进赵竑的家里,从水井里面把吓得瑟瑟发抖的赵竑找了出来,直接给他“黄袍加身”,让他当皇帝。
这可是要杀头的事儿。他的先祖赵匡胤敢这么做,是因为手里有精兵强将,朝里有眼线内应,赵竑手里是什么资本也没有啊!所以他百般推辞。
潘壬、潘丙显然明白了他的担心,开始忽悠他:“临安离我们这里不过200里地,我们已经集结了20万精兵,不日就可以杀进临安城,活捉史弥远,拥护你登基,切勿再犹豫!”
赵竑一听,不仅马上就同意了,还连夜发布檄文,公布了史弥远的罪状,准备进京当皇上了!
第二天天亮,斗志昂扬的赵竑出门检阅自己的20万精兵,然而看到所谓的精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完全傻眼了:不足一百人!而且目测完全是乌合之众!赵竑转身就跑,瞬间做了两个决定:第一,赶紧给朝廷汇报这里造反了;第二,赶紧组织人手亲自剿灭这场叛乱。
为时已晚,不管怎么说,赵竑是曾经“黄袍加身”,且发布过檄文的人。史弥远正愁找不到杀赵竑的借口,于是他派了个亲信过来,直接将赵竑赐死。
这场“黄袍加身”的闹剧就此终结。一名权谋斗争的初学者赵竑,就这么死在了一个宫廷“职业经理人”手里,根本没有翻身的能力。
摘编自《廉政瞭望》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