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小平小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

点击:0时间:2023-09-27 06:39:33

王晓春+贾龙飞+吴自锋+翁梯敏

[摘要]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向全党庄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设想。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必然有一个思索、酝酿和产生的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思想能够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后不久就及时地提出来,与邓小平“文革”期间在“小平小道”上的深刻思索有着必然联系。可以说,邓小平在“小平小道”上的思索,为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平小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基础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8-0088-04

邓小平作为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即使身处逆境,也无时不在思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江西三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深入观察、全面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文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HTH][JZ]在“小平小道”上,邓小平在思考

[JZ]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HT]

在江西,邓小平对基层群众的艰苦生活有了深切了解。1969年11月9日,邓小平开始了在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三年多的劳动生活,真正接触到最基层的群众,真正了解到最基层的状况,切身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生活。

有这样几件事,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仅仅因为孩子把买来的豆腐摔得稀烂,痛心不已的工人家长就把孩子狠狠地打骂了一顿。[1]邓小平把这一切默默地看在眼里,内心极不平静。还有一次,为了使瘫痪在床的邓朴方有点事做,邓小平问修理车间主任家里有没有坏了的收音机需要修理,得到的答复却是“我家只有四五十元收入,……生活蛮难的,哪里有钱去买收音机呀!”[2](P204)邓小平听了心里又很不是滋味——新中国成立了20多年,老百姓为什么还这么穷?如果说,他在“文革”开始时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的是忧心,那么,在听到这个普通工人的坦诚话语之后,他所感到的,则是痛心。

“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曾先后获准到樟树、井冈山、瑞金等十多个地区调研,更是广泛接触了革命老区的社会状况,对最基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的现状有了更直接的印象。邓小平在永新县考察时,看到山区群众在初冬的寒风中仅仅穿着一条单裤,衣衫褴褛且大部分是自织的土布,居住的也还是土屋。尽管在平日通过工友们已经了解到老区的艰苦,群众的贫困,但是亲眼见到这幕场景,邓小平还是十分难过。在瑞金、会昌等地,邓小平看到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牺牲的乡亲们人均年收入才几百元,他深深自责,认为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在江西,邓小平进一步思考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曾留学法国多年的邓小平在江西亲眼目睹了中国落后的劳动生产力,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他在瑞金考察时尖锐地指出:“和西方国家比起来,我们最少落后四十年,还需要努力。”[3](P1967)邓小平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低得可怜的生产力和群众的艰辛生活,这使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老百姓苦下去,应该让国家富裕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理应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感受着老百姓艰辛生活的切肤之痛,邓小平开始深入思索“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搞了这么长时间,人民生活还这样苦,社会主义不应该是穷的!正如他在1980年4月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指出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4](P312)老百姓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裕的,是应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但是事实与他们的愿望相反。邓小平认识到,“不发展生产,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5](P116)

在江西,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长期以来,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盛行一时。后来,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的提出也与他在江西的经历密切相关。正如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所说:“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毅然决然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6](P14)

在樟树考察时,邓小平了解到一个县的年工业总产值仅有2600万元,对当时接待他的领导同志说:“看来,你们县的潜力还大得很呐!”[7](P126)显然,邓小平认为这样低下的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是不相称的。邓小平在吉安观看电影《红灯记》时说:“这个浩亮姓钱。‘文化大革命‘钱也不要了,就叫浩亮。没钱能干什么,国家穷人穷,不就是没有钱嘛。”[7](P147)在那个谈“钱”色变的年代,在那个把“富”和“修”联在一起的时代,邓小平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每天沿着“小平小道”上下班的邓小平,“就在这一步一步中,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意志,随着前进的每一步而更加明确,更加坚定起来。”[8](P133)他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后来在答美国记者问时说:“‘文化大革命中有一种观点,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我在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重新回到中央工作时就批驳了这种观点。……当时我告诉他们没有穷的共产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5](P171-172)他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endprint

[HTH][JZ]在“小平小道”上,邓小平在探索

[JZ]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如何走[HT]

对“文化大革命”产生了怀疑。作为像邓小平这样一代的革命家,他们始终认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中,毛泽东总是代表正确的路线。但经过“文革”,特别是在江西的日子里,邓小平冷静观察、深入思考,对“左”的路线,特别是对“文革”产生了怀疑,他意识到毛泽东也不是一贯的正确,认为用“文革”的方式搞社会主义行不通。

邓小平对“左”的祸害和后果深恶痛绝,他曾经说过,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文革”使他陷入了对党和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在泰和考察期间,邓小平对一位在“文革”中受到痛苦折磨的老红军说,“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2](P246)改革开放不久,在他具体指导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彻底否定“文革”的结论,这与他在江西的思索有密切联系。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更进一步指出:“‘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5](P375)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一贯主张,“不要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来”,也不要“把毛泽东思想用得庸俗”。“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林彪“只讲老三篇,不从一切领域中阐述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就等于贬低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林彪的提法是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割裂开来,这同样是贬低了毛泽东思想的意义”。[3](P1960)在邓小平看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继承、捍卫和发展,在他复出之后,邓小平又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这一观点。

坚持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按辩证法办事”。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多次强调“我是实事求是派”[5](P209) 。面对“文革”以来全国混乱的局面,邓小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井冈山之行后,邓小平抓紧时机,再下赣南老区。邓小平知道,“如果复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需要了解情况。赣南之行,就是一次可贵的进行调查研究的机会。因此,一路上,他都在刻意详尽地询问和了解情况”[2](P254)。邓小平总是从长远的、历史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按辩证法办事”。

对寻找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在拖拉机修配厂生产第一线的艰辛劳动,邓小平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曾与厂技术人员一起成功研制出能成倍提高工效的丝攻绞手工具夹,还告诫技术人员“技术是很有用的”。在考察中,邓小平多次强调,“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3](P1963),“为什么不可以搞条流水线”[8](P153)。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放在世界格局中去进行思索。在参观会昌盐矿时,邓小平对盐矿负责人说:“要把盐矿办好,不仅要满足江西人民的需要,也要满足其他兄弟省市的需要,眼光还可以放远点。”在参观景德镇陶瓷厂时,邓小平对文化部根据周恩来指示批准恢复一部分传统工艺品生产以满足外商需求的做法表示肯定。[3](P1970)这都说明,邓小平已经初步形成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同时,他还敏锐察觉到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具备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条件。在参观抚州开关厂时,他意味深长地说:“不要长期搞军品,单一的不好,还要搞民用。”[3](P1968)

[HTH][JZ]从“小平小道”出发,邓小平把全党带上了

[JZ]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HT]

从“小平小道”步入全面整顿之途。邓小平第二次复出之后,针对“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以大无畏的勇气,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整顿,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强国力。

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要有不怕被打倒的精神,“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4](P35)。邓小平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革命气魄带领全国人民步入全面整顿之道,扭转了当时中国的局势。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5](P255)

在这一时期,邓小平的思想和整顿措施,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阶段,是拨乱反正和改革的预演,促使人们从长期极“左”思潮的影响下醒悟过来,精神为之大振。但由于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邓小平又一次受到政治迫害,但是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关于全面整顿、发展国民经济的思路和举措还是卓有成效的,而这一切,与他在江西的所见所思是密切相关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领导全国人民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再次处在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邓小平的带领下,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党和国家回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指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过去二十多年的封闭状况必须改变”[5](P265)。邓小平提出的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面整顿思想的继续和深化,也是他在“小平小道”上对耳闻目睹的社会现状深刻反思的结果。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庄严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P3)这既是对长期历史经验总结的结果,也是邓小平在“小平小道”上不断思考的结果。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并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全面系统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核心、依靠力量等基本问题。

邓小平在“小平小道”上的艰难经历和深刻反思,为带领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小平小道”上的思考,到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直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连贯性。可以说,没有“小平小道”,很难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犹如没有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就不会有通向北京的康庄大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使中国人民重新树立起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现在,全党、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迈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谢松.不同寻常的四则小故事[N].南昌日报,2008-12-20(1).

[2]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致悼词[J].求是,1997,(5).

[7]程桂芳,凌步机等.邓小平小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8]邓小平在江西[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endprint

标签: 小道 他在 江西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