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把试点做成示范

点击:0时间:2019-02-15 14:26:58

刘根生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要把这块试验田上培育出的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尽快开花结果。习近平同志此言表明,上海人确实把自贸区这个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点做成了示范。

所谓“试点政治”,主要指在深化改革或推进公共政策中,先选择不同地点或者在不同范围内进行试点试验,以消除其不确定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然后再在更大范围内实施。试点成败与否,关键就看日后是否能成示范。从“试点政治”角度看,上海自贸区最值得称道之处就在于:不是简单栽“盆景”,而是实实在在种“苗圃”。上海自贸区绝不是优惠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高地”。惟其如此,自贸区诸多制度创新成果才能成为示范——在更大范围可复制可推广。

有个词语叫“创新孤本”。意思是,创新项目在试点单位或地区比较成功,但其经验和做法也只能停留在试点区域内有效,很难走出自我循环圈子。正所谓:“一试点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其共同轨迹便是:试点时热热闹闹,叫好声不断,推广时步步困难,抱怨声不断,最后无声无息,不了了之。有人在网上搜索发现,“政府项目创新”有3364万个,“政府项目推广”只有132万个。可见,“创新孤本”已是种现象。这也说明,把试点做成示范不是件易事。

改革创新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改革创新往往意味着风险,“创新孤本”或许在所难免。为了鼓励先行先试,也应对改革创新失误多些宽容。不过,搞试点就是为了能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若是投入很大人力财力精力时间却不能成为示范,岂非有违试点本意!如果因主观原因造成“一推广就失败”,就是一种决策失误了。以此观之,我们既应放出眼光,“拿来”上海自贸区经验那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更应多多思考怎样把试点做成示范,跳出“创新孤本”怪圈。

上海主政者说:不能仅仅拿试点来证明上级意图正确,而要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使制度创新可复制可推广,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在实践中,更是直面政府职能转变、投资和贸易扩展升级、金融开放、市场法制完善等问题,按照中央精神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及国际通行惯例逐项破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厘清市场和政府权力分界,凭借“制度创新高地”而非“优惠政策洼地”释放增长动力,为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提供了范本。

试点工作事关大局,上级领导当然格外重视。问题是,有些人往往把试点当作领导的“面子工程”来办,一味靠“优惠政策洼地”保证试点光鲜,故意掩盖试点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人为拔高夸大试点效果。试点失真,当然难免“一推广就失败”。试点的过程,其实就是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有不回避问题,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才能在解决问题中使试点具有示范意义。前提则是,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个人荣辱升迁之上。

这些年,国家级区域规划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显而易见,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器”,已由“吃小灶”即依靠中央优惠政策,变成了更多依靠“先行先试”。可以说,“先行先试”就是今日最大政策,它给了改革创新无限空间和可能性,为科学发展活力迸发创造了宽松环境,含金量极高。多些探索勇气,多些理性思考,多些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试点变为示范,充分释放“先行先试”巨大正能量,已成为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基本要求。

(作者单位:南京日报社评论部)

责任编辑:张功杭

标签: 试点 更大 孤本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