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0年了,给“辛亥革命”一个全景

点击:0时间:2018-11-03 05:15:10

钟瑾 撰稿

银幕当纸,光影为墨,尽管辛亥革命已经远去百年了,但艺术家们从未停止过对这段史迹的书写。

2011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张黎导演的《辛亥革命》。影片讲述了以孙中山、黄兴夫妇为代表的民族力量如何推翻清王朝统治,创建民主共和体制。而这也是第一部从人文视角全景式反映辛亥革命的史诗巨片。

尊重史实前提下的大突破

在完成《建国大业》的电影剧本之后,王兴东就瞄准了《辛亥革命》,这也是他担任编剧的第27部电影。他说,当时,面对浩瀚如海的资料,如何提炼?怎么写?心里还真没底。但作为政协委员,政协文史资料是取之不尽的宝贵矿藏,许多当年参加辛亥革命的老政协委员,亲历亲闻,留下珍贵记录。“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这段历史,缅怀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的英勇牺牲和伟大功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全片共分4个篇章,分别是:血染黄花岗、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和创建共和制。影片的总投资超过1亿元,2010年9月18日开机,在近半年的外景拍摄过程中,剧组辗转辽宁、上海、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海南等地,在尊重史实前提下有重大突破。电影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展现了一幅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王兴东表示,通过《辛亥革命》再现领导者形象,再现改变中国命运者的形象,再现这场革命,希望革命先驱们成为70后、80后、90后的人格榜样。

辛亥革命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年,要想详尽表述这十年间发生的一切,短短一部电影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导演张黎选择重点描述1911年间所发生的故事。秉承自己一贯事无巨细的作风,张黎在任何细节上都追求完美,他说,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并不是普及辛亥革命,而在于传承这种可贵的革命精神,最重要的是“保留精神,以情动人”。看一看“影片类型”——史诗、动作、战争、爱情,《辛亥革命》可以说是装足了料。张黎认为,“强调情是电影的最基本的内容,不仅仅是男女之情,里面有很多关于理想的情怀。所以,前面主题定的是牺牲,就是在辛亥革命这个阶段,大量的人舍生取义,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秋瑾、林觉民等人”。

大人物,大明星

作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一部重要史诗电影,《辛亥革命》还原了当时的许多革命人士,于是顺理成章地沿用了近年来国产电影所热衷的全明星阵容,赵文瑄、成龙、李冰冰、陈冲、孙淳、房祖名、黄志忠、宁静、梅婷……两岸三地70余位著名演员,可谓星光熠熠。

成龙的参演,成了北美发行商——美国Well Go电影公司购买此片的原因。该公司总裁多里斯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购买这部作品并不仅仅是因为影片本身的历史意义,更因为它是成龙的第一百部电影作品。

在《建国大业》中,成龙以民众代表的身份在历史大片里打了一回酱油,这对于直呼“最想演毛泽东”的他来说,显然不过瘾。这次参与《辛亥革命》,他不仅担任总导演,更是圆了一把“领袖”梦。黄兴在辛亥革命中地位堪比孙中山,当时盛传“孙氏理想,黄氏实行”。而成龙所扮演的黄兴,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做准备。这些对于成龙而言,自然是游刃有余。只不过,跟成龙之前扮演的绝大多数角色相比,这一次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命运,而是为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因为作为起义领袖的黄兴,大部分的时间里都需要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动作戏”基本上都是战争戏,成龙可以称得上是“开枪多过出拳,打架改了打仗”。而这也是他出演的第一个非量身定做的角色,也是他演绎的第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据悉,成龙原本预备将自己的第一百部电影留给筹备多年的另一部影片,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辛亥革命》,选择在自己第一百部电影中,不演小人物,而做大英雄。

为了全景式展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关系和历史事件,该片还原了当时的许多革命人士,其中完整的人物角色约63人。赵文瑄可谓是出演孙中山的专业户了,这是他第五次饰演孙中山,也是他“16年前第一次出演孙中山以来,不论是外形还是感觉,演得最像的一次”。为了能够更加贴近孙中山的形象,赵文瑄这一次特意戴上了牙托,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但是张黎认为他这一次已经演到极致了,“以后不用再饰演孙中山了”。

这也是孙淳在时隔8年之后,再度出演袁世凯一角。巧的是,8年前,他在《走向共和》中扮演袁世凯的时候导演也是张黎。如今卷土重来,孙淳表示,如果说8年之前,他还需要拼命增肥,靠外形贴近角色来给自己信心的话;8年之后,他已经不那么在意了,因为心里有了沉淀,有了底气,“和8年前相比,这次状态更好,更驾轻就熟”。这些老戏骨一出手,给了《辛亥革命》沉沉的分量,想不让人期待都难。

历史过去,精神不失

作为摄影师,张黎的名头是“冯小刚御用”,曾为《一声叹息》、《大腕》、《天下无贼》、《夜宴》、《赤壁》等影片掌镜。《天下无贼》中那句著名的“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正是冯小刚跟张黎这位“黎叔”的玩笑之语。

作为电视导演,从《走向共和》、《中国往事》到《人间正道是沧桑》,张黎拍摄的史诗剧,不仅得到了业界和观众的一致认可,还让他斩获了中国电视剧奖的最高荣誉“白玉兰奖”, “史诗导演”、“主旋律专业户”的称号由此而来。

作为电影导演,张黎却是个新人。不过,他之前早就放出话来,“其实我挺会拍电影的,只不过因为没拍过,投资方比较谨慎。而且我储备了很多电影题材,比如在红军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之间,一群农村少年如何成长为红军‘旗手的故事。再比如以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的《成吉思汗的白云》为母本的戏,二战时期几千名中国矿工在异国的土地上,不知投降为何物,全部战死无一生还。是一个非常感动人的故事,我连开头和结尾都想好了。”仔细研究张黎的电视剧作品就会发现,他从未让投资方赔过钱。而这次,有近70位明星做保障,再加上过亿的投资,张黎的“导演处女秀”应该是胜券在握了。

对于历史剧,张黎一直认为,一部剧很难还原遥远年代人物的真实样貌,有的只是再塑造的过程,塑造的尺度不在于人物外貌的相似度,更在于精神的传达。“一个貌似凛冽的故事,背后都绝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一种人文精神。”张黎说他导演的片子本质上有一个相似的东西,“一种居安思危的主题,就是我们曾经没有那么好。”他也始终认为他们这一代人有这种表达的责任,一种表达隐忧的责任。

新民周刊:据说《辛亥革命》结合了《建国大业》分块架构和《建党伟业》分段落架构的方式。

张黎:是的,两者结合在一起,尽量把时间都浓缩在辛亥里面,就是1911年初一直到1912年初,引子则是大概5个月以前的事情,就是槟榔屿会议决定要发动广州起义。这个构思非常好。因为你要往两边扯,那就扯不完的事,事件一多了以后,人物凸现会比较弱。只能通过一个大事件,比如说广州起义的策划,广州起义的失败,孙中山海外募捐的艰难,当时武昌起义爆发之前有一个四川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更多是激起了民怨,对朝廷,百姓的权益出让给了西方列强,引起了比较大的骚乱。

新民周刊:相比林觉民,秋瑾的牺牲似乎离你所廓清的1911年有点远。

张黎:所以我前面主题定的是牺牲,就是在辛亥革命这个阶段大概这个范围之内,这个时间段之内,大量的人舍生取义牺牲,这里面最杰出的代表是秋瑾、林觉民等,写的是牺牲。

新民周刊:表现孙中山的影视剧有很多,这一次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张黎:其实都一样,也不可能不一样,因为我们史料来源、所受的教育、对孙中山的定位,不管是大陆台湾都是一样的,他的点点滴滴,都耳熟能详。尽量是在艺术塑造上更丰满一些,更犀利一点,这方面做得更多一点。

新民周刊:《辛亥革命》里的汪精卫形象似乎跟以往作品中不太一样。

张黎:虽然他后来建立了汪伪政府,但他在这个时候还是革命党的一员,还是个革命青年。他和孙中山是一样的,都是当时党的新兴的政治团体政治势力,同时也是有崭新的政治理念。他就是其中一个角色,跟胡汉民、谭人凤、廖仲恺包括蔡元培他们都是当时孙中山身后的青年革命党,甚至称不了代表,是代表之一吧。

新民周刊:本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袁世凯形象呢?

张黎:袁世凯首先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纵观历史当然众说纷纭,这是其一。我们老说推翻专制,建立共和,这是制度,而袁世凯作为一个从旧时代出来的人,最终摆脱不了旧时代的东西,摆脱不了个人的命运,他的个人命运是和时代在一起的,他超越不了自己,所以他后来复辟称帝,这个有他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我们老谈历史精神?因为不管是帝制还是共和,不管他是称帝还是当总统,那个时代的历史精神还是专制,非常的专制。这个跟孙中山所倡导的、所为之奉献的共和精神是完全相悖的,所以袁世凯是历史的反面,他是历史的反动。

新民周刊:为什么把黄兴夫人徐宗汉定为该片的第一女主角?

张黎:当时,文有孙中山,武有黄兴。黄兴的个人情感生活比较丰富,徐宗汉这个角色观众相对来说了解得很少,她当时已经是革命党的成员之一,做党的工作。他们二人这段情感也是生生死死的很有意思,所以我们梳理出了一条情感线。因为没有篇幅,所以他们俩的关系从相识、分离、相聚,再聚,再离再聚,我们用了三次别离和三次相聚,来跳跃式地完成他们的情感过程。

新民周刊:你理解的辛亥精神和意义是什么?

张黎:这部影片,主要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这一干革命家,他们坚守这么多年,终于在辛亥年这一年推翻了大清帝制,等于到这一年是一个爆发,其实是写这个精神。一是写牺牲,一是写为什么牺牲。这一段历史特别纷杂,史料、研究成果、各种观点,都比较多。具体的历史事件,其实不是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作为电影,我更多地是体现人和人的精神,主要是表达历史精神。很多大的事件,包括一些具体人物表达得不是那么详尽,但是历史精神不会遗失。它告诉世人: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