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发展温度

点击:0时间:2019-02-24 17:44:29

刘光明

近年来,徐州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要求,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方式方法、运行模式创新,全市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跨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社会建设新路子。2017年徐州市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奖”,并与省会城市南京同时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坚持系统设计,全面布局社会建设新体系

聚力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聚焦全面振兴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安排和政策配套,系统谋划社会建设总布局。一是抓调研。积极开展社会建设方面的调查研究,将徐州市社会建设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双向开放等内容一起列入市委10项重大调研课题,组织专门力量予以专题研究,认真分析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可能出现的“陷阱”,形成较高质量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二是抓部署。将“构建民生共享发展新格局”的重大部署列入市十二次党代会议程,并明确提出了强调加快构建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专门召开全市社会建设推进大会,对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做出具体安排,制定出台《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及建设“富足徐州、优教徐州、宜业徐州、温暖徐州、健康徐州、宜居徐州、颐养徐州、畅行徐州、文化徐州、活力徐州、绿色徐州和平安徐州”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三是抓考核。成立市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综合评价领导小组,聘请和指导第三方机构编制社会建设发展指数评价报告。在《徐州市社会建设“十二大体系”重点工作综合评价意见》中,设置了“12+1”评定指标体系,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工作并行进行考核,充分发挥其社会实绩考核的“温度计”和“指挥棒”作用。

二、堅持共建共享,努力提升社会服务新水平

按照工程化推进、项目化实施的思路,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式,从小处入手、从细节抓起,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调研组在沛县杨屯文化中心看到,来参加免费课程班学习的村民热情高涨,茶艺、沛筑、园艺、瑜伽等20多类课程全部爆满,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活泼。

突出富民优先,着力提高百姓幸福程度。以实施八项富民工程为龙头,制定出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农民增收、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等十多个配套实施意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位。大力推广农村电子商务沙集模式,形成睢宁县板式家具、丰沛县农副产品等五大农村电商特色产业集聚区,全市省级以上电子商务县镇村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扎实实施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专业合作、增加资产收益、探索易地搬迁、完善社会保障等六项扶贫举措,加大对湖西老区、黄墩湖滞洪区、黄河故道沿线等重点片区整体帮扶力度,全市20.24万人实现脱贫、68个经济薄弱村达到“八有”,新建改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04个。

突出民生共享,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标准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开展“基础教育全面学南通”活动,11个县(市)区全部与南通县市区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不断完善智慧教育体系,全市共1276所学校接入互联网,30所直属学校全部完成“千兆到校、百兆进班”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精准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建有文化创意园区30多个,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国家级重点出口文化企业2家,“徐州剪纸”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政策,认真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不断提升保障标准,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558元、430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达到18.07万人。

突出功能完善,着力营造一流人居环境。大力实施总投资86.5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2018年底将全面实现以市区和县(市)为单元的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一体化。大力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徐宿淮盐铁路项目、连徐铁路项目有序进展,城市轨道交通1、2、3号线建设稳步推进,观音机场二期扩建飞行区工程通过行业验收。扎实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积极构建由1个中心城市、5个中等城市、30个中心镇(小城市)、30个特色镇、130个新型社区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八个一体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邳州市的碾庄镇和铁富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沙集电商小镇入选江苏省特色小镇统计监测试点。

三、坚持多元共治,社会治理取得新突破

注重社会治理机制和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加快推进重心下移、职能下沉、资源下放,不断优化社会服务供给,注重风险源头治理,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和谐稳定。

创新基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在三个主城区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社区多元自治和开放服务的方式方法。鼓楼区建立社区动态基础数据库,对公共服务进行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全区19个部门的100多项服务事项在智慧社区平台公示并提供预约服务;泉山区推行“全科社工制”“首问首办制”“社区代办制”,完善“社区错时制”“居家养老市场化运作机制”等便民利民惠民制度,实现了基本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建设规范、标志标牌、管理软件、指标体系等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规范统一;云龙区实行“一社区一清单一方案”工作法,列出差距清单,对单督查、对标达标、对账销号,被评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推进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搭建与群众实时交互的“市民城管通”手机平台,邀请百姓担任城管工作“评议员”,让群众成为监督城市管理的“啄木鸟”,推动城市管理顽疾高效快速解决。建立“公安+城管”协作联动机制,有序推进432个老旧小区整治和100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实现综合执法网格化协管全覆盖,徐州“百姓城管”成为特色品牌,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全国城管工作重点推荐学习交流城市,徐州市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称号。

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实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雪亮工程”,积极开展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试点,规划特殊人群综合服务管理基地建设。成立徐州市反诈骗中心,淮海经济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现代化实体法律服务中心也已投入使用。持续推进技防村(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六项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5+2”基础管控攻坚会战,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破案率稳步提升,大数据标准化治理工作经验在“中国数据标准化及治理大会”上交流推广并获评优秀实践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四、坚持抓改革补短板,积极营造社会发展新环境

成立社会建设专项改革小组,统筹推进和协调各项社会建设改革工作,建立社会建设专项改革清单,梳理社会建设类重大改革事项,丰富和完善社会建设改革工作组织联络体系,形成推进社会建设改革的强大合力。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均等化。出台了《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目前已完成37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1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任务。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主城区已实现同城一支队伍的改革目标。

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启动职业院校提档升级工程。江苏模特艺术学校、丰县中等专业学校等申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试点获批。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邳州市、睢宁县、云龙区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卫生体制改革方面,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市属三级公立医院均建立了总会计师制度。率先在全省实施“两病”一体化管理分级诊疗改革试点,县域内就诊率83.6%,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量的63.4%,家庭医生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50%。推行市区基本照护保险制度,将市区处于重度失能狀态的职工医保人群纳入基本照护保险参保范围,目前这项改革已被列入省级试点。实施由城市三级医院专科对县级医院专科的组团式精准帮扶,睢宁县新农合疾病诊断相关组支付方式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全市现拥有三级医院16家,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医学专家11人,医疗资源居淮海经济区之首,省外来徐就医人数占比1/4。

生态体制改革方面,深化环境保护责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环保监管由“督企”向“督政”转变,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倒逼机制。大力推广潘安湖修复治理模式,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居全省第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1%、居全省第二。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改革,积极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营销体系、交通体系、集散咨询体系、标志标识体系、智能化服务体系和安全体系。“全域旅游、贾汪真旺”的贾汪区,“一山一湖一古镇”的新沂市,都是徐州响当当的地域性旅游品牌,“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徐州靓丽的名片。

五、徐州市社会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从“一层煤灰半层土”的老工业基地转型成为“有山、有水、有文化、有故事”的魅力之城,社会转型在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全面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州市社会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要有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的理念。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系统化集成的方式推进,统筹考虑、综合谋划、系统保障。既要注重整体设计,不断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各项制度安排,又要把握联动关系,避免部门化、碎片化,建立健全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推进方式的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关注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在整体布局中统筹资源,在综合施策中打通堵点,在协同推进中形成合力。徐州市以构建“十二大体系”为总牵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调查研究,出台指导性文件和系列配套措施,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行考核,形成了强大的政策集成效应。

要有致力改革、大胆实践的魄力。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对剩余的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抓铁有痕促落实。徐州市将社会领域改革作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撑。在改革措施上,尊重基层实践,融入网格化、智能化治理模式,大力推动工作重心下沉,将自治触角下延,打通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毛细血管”,拓展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抓试点求突破、抓督察促落实、抓宣传聚共识,点线面全方位立体推进。在改革内容上,抓难点补短板,立足本地实际,对照江苏省新版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梳理出在民生和社会建设18个具体指标中城乡居民收入、现代教育发展水平、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等10个没有达标的指标,对标找差,重点突破,全力以赴补短、补缺、补软,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

要有励精图治、勤政为民的情怀。小康不小康,社会建设是难点,群众感受最直观。社会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又和人民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生福祉的政绩观,将民意标准贯穿到决策谋划、实施、考评的全过程、各方面,不做锦上添花的虚功,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兴办民生实事工程,常态化开展大走访活动,推动经济发展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要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民生工作不会一劳永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提升变化。必须充分认识社会建设工作的长期性,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地往前走,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积极回应群众的新期盼。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既要抓直接的、显性的民生,更要关注间接的、隐性的民生;既要办好群众最关心的、眼前的事,更要关注涉及群众长远发展、涉及子孙后代的事。积少成多,扎实稳健,用无数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点滴实事赢得老百姓的认可,以点滴实事为老百姓谋得更多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刘志刚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