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画像里秘密多

点击:0时间:2018-09-25 10:06:15

贡水

绘画不但是作画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流露,而且还能成为交流的符号。作者本人或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解读与讨论,让作画者从中发现新的自我。这个自我以前可能被忽视甚至曾经被压抑,通过方寸图画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

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作画者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称为自画像。它再现了作者头脑中的自我映像,不涉及语言表达,避免外界的影响,能真实表达自我心声。自画像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同时通过绘画释放负能量,缓解压力,宣泄情绪,调整心态,修复心灵创伤、填补内心世界的空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作者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对于自我探索、发现问题和寻找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班牙著名画家巴勃罗·毕加索是20世纪绘画史上拥有极高声誉的画家,作品既继承传统艺术,又具有独创性,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瑰宝。他充满无穷创造力,具有鲜明的个性。毕加索隐居于坐落在山顶的一所别墅里,以躲避人们对他的热情追访,而且只接待他愿意会见的人。毕加索一生之中,特别喜爱恶作剧和离奇古怪的花招。

毕加索于1973年4月8日逝世,享年91岁。他一生中给自己画过很多自画像,最后一幅是在他去世前9个月完成的。在这幅蜡笔画中,毕加索创造了一个令人畏惧的形象,完全不同于实际上看起来像个保龄球的脸。画面上一双似乎因惶恐而睁大的眼睛,紧闭的双唇,憔悴的脸庞衬着鲜明凸出的颧骨,刻画出一個凝视着死亡深渊并带着悔恨思考自己生活的男人的形象。可以想象,他在作画时大脑像过电影一样,梳理了自己走过的路上留下许多情感的碎片,如死亡和离异、被遗弃的爱人们和孩子们、诱惑和自杀、创作和毁灭的一生。

毕加索在完成自画像后,曾让朋友们欣赏。“他拿起那幅画,举至面前,然后又把它放下,什么也没说。”阿里安娜斯塔西诺普洛斯·赫芬顿在描绘当时的情景时说,“这是一张凝聚着痛苦和原始恐惧的面孔,长期以来隐藏在他戴的面具之后,愚弄了众人。那就是他曾经刻画过的恐惧和他曾经造成的痛苦,以及他继续给自己带来的痛苦。”

然而皮埃尔·戴克斯却有不同的解释,他表示:“我突然之间感觉到,他是在直面自己的死亡,就像一个勇敢的西班牙人。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勇气,而是一种用信念驱使的勇气。由于他的作品与日常生活相似,对他死亡的预感在画面中有所反映也是意料之中的。”

早在1896年,毕加索创作了人生第一张自画像。他当时只有15岁,刚刚在巴塞罗那的一所美术学校入学。从画像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位非常有潜力的翩翩少年。毕加索的创作生涯一直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画法风格也是几经大起大落。当人们把他从少不更事到垂暮之年的 12幅自画像顺次摆列时,可以发现差别很大,但仿佛有章可循。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他的作品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他最想要的风格。

毕加索究竟是一个因自己的过去而感到羞辱的人,还是把即将来临的死亡作为唯一归宿勇敢接受的人?他的生活和作品从未给出过简单而明确的答案。不过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在毕加索后期的几十年中,创造力日渐衰竭,开始缺乏灵感,作品也只是对过去有能力创作出的东西的重复或苍白的模仿。

打开心扉进行“对话”

在创作自画像时,作画者不仅可以在头脑中想象,而且能在具体的作品上进行加工和改造,尝试着去改变和塑造,按自己的理念或期待进行创作,直至满意。这种加工过程把本来潜藏于头脑中的反思创造过程,放在能看到的纸面上,进行有意识、很明确的设计。更奇妙的是,还能让作者与内在的自我进行“对话”。在修改自画像的每一笔时,都会产生对过去自我不合理成分的否定,对未来产生期待。借助于特有的想象力,作者会再造出自画像中要求的未来生活图景,以及在未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使“自我图式”发生改变。

“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概括,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被人们逐渐接受的一种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它来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个人社会经验中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之加工,是一种人们对其自身拥有的一切信息与属性的认知结构。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同时呈现给被试验者一组内容丰富的信息时,被试验者记忆最多的,是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这种现象说明了自我图式的作用,被称之为“自我关联效应”。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深深影响了20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从1880年献身绘画艺术到1890年自杀身亡,梵高在短暂的10年艺术生涯里,以其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超人的勤奋刻苦,创作了2000余幅作品,其中就有40余幅自画像。其中绝大多数是胸像,数量之多,目光之坚定自信绝无仅有,没有哪一位艺术家能如此接近并审视自己和真实的描画自己。他以年均4幅自画像的频率,真实记载其人生与创作的旅程、绘画技法的变迁和思想情感的波动。

梵高的自画像上镌刻着孤独的印痕,纵观他的一生,生而孤独,活着孤独。梵高从孩提时代就开始自我封闭,有忧郁症,可能是精神受创,或是家庭遗传,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因家庭经济窘困,青少年时代就不得不离开家门谋求合适的职业,先后做过画商和牧师等,但是均被辞退。梵高28岁才拿起画板,又因为年龄较大前景不被看好。画了10年的画没有一幅作品售出,更加剧了这种孤独,最终孤独离去。

在构成梵高自画像精神内容中,与孤独为伴的另外一个主题是自信。在不懈的追求中,梵高强烈地发展着对于自己和艺术的自信。《梵高献给高更的自画像》是1888年秋邀请高更来阿尔勒见面前互相交换的作品,他在画中以宗教徒一般的虔诚,透露出对自己艺术的自信。通过交换自画像,这两个个性强烈的艺术家得以先从对方的绘画了解对方。“我确信,与高更交换我的肖像画没有输给他。”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表示,“在给高更的回信中,我这么写道,在肖像画中扩展自己的个性,在我也是可以允许的。因此,我在此画中想要做的是,与其说画一张自己的自画像,倒不如说把自己作为一个印象主义者的类型来画的。”但是执拗的梵高因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与高更大动干戈,这可贵而“罕见”的友谊在高更的愤然离去中撕裂,梵高也因此割下自己的耳垂以示愧疚。但撕裂的友谊无法弥合,梵高更加孤独,可能也是他这一时期艺术最为伟大的原因。

另一方面,梵高的自画像充满着对梦想中的成功幻想。这种幻想始终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自画像成为他精神拯救或自身外化最为生动的方法,的确也因此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正如梵高自己所说的——“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多样的自画像。与其追求照相般的相似性,不如深入地发掘相似处。”

揭示画像后的秘密

作为一种“玄妙”的语言,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自画像解读其心灵密码,透析深度困扰人们的“症结”。“单向乐队”是一支来自英国的男子乐队组合,2010年通过英国著名的“X音素”选秀节目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之后签约唱片公司Syco Music,同时也是史上第一個出道专辑在美国《告示牌》专辑排行榜获得冠军的英国团队。2012年,单向乐队的首次专辑《UP ALL NIGHT》和第二张专辑《Take Me Home》分别以450万张和440万张位于年度全球唱片排行榜第三位和第四位。出道至今,“单向乐队”全球专辑总销量突破1200万张,在世界各地都拥有超高的人气。

2013年,“单向乐队”成员赞恩·马立克、尼尔·霍拉尼、哈利·斯坦尼和利亚姆·佩恩将自画像放在eBay上拍卖,进行慈善筹款,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引起了歌迷们的莫大兴趣。针对这些作品,行为心理学家乔·荷明斯解读了四位队员涂鸦后面的秘密。请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马立克:自画像虽然露齿大笑,但却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形象,表示他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内心平静,执行力强。平和的手势显示其在乐队里很快乐,经常扮演调停者的角色。马立克有着20来岁男孩的成熟,很可能是乐队里最严肃的成员。

霍拉尼:在非常基本的自画像中设法隐去了嘴巴、耳朵和头发,这表明他有所保留,缺乏自信,觉得没有发言权,别的队员难以听从和接受自己的观点。霍拉尼也没有在自画像署名,可能是感到不像乐队的其他成员那样对自己的角色得心应手。

斯坦尼:自画像中标志性的发型引人注目,其他面部特征因此而黯然失色。他可能意识到是自己的发型使其辨认度大大提高,很高兴受到这样的关注。另外,还给自己的名字加上引号。令人有点担心的是,他的形象比他的才华更具有人气。

佩恩:自画像别具一格,是一个充满微笑的卡通版肖像。他将自己视为乐队的喜剧人物,可以在队员们疲惫或伤心的时候逗乐,使大家开心起来。通过这幅作品,可以发现佩恩已经成功克服了童年的阴影。正因为现在具备了健康的自我意识,充满自信,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乐队中点燃气氛的人。

马利克2015年3月退出“单向乐队”,表示自己想要做一名普通的年轻人,好有时间用来放松和在聚光灯之外做一些个人的事情。2016年6月,哈里·斯坦尼正式单飞,希望尝试个人发展。现如今,这个欧美乐坛最红的男子乐队无限期暂停。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