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色江南 各染烟雨

点击:0时间:2019-01-22 08:43:17

靳伟华

悠悠的水乡,淡淡的惆怅。桨橹声中,烟雨朦胧,外婆桥似记忆的背景,犹近又远。也有,天色郎朗,斑驳的光影留恋在老墙上,更在水中流淌……这便是画家翁承伟墨色基调下的记忆江南。

画如其人,谦逊、恬淡、平和的翁承伟,从内而外,透露出的就是十足的江南谦谦君子。在嘈杂的世界里,他是那个愿意选择待在安静一隅独善其身的人。不折腾、不奢求、做喜欢的事,画喜欢的画,从容不躁。

然而,看似与热闹的画坛若即若离,又毫无违和感,似乎一切水到渠成。比如,年轻时的《一条红鲤鱼》(连环画)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比如,世博会期间,他参与“画家眼中的世博场馆油画”活动,作品《澳门馆》展出后被上海中华艺术宫收藏了;又如,他的油画《新石化》上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画展上展出并被国家收藏。他的水彩画《烟花三月下江南》在“江南之春”画展上获奖。

翁承伟说,因为早年拜师月份牌名家谢幕莲,所以自己是从画年画起步的。也曾学过花布设计,那是父亲希望他多一门谋职的技能。从小练就的扎实绘画功底,让他之后从宣传画、插画、连环画到水彩画、油画,触类旁通,不断转型切換画种,游刃有余。

也许是身为常熟人的缘故,江南水乡的灵秀淡雅吸引住了他,一次次地采风写生,一遍遍地创作,水乡如梦,情牵梦萦。近年来,翁承伟创作的“江南水乡系列”作品不断问世,达到了一定的审美高度,颇得赞誉,烟笼碧水,温暖似故乡。

江南人爱江南。无独有偶,在与上海为邻的江苏画坛,有位享誉全国的版画家也独钟江南烟雨风景,他的水印木刻的特殊印法被誉为“前无古人”,是“中国非遗的宝贵财富”,他就是翁承豪,翁承伟的弟弟。

在一篇文章中翁承豪曾经这样写道:“父亲十六岁从常熟张桥来上海学艺,以后一直是以画人像、瓷板、清代服装的肖像等为生,家庭成份是个体户小业主......唯有使我们家感到骄傲的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写给我父亲一封感谢信,感谢我父亲在国庆为毛主席画像。”新中国成立后,翁承豪插队在常熟“长江边一个非常安静而干净的小镇,浒浦。”江边的滩涂在一般人眼里荒凉萧瑟,但翁承豪似乎感悟到了江滩湿地特有的意境,在常熟浒浦的五年多时间内,他经常去江边散步,领略到长江入海口不同季节的转换和雨雪阴晴的变化。

于是,聚集于心的莫名冲动,在40年前一个特别时间节点上成就了他的成功:其版画《渔汛归来》正式入选五届全国美展,这次“处女展”用“惊艳”两字不为过,因为他特有的柔化“刻板的线条”,使原先“单线平涂”的版画竟然变得层次丰富、柔和滋润,不再刻板,不再单调,反而充满了万般柔情蜜意和诗情画意!原来版画也可以这么漂亮,这么抒情,这么艺术!

其时,翁承豪已以第一批工农兵学员的身份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毕业,专业是国画。但因受到入选五届全国美展的激励,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水印木刻的创作中去,之后作品连续入选国内一些重大美展:《江边》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拾鲜》参加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展;《春江初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珍珠湾》入选第七届全国版画展,等等。翁承豪创作的水印木刻有着自己特有个性,在共性的技法上,融进了工笔画渲染的技法,色彩的关系,水粉画的调色。师出同门南师大的画家吴锡安讲到翁承豪的版画作品,赞叹其“独创的色彩色调印法,为中国版画界瞩目,至今无人破解与超越。”

美到恰如其分,不能增减。这是很多见过翁承豪版画作品的人的共同感受。然而可惜的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翁承豪水印木刻创作最多时期,他的那些水印木刻画的板子因报社同事家的浴缸漏水,都泡坏在阁楼里。翁承豪至今遗憾道:“水印木刻费脑费体力,往往报废很多后、印到一张满意的就不想再印,所以自己留的早期作品并不多。”

翁承豪说,中国木刻出现最早,它承载着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功不可没。中国的桃花坞影响了浮世绘,而浮世绘又影响了西方的绘画,这是世界美术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笔。中国木刻没有被当今中国人看好,其实际潜力,特别是收藏价值一直被低估,一般人只看到版画的复杂性,却没有看到它的原创性和艺术性。木刻的故乡在中国,这么一个历史悠久、艺术性极高的传统文化被国人忽视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2011年从江苏省版画院院长任上退休后,时间的富裕,让翁承豪开始对各种绘画技法作了探索,特别是中国画、山水画。翁承豪曾经在常熟美术馆办的个人画展上,动情地说:“这个展览浓缩了我将近三十年的青春年华,总的来说,我的这些画仅仅表现的都是些江南小景,我对这些江南小景怀有很深刻的感情。”

谈到弟弟的成就,兄长翁承伟总是自豪感溢于言表,“他接受过正规高校专业系统的学习,南师大的师资力量又很强,承豪的底子很厚。”尽管创作风格手法都不尽相同,身处两地也难得一聚,但情投意合的这对画坛兄弟,有着同样的低调气质,如同他们情有独钟的烟雨朦胧的江南。

标签: 版画 江南 木刻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