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教训
宫春科
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一样,是历史上及其重要,影响深远的变革;和商鞅变法、张居正变法不同的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与否,是非功过存在颇多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总体上看,变法“富国强军”的目的并未达到,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对后人的警示作用很大。
改革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
给王安石变法最致命的一击的,是看守城门的小吏郑侠不惜以被治死罪的方式呈送给神宗皇帝的《流民图》。郑侠负责看守城门,每天在城门上看到为变法所苦的贫民斩桑拆屋,质妻鬻子,扶携塞道,于是将这些图景绘下来请皇帝圣览。神宗打开一看,图上无数流民携儿牵女,身无完衣,四处啼饥号寒,口嚼草根野果,许多“身被锁械”而负瓦揭木,卖钱偿官,奄毙沟壑,累累不绝。酷吏威逼恫吓,怒目追索……这幅图,彻底动摇了王安石变法的最有力支持者宋神宗的信心,王安石被再次罢相。虽然神宗去世前新法并未尽废,但没有了王安石,其主导的变法逐渐日薄西山,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希望。漠视弱势群体利益的后果,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改革与革命,是解决集中突出问题和矛盾、推进社会向前发展最常见、最基本的两种手段。改革与革命不同之处往往在于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暴动”,其主体是最为广大的普通群众,是弱势群体在利益被无休止的侵占、呼声在被无休止的漠视中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自救行动。革命的起因也许是偶然的,过程是不可控的,方式是激烈的,结局可能是双输甚至多输。明末农民起义的最终结局既直接导致明王朝的垮台,又间接导致清人入关,明王朝、农民军两败俱伤,清人坐收渔人之利。而改革则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是顶层设计,其主导是代表阶级、阶层、利益团体利益的精英集团。改革的目的,从长远讲往往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整个社会,但在其推行之初,必然会有部分团体利益受损,参与制定改革顶层设计的部分团体在纷争中均有自己的代言人,利益从不同程度上可以得到维护,但由于改革不同于革命的自上而下性,越处于基层的广大群体其声音就可能越弱,利益牺牲的可能性就越大,被牺牲的利益就可能越多。即使改革的目的再正确,从长远而言获利再多,如果对底层群众、对弱势群体漠视过多,当他们牺牲过大难以承受时,不仅他们可能成为改革的重大阻力,甚至有可能将自上而下的改革激化为自下而上的革命,让各阶层利益受损,甚至会因兄弟阋于墙而让外敌有可乘之机,最终造成双输甚至多输局面,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
改革必须有清廉的实施者和广泛的同盟军
王安石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不可谓不清廉。王安石,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不愿让人抬、不肯坐轿的宰相,他拒奢华、拒纳妾,在变法前担任16年地方官,作为为平民百姓解忧谋福的官员,改革者王安石真真正正做到了不谋私利。这一点,即使是他的政敌也是承认并赞叹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避免了商鞅被车裂、张居正被死后抄家的悲惨结局,但依旧不能阻止新法全面被废的结果。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一只蚂蚁顶不起一床被子,抱定“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坚定改革决心的王安石,其改革班底、同盟军却大都是一些贪得无厌、贪生怕死的货色。吕惠卿、韩绛、蔡确、曾布这些改革班底的要臣,不是气量狭小,就是性好贪鄙,甚至左右摇摆;有些推行改革的地方官员,更是借着改革之名贪污敛财,中饱私囊。以青苗法为例。青苗法实施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农民的高利贷之苦,在青黄不接时由政府提供贷款,待收获后政府收取低额利息,王安石在担任地方官员时试行过,效果很好,的确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在全国范围推行后,贪官们在利息上层层加码,致使利息比高利贷还高,而且不分青红皂白,连不需要贷款的富农、中农也被迫强制贷款、强制还息。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一帮一心为公的改革者去执行,就很有可能是驴唇不对马嘴,事与愿违。同时,王安石变法失败,与没有一支可靠的同盟军也有很大关系。宋神宗虽然支持改革,但他并没有秦穆公的魄力和坚定,王安石变法初现成效,国库充盈、战力提高,神宗就发兵五路讨伐西夏,却不敢御驾亲征,遭到挫折就全面撤军,让改革成果大打折扣。遇到阻力后退缩,两次罢了王安石的相,对性格软弱的他而言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就王安石而言,在建立同盟军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存在失误。在王安石眼中,当时只简单地存在着赞成改革者和反对改革者两种人,而事实上,反对改革者中的大多数并不是全盘否认改革的所有内容,是可以分化的,可他却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贬斥,树敌过多,让自己陷入孤立。由此可见,改革除了要方向正确,措施可行外,还需要有一批坚定清廉的改革者,任何改革与澄清吏制、改进作风必须相辅相成。贪官污吏并不害怕改革,他们只怕无事可做,任何改革的措施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敛财谋私利的工具。改革要把更多清廉正直、作风过硬的人吸纳进实施改革的团队,哪怕他们并不是完全支持改革者,要用求同存异吸纳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改革的力量,分化反对的力量。对改革中贪污舞弊,中饱私囊者一定要用制度和法律手段给予严惩,绝不容情,避免他们成为改革之路上的害群之马和绊脚石。
颠来倒去的折腾只会使改革举步维艰
有人认为是王安石改革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从时间上看,王安石改革之后,历经哲宗、徽宗和钦宗这几个短命的皇帝,北宋王朝就灭亡了。北宋的灭亡和王安石变法有关联,但并不是王安石变法本身加速了北宋的灭亡,而是新法存与废的反复折腾使北宋王朝精疲力竭。众所周知,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的统治危机倒逼的,为了防止出现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局面,重文轻武一系列政策的延续导致文人官员急剧膨胀、禁军数量急剧膨胀,严重削弱战斗力,对外作战屡战屡败,不得不给辽和西夏缴纳数量众多的赔款,养官、养兵、进贡外番让财政不堪重负。王安石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中心的变革,的确取得了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但又触动了诸多利益集团的利益,导致新法被尽数废除。但新法废除后缺钱的压力再次袭来,又不得不恢复新法的部分内容,于是新法废了再恢复,最终演变成支持变法的“元丰党人”和反对变法的“元佑党人”政治权力的争斗,党争让北宋政坛乌烟瘴气,加速了政权灭亡。改革往往是问题倒逼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碰牺牲一些阶级阶层的利益,会激发一些矛盾,但改革也能缓解甚至解决一些问题。一旦改革的目标和措施确定下来就应该勠力同心,态度坚决地贯彻执行,决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挫折而走回头路。否则,旧有的问题和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又会产生,新旧矛盾问题叠加又不得不改,而改中遇到挫折又会再次回头。颠来倒去,矛盾和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越滚越大,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导致改革阻力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差,甚至是事与愿违。
(责编/彭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