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的从政心态:“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杨守涛+李萍
为官从政者,有个好心态非常重要。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能保持为官好心态的可鉴之人。唐末五代的冯道,虽因先后效力四个朝代、十位皇帝而在古代士大夫中饱受争议,但在从政心态方面不失为一个值得学习的典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随遇而安但不随波逐流,锐意进取、积极有为。正如其诗句所言,“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一、冯道其人:“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
冯道,于黃巢之乱期间的公元882年,出生于被薛居正称为“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普通人家。虽然“好学能文”,却恰逢欧阳修所说的“乱极矣”时代而失去科举入仕机会。于是,在快到而立之年的公元909年,他投奔了幽州的刘守光,初为墨客,后升为参军。遗憾的是,淫乱残暴又自不量力的刘守光,并不是一个能成大业的人,在公元911年称帝建立桀燕政权后仅两年多,就败亡而身首异处。随后,冯道流落到晋王李存勖监军张承业处,做起了巡官,后经张承业推荐,做了军府从事,此后升为太原掌书记。李存勖称帝后,授官尚书省郎官、充翰林学士,平定后梁之后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授端明殿学士,不久升任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步入宰相行列。自此至公元954年在任上寿终正寝,冯道的从政生涯虽有曲折,但总体上顺利。故司马光评价他,“唐庄宗世始贵显,自是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冯道为官45年,先后效力于四个朝代、十位皇帝,这还不包括短暂称帝的刘守光以及契丹问鼎中原时期的耶律德光。一些人因此批判他不能效忠一朝一君,但实际上这在当时是无可奈何、“被迫跳槽”。何况,他始终忠于职守,“从没有在私下里同任何一个未来的皇帝做过任何交易。他以一个技术官僚的身份不加入任何政治纷争”。更重要的是,正如改革派政治家王安石所言,他“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
二、冯道保持为官好心态的四个关键
从为官心态的角度来讲,冯道其人其事能为现今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启示?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关键点值得借鉴。
(一)注重学习反省提升素养
综观冯道的为人与为官,可以发现,他之所以能保持为官好心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注重学习和自我反省,努力通过学习与反省不断提升各方面的素养。
冯道对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视,自少年时期就有所体现。薛居正在《旧五代史》中说,“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提到,“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由此可见,冯道在少年时期,纯朴厚道自不用说,还很爱学习、善于写作,而且不以布衣粗食为耻,除了尽力奉养家人外,其余时间只用作读书写作,即使是大雪封门、积尘满桌,亦平淡自如。同时,冯道在年轻时就十分注意自己的行为,而且能时时匡正自己,因此获得了良好口碑。
在冯道步入官员行列之后,即便是身为重臣之后,也一如既往地注重学习反省。后汉乾祐年间,已居高位多年、时为太师的冯道曾撰文谈到自己的情况,说“日三省,尚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关于冯道步入官员行列之后的情况,欧阳修曾说,“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也就是说,冯道在侍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姓十君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以自身的优良品质进行自我约束。当时的士人们,不管贤德与否,都把冯道当成元老般敬仰,对其品行大加赞赏。
(二)坚定信念做好自己
注重学习反省、提升素养,为冯道保持为官好心态提供了前提。而在学习反省、为官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理想信念,则可以说是冯道保持为官好心态的根本所在。
冯道的理想信念是什么?和大多数积极入世的古代文人一样,冯道的终极理想,可以归纳为万民安居、国家安定、八方安宁。关于这一点,除了在其为官事迹中有诸多体现外,还可以从他对自己的评价中看出一些,即“为时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在各个时代的憾事和不足,就是没能辅佐君主实现天下一统、八方安宁,实在是有愧于历任官职,无以报答天地赐予的恩惠。
正是由于这一信念的支撑,他始终能克服困难、尽己所能为天下百姓和国家作贡献。最初时,虽委身桀燕,却也努力为刘守光建言献策,甚至冒死劝谏,以致“守光怒,置于狱中”,幸亏“为人所救免”。再后来,在契丹问鼎中原时期,冯道身不由己失身外邦,与契丹耶律德光等小心周旋、竭尽全力爱护百姓,结果是“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后世有人写诗说,“纷纷五季归强胡,民命轻于俎上鱼。此时佛亦救不得,一语能令万姓苏。”
(三)宽宏大量处理人际关系
冯道在处理官场人际关系方面,度量大、心胸开阔,对人对事往往持宽容态度。薛居正称赞他说:“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范质也评价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就连对冯道的忠贞与臣节持否定性看法的司马光,也认为他“为人清俭宽宏……时人往往以德量推之”。
冯道的宽宏大量,体现为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进一步做好工作、完善自身。根据《五代史补》记载,冯道在后晋时镇守同州期间,曾经有下属因小事讽刺他,他不仅没有以上司的官位和官威怒而给其穿小鞋或予以责罚,还认为人家说得有道理、有助于自身完善。
冯道的宽宏大量,还体现为对一些人的无理取闹甚至讥讽辱骂,能淡而处之。比较典型的例子,主要有三则:第一,冯道在后唐时按惯例镇守同州期间,妥善对待衙门前借酒谩骂的助手。《旧五代史》记载,“一日,有上介胡饶,本出军吏,性粗犷,因事诟道于牙门,左右数报不应,道曰:‘此必醉耳!因召入,开尊设食,尽夕而起,无挠愠之色”。第二,有一次,自认为功勋卓著而又对官职不满的刘处让,迁怒于冯道等人,在朝务核心机构中书省,当众发酒疯诋毁开骂,“一日至中书,宰臣冯道、赵莹、李崧、和凝在列,处让因酒酣,历诋诸相”,对此事,“道笑而不答”。第三,后晋开运年间,有人于闹市中在一只驴头上写上冯道名字,企图讥讽羞辱他。冯道的亲朋见到后赶紧告诉他,结果,“道徐曰:‘天下同名姓人有何限,但虑失驴访主,又何怪哉!其大度如此”。
实际上,能体现冯道宽宏大量的事还有很多,例如,善待嘲笑其出身不好、其貌不扬的任赞,并在后唐秦王李从荣案中为其客观辩护;在后晋为首席宰相时,举荐曾当堂指责他的史圭;对他人给出的不公正评价,能以人之常理看待;等等。
(四)随遇而安静待发展
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冯道的良好从政心态还有一点,即“做到随遇而安静待发展”。事实上,一些人的为官心态问题,诸如心理失衡、愤懑、困惑、不舒服、职业倦怠等,往往与其职业成长和发展有关。尤其是越到高层,升迁机会和空间越是缩减,加之一些官员将职级职务晋升视为职业成长和发展的核心乃至唯一衡量标准,为官心态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历史上也不乏因此而苦闷甚至郁郁而终之人,例如,后梁李思安被授官刺史而非节度使,就闷闷不乐、苟且偷安、荒废政事;后唐陈乂被调任后,愤懑不已,患病而死;后晋曹国珍被贬官后,郁郁寡欢而终;就连汉初名臣韩安国,也因欲回朝廷任职却被调去屯边而苦闷不已,最终呕血而死。
相比之下,在对待自己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方面,冯道就有值得借鉴之处,集中体现为他能平心静气地对待职业成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能做到随遇而安却不随波逐流。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能潜心而踏实地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至于未来会怎么样,则是顺时而安。当然,他的每一次升迁,还是因为他有工作才干、有良好品德、有值得称道的业绩、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以突出的工作才干和实实在在的业绩来获得提拔任用。当初,张承业“以其文学荐之晋王”。不过,一开始仅仅是很一般的军府从事而已。后来,随军起草文书的判官王缄死于军中,按照那时的职位排列升迁的话,应该是卢程担任此职,而且卢程出自世家大族、本身进士及第,还有贵人卢汝弼力助。但是,当时李存勖“归宁太原,置酒公宴,举酒谓张承业曰:‘予今于此会取一书记,先以卮酒辟之。即举酒属巡官冯道,道以所举非次,抗酒辞避。庄宗曰:‘勿谦挹,无逾于卿也”。冯道获任,与薛居正评价他的“少纯厚,好学能文”及张承业看重他的“文章履行”等品德和才干有关,也与他入职李存勖军府以来的表现和业绩有关,当然还与卢程自身“褊浅无他才,惟务恃门第,口多是非”有关。有人说,李存勖提拔任用冯道,一改身边“所任者皆搏击之雄,无有人焉赞其大计为立国之规者也”局面,并称“其略用士人参帷幕者,自冯道始”。
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善于担当的智慧实现“有为”而“有位”。冯道敢于担当,在大家都闻之色变、不愿出使契丹的情况下,出于外交需要毅然去往契丹。冯道一行在契丹忍辱负重、费尽周折近两年,不仅成功完成了出使任务,還免于被扣留而平安返回。当然,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善于担当的智慧,也为他创造了得“位”的“为”。《旧五代史》说,“及还,朝廷废枢密使,依唐朝故事,并归中书,其院印付道,事无巨细,悉以归之。寻加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挫折,是冯道做到随遇而安静待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后晋出帝(也称后晋少帝)石重贵时期,“有人间道于少帝曰:‘道好平时宰相,无以济其艰难,如禅僧不可呼鹰耳!由是出道为同州节度使”。由于有人进谗言挑拨离间,冯道被调离中央,改任匡国节度使,镇守同州。面对小人谗言以及自身因此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冯道没有怨天尤人,不申诉、不辩解、不抱怨,坦然接受了。更可贵的是,到同州后,他没有愤懑、没有忧郁,更没有苟且偷安、自暴自弃、荒废政事,而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一如既往地踏实做事、有所作为。因此,“岁余,移镇南阳,加中书令”,不仅作为地方军政长官的履历更加丰富,还获加封中书令。
(责编 / 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