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澄衷”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

点击:0时间:2019-08-27 21:39:10

陆其国

从发掘“澄衷”档案说起

本文题目中的“澄衷”,全称叫澄衷蒙学堂;1928年改为私立澄衷中学、附设小学。大凡对上海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对澄衷蒙学堂及其创始人叶澄衷多不会感到陌生,但是只有当我们发掘并解析那些多年来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档案时,我们才会发现,当我们窃以为知道的后面,其实还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上面这段文字,就是缘于前一阵我想写有关“澄衷”的故事,于是专程前往上海市虹口区档案馆查阅有关“澄衷”的檔案。在那次发掘关于“澄衷”的档案过程中,我从大量材料中蓦地发现了一本民国十八年(1929)一月出版的虽显破旧,却并无毁损、缺页少字的《澄衷中学学生会半年刊》。确确实实,这些内容都是此前那些讲述“澄衷”的文字中,鲜见披露的。

甫一翻开这件《澄衷中学学生会半年刊》档案,我一眼就读到了其扉页上赫然印着的“八大信条”。这些内容在诸多关于“澄衷”的叙事中,鲜有见到。察之“澄衷”在当年之所以能够办得风生水起、为人称道,其良善的教育源流能说和这“八大信条”没有渊源吗?!

“澄衷学生是博爱的;澄衷学生是忠实的;澄衷学生是守法的;澄衷学生是庄敬的;澄衷学生是勇敢的;澄衷学生是俭朴的;澄衷学生是整洁的;澄衷学生是愉快的。”

以上就是“八大信条”的全部内容。让我们认真体味一下这其中的关键词:博爱、忠实、守法、庄敬、勇敢、俭朴、整洁、愉快。你看,在“澄衷”读书,“八大信条”哪一项都没有指涉教学生怎么考高分得第一;怎么得“读书状元”头衔……但是“八大信条”任何一条都在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人。也就是说,它告诉学生,从入学读书识字始,你首先要学会——怎么做一个文明人。

当然,如果据此以为“澄衷”想培养的仅仅只是温良恭俭让的好学生那就错了。“八大信条”中的第一条“博爱”,无疑包含爱他人、爱国家。它告诫人们,一个人有无这样的博爱之心,应该最能看出其品质高下优劣。

也是在那天查阅有关“澄衷”档案的过程中,我又意外发现了一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澄衷月刊》创刊号。目光所及,但见“警吼号”三个硕大的黑体粗字,占据了这本出版于86年前的创刊号的整个扉页。不过,更引人瞩目的是刊于其中的那篇“警吼号发刊词”。因为这个内容此前鲜有披露,鉴于“独家”的因素,故引录如下,以方便对“澄衷”的历史和故事有兴趣者作进一步研究解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也知道这是一句古训。不差!在国势飘摇,敌人压境,民族存亡大有覆巢碎卵之惧的时候,如果个个匹夫能够引敌忾之心,洒沸腾之血,当敌而死,我可以毫不迟疑地断定,绝不会有灭种亡国的悲剧演出来。

可怜我大好中华,年来受了外人的凌侮,叠添了不少割地,赔款,订条约等等耻辱,这种痛心欲极(绝)的悲剧的造成,就是种根于人民不知爱其国的缘由呀……

我澄(衷学)校学生对于救国工作的热忱,素不后人,自九一八事发以来,诸同学各抱发扬趾厉,执千干戈以卫社稷之心,日受军事训练,作万一的准备……

这就是于国于民爱之深,于敌恨之切的最淋漓尽致的痛快表达,从中很可以见出“澄衷”师生们那种殷殷爱人和切切仇敌之心。说起这一切,我们就会油然想到起意创办“澄衷”的叶澄衷先生。

初到上海创业

翻阅历史档案,走进时光隧道,面对创办于上海虹口的澄衷蒙学堂,我们有理由为之自豪,因为这是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企业家创办的影响深远的私立现代学校。它的创办者就是叶澄衷。

叶澄衷,名成忠,字澄衷,浙江镇海人,生于1839年,卒于1899年,系中国近代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然而追溯起叶澄衷的创业史,于他本人而言,倘若他九泉有知,应该说堪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叶澄衷自幼丧父,缺少父爱的他常遭人欺侮,他的童年可以说充满辛酸。多亏母亲省吃俭用,得以积攒起一些钱,从而有机会把儿子送进私塾读书。叶澄衷当时也是决心要好好读书,想以此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现实生活并没如他所愿地向前发展,刚刚只读了半年书,却因母亲再无能力为他支付学费,导致他无奈离开私塾。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觉得不幸的命运给了自己致命一击,但不乏悟性的叶澄衷毕竟在此受到启蒙,他还是庆幸自己在短短半年的私塾读书生活中,学到和了解到许多书本的和现实中的知识和信息。其中私塾启蒙老师给他讲述的有关上海开埠以来的许多故事,尤其是外国人来到上海闯荡打拼的故事,使他深受感触,也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和上海世事的大窗,让他大开眼界。正是秉着这样的认知,叶澄衷由此种下了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要去上海滩干一番事业的念想。当时无奈离开私塾的叶澄衷,在家乡经历了一段学徒生涯。这段生涯给他带来的,依然是不堪回首的屈辱和辛酸,以致后来他都不愿向人提起。到了这时候,叶澄衷终于义无反顾地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朝着他早就向往的上海滩迈出了脚步。那一年他刚15岁。

初到上海的叶澄衷经人介绍,进了一家杂货铺当上一名学徒。尽管与以前在家乡一样也是当学徒,但上海滩这块平台就是不一样,至少在少年叶澄衷眼里,这块平台前面还藏着无形的有待拓展的隐秘空间,关键是看你是否能够发现这种“隐秘空间”。聪明的叶澄衷则一眼就发现了。这就是他认定完全可以把杂货铺的生意做出去。这做出去的地方,居然首先让他瞄上了波光粼粼的黄浦江。

几天后,人们发现黄浦江上有一条兜售杂货的小舢板,总是不时出没于停泊着的大小轮船旁,摇橹的是个小小少年。他一边摇橹一边叫卖。这个小小少年就是杂货铺小学徒叶澄衷。最初的时候生意并不好,有一天,他遇见一个中国商贩在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向洋人推销货物,并很快成交。见此情形,叶澄衷先是心生羡慕,继而心里一动,于是就见他上前缠住那个会说英语的商贩,一边掏出好不容易刚赚来的一元钱递过去,一边跪在他面前,用刚学会不久的上海话说,“爷叔,请侬收下这点铜钿,教阿拉几句英国话好口伐啦,阿拉求求侬,谢谢侬啦!”商贩为人也和气,见状忙拉起叶澄衷,答应教他一些常用英语。endprint

毕竟读过私塾,加之悟性又好,不多久,叶澄衷就掌握了不少实用英语,并把它们充分发挥在售货中。那阵日子,消除了一些语言障碍的叶澄衷,摇着小舢板在黄浦江上来往得更加频繁了,而且他主要多穿梭在停泊在江上的外轮和外国兵舰旁。售货业绩大大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他既做成了一笔笔生意,更渐渐学会了一些初级英语。

分析一下叶澄衷的行事,可以说他的人生转折,颇得益于他的诚信;具体经过则缘于他的一次“拾金不昧”的经历。且说当时外轮在黄浦江进出频繁,这些外轮大多停泊在公平路一带码头或江面上,船上的人要上岸得借助于小舢板往来摆渡。那天有个英国洋行的经理乘坐叶澄衷的小舢板上岸。當他到了岸上离开时,竟大意地将公文包落在了叶澄衷的小舢板上,等到叶澄衷发现想叫住失主时,后者早已不见踪影。叶澄衷这才注意失主究竟落下了什么。真是不看不打紧,这一看还真让叶澄衷大吃一惊,失主的公文包里竟有大量外币、支票、货行凭证等贵重物!叶澄衷心想,失主知道这些重要东西丢失一定会转回来找的,于是他决定放下生意,在这里等一等再说。后来那个英国洋行的经理果然焦急地转回来寻找失落的公文包。面对叶澄衷不贪不占,一直在这里等他,他不由对叶澄衷大加赞赏。这位洋经理有感于叶澄衷的忠厚诚实的品行,同时也有心想回报他,于是主动设法为叶澄衷向英国领事馆申请,希望允许让这名中国小贩上外轮做买卖。之后这位洋经理又资助才20多岁的叶澄衷在外虹桥(大名路桥)东堍开设一家名为“顺记产货号”的五金店,这也是出现在上海的第一家五金店,专营外商输入的船舶五金。因地近百老汇路(东大名路),这里大小船舶修造很多,生意蒸蒸日上。至19世纪末,叶澄衷已成为海上民族工商业和民族金融业的巨商,他在各地开设的店、厂达600多家。难能可贵的是,叶澄衷不乏发展眼光,他赚了钱并不是耽于一己享受,而是用于投资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颇有实业救国的思想。

1899年,叶澄衷因深感自己“幼年未曾识字,作业艰苦”之情结,遂立志兴学,以圆童年之梦。于是在这一年,叶澄衷在虹口唐山路下海浦西侧,捐置土地30余亩作为校址,并出银10万两兴建校舍。但令人扼腕的是,同年10月,在建校舍尚未竣工,叶澄衷便不幸病逝于他的“老顺记”寓所,此时他的床上所用帐子还是当初新婚时的土布帐子,但他身后却留下800万两白银遗产。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对办学堂一事,要有长远规划。于是,他长子又捐出10万两白银用于建校兴学。

“澄衷”的精神

1900年(一说1901年)初春的一天,上海唐山路下海铺西侧一所新落成的学堂里,正在举行开学典礼。这所学堂当时被命名为:澄衷蒙学堂,又称澄衷学堂(今澄衷中学)。这就是近代上海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私立现代中学。澄衷蒙学堂建筑为正舍30幢,二层旁舍15幢,另有一个操场。一眼看去,校舍颇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况味,顶铺瓦,呈坡状;沿长廊辟有一长溜呈对称状的漂亮内露台,整幢建筑不失和谐庄严和典雅凝重,氛围颇合教育神圣之理念。然而,那天的开学典礼于隆重中更透出几分肃穆,仿佛空气中也散发着丝丝缕缕淡淡的忧伤。是的,彼时彼刻,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怀念起了一个人,他就是这所落成不久的澄衷蒙学堂的创办者——叶澄衷先生。当这所由叶澄衷倾尽全力、一手创办的学堂开门揖学之际,他却已驾鹤西去,人们又怎能不想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叶先生。

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为刘树屏,不久校董会聘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代理校长,主持校务。蔡元培是一位极有思想的教育家,如他立“诚朴”为校风;学堂以“民生在勤”“勤能补拙”为全体师生座右铭,并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胡适、竺可桢曾就读该校。在教学中,教师们经常把一些进步思想介绍给学生,这在当时求民族生存和变法维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打击封建思想,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讲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就很是激励了一批学生奋发自强的斗志。据知胡适就是在澄衷蒙学堂求学时,因受《天演论》中“适者生存”的启迪而改名的。“五四”运动爆发后,“澄衷”学生也奋起积极响应北京的学生运动,进行罢课、游行等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陈独秀、陈望道、施复亮等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曾在“澄衷”举行第一次“五一”国际劳动节集会。

综观“澄衷”从开办至1949年共和国成立半个世纪的历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除了上述胡适、竺可桢,还有夏宗辉、王玉润、袁牧之等。值得一提的自然还有其中的一批教师。在历届师资队伍中,就有画家丰子恺、体育家王怀琪、科学家卢于道、新闻工作者陈虞孙、金石书画家钱君匋等人的身影。

值得一说的当然还有“澄衷”精神。至于何谓“澄衷”精神,我在虹口档案馆查阅“澄衷”档案时,在一本由陈立夫题签、纸张已泛黄的《上海市私立澄衷中小学校四十周年纪念刊》中,看到何友谅撰写的《有书大家读——母校四十周年纪念献词》,读来觉得正可以诠释什么才是真正的“澄衷”精神:“实际上,澄衷精神超越了时间、空间,把我们的心灵,铁环似的,一连串的串了起来;精神上,我们正是暗通声气,莫逆于心的!”又如:“什么是澄衷精神呢?爱!对人群的爱!”

这份鲜见档案还为我们透露了这样一组宝贵数据:“据(民国)二十三年中国教育年鉴载:中国的大、中、小学学生,在全国人口比例上是:大学生——万人中一人(民国二十年):中学生——万人中一一·0七人(民国十九年):小学生——千人中二三人!(民国十九年)”这样的一种民间读书状况,无论怎么说,都是令人揪心的。于是怎样使“大家有书读”?必定会让所有心系国家发展前途的人为之念兹在兹。也唯有出现这样的景况的时候,更多民众才会明白,“目前的现实任务是:坚持团结X战,力促合力建国;当祖国独立解放时,也是‘大家有书读的时候了!”这份档案最后不忘提醒大家,“自然,学习澄衷先生对人类的‘爱,绝不是俟诸‘起家以后,或是在个人遭受了失学痛苦时,才‘推爱;真正地学习,发扬澄衷先生的精神,应是对人类全体的‘兼爱!——没有等差范围地!”

于是,在猎猎飞舞的“爱”的大纛下,倡导“大家有书读”,俨然成为“澄衷”的办学宗旨。试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谁能说这不是堂堂正正的爱国之举呢!我还注意到,在这份珍贵档案中,有多处将“抗战”故意写成“抗建”,有一处甚至干脆出现“X战”,“战”后须“建”这自不待言,而一个有所隐匿的“X”,相信其中一定自有其别有深意藏焉的寓意吧。

随着我对“澄衷”档案的进一步解读,我也深切领略到了“澄衷”在教学上的那种严谨和认真。这不,在一份“澄衷”《各科教学研究会记录》档案中,我看到了此前从未见有人披露的如下内容: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三月六日下午六时

讨论:一、如何解决高秋一级教学困难案

讨论结果:进度减慢,不多作背诵练习。

讨论:二、如何教学英语发音案

讨论结果:将拼音符号印发学生

讨论:三、如何使学生练习英文书法案

讨论结果:初春一用英文习字帖,初秋一一部用英文习字帖,一部书法较好可令其抄写课本,其余二级令其抄写课本

讨论:四、如何解决同级学生程度参差之困难等

讨论结果:用分组相互教学法,令程度较好之学生辅助程度较差者

…………

类似这样的“澄衷”《各科教学研究会记录》档案还有许多。相信读了这些“记录”后,我们对“澄衷”在除了倡导爱他人、爱国家之外,在抓教学质量上的功夫和精神,应该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endprint

标签: 学堂 学生 上海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