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乐大典》背后的心酸史

点击:0时间:2019-09-11 15:33:13

方莉+杜羽

《永乐大典》这部近4亿字、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的万册巨帙,自明永乐六年(1408年)成书以来,历经沧桑:正本杳无踪迹,嘉靖副本屡遭劫难,残卷聚散离合,至今仅存400余册,散落在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收藏机构。百余年来,222册《永乐大典》从世界各地陆续汇聚国家图书馆,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佳话,一代又一代学人从中辑佚古书,重新拾起那些消逝的中华文化典籍。

《永乐大典》屡遭劫难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3000多人参加,历时4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类书。《大典》成书于南京,书成后未能刻板,只抄写一部。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时,命令修撰官陈循挑选文渊阁藏书,共装100柜及《大典》正本,一起运至北京皇宫。《大典》到京,贮于文楼,其他100柜图书则暂存左顺门北廊。

正统六年(1441年),文渊阁建成,于是将左顺门北廊的书运入阁中,《大典》则仍贮文楼。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不幸失火,《大典》所据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由于种种原因,从成书起,便束之高阁。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世宗朱厚熜怕殃及附近的文楼,严令将《大典》全部抢运了出来。为了预防不测,他还决定重录一部副本。此事搁置了几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才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开始抄绘。

重录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辞世时尚未完成,到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费时5年。明亡后,永乐正本已不知其踪,下落不明,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桩谜案。目前我们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

现存《永乐大典》,是一些爱国文化人化私藏为公藏的结果。1951年,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同年,在张元济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收藏的21册《永乐大典》赠送北京图书馆。1958年4月11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两位副馆长梁思庄和耿济安将4册《永乐大典》,送交北京圖书馆收藏。“这4册内容是郦道元《水经注》的后半部,与此前商务印书馆捐献的前半部《水经注》配成全书,成为当时学术界、图书馆界的大喜事。”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至1965年,馆藏《永乐大典》达到220册。

而第221册《永乐大典》的发现和入藏,颇具传奇色彩。1983年,在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发现时,这册《永乐大典》的天头地脚部分已经不存,书里夹着花样、鞋样。幸运的是,当时的农家妇女虽不识字,但从祖上因袭的敬字惜纸传统,使这册大典得以保存下来。得知此书的重要价值后,孙家将书送到了掖县文化馆,掖县文化馆将其转送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收到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

《永乐大典》回归不易

2013年,最新入藏国图的第222册《永乐大典》的回归颇为不易。

2007年11月,一册《永乐大典》的出现,让赴上海调查古籍善本的全国古籍普查专家组既惊喜又疑惑。眼前这册大典品相良好,明代包背旧装,字迹端工的馆阁体,从封面至纸页皆无缺损,内容为有关“湖”字的唐宋元诗文,正好弥补了国图藏《永乐大典》湖字韵的缺卷。

可是,自1983年后的20多年来,都没有新一册《永乐大典》被发现。在上海发现的由加拿大华裔书主袁葰文收藏的这一册,是真是假?经过先后4次鉴定,专家认定此册《永乐大典》为明嘉靖年间所抄零本,当是真品无疑。几经周折,6年之后的2013年,这册《永乐大典》使用国家文物征集经费,从书主手中成功购买入藏国图,成为流散海外的《永乐大典》实体回归祖国的成功案例。

60余年前,也不乏海外收藏《永乐大典》成功回归祖国的案例。1951年6月,苏联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把帝俄时代从中国掠走的11册《永乐大典》送还我国文化部,文化部接收后即拨交北京图书馆。1954年,苏联科学院又把大典“梦”字韵一册,送还我科学院访苏代表团。1954年6月,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把原藏满铁图书馆的52册《永乐大典》送还我国外交部。此后,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访问中国时,将原来保存在莱比锡大学图书馆的3册《永乐大典》交还我国。至此,67册远离故国的《永乐大典》结束颠沛流散的命运,回到祖国怀抱。

然而,现在仍然有近200册《永乐大典》散藏在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私藏家手里,实体回归绝非易事,以影印出版的方式让《永乐大典》的内容率先回归祖国,成为最佳的选择。

标签: 大典 永乐 北京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