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缝补三代人心灵的丝线

点击:0时间:2019-09-11 22:51:40

梅玉珍

岁月斑驳,只有那一幕还清晰如昨日。

40年前,我6岁,母亲26岁。

那天傍晚,她从大队农田里气喘吁吁地跑回来。顽劣的我又和村里小孩大干一架,衣服被撕了个大洞。母亲挡住了父亲挥向我的巴掌,轻轻脱下我的外套,端出她的针线箩,捻出一根丝线,一边缝补破洞处,一边跟父亲商量:“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不能眼皮浅,舍不得几角钱学费,孩子在外面野,到时我怕不仅衣服会扯出洞,脑袋也会闲出洞来。”

秋天里,我穿上那件破洞处已被绣上金鱼的衣裳,走进了小学堂,学的文化居然很快派上了用场。母亲一回家,就会叫我帮她记工分:罱河泥,半天;挑猪灰,1天半。母亲见我撕下的作业本上,一个字写得像笸箩一样大,心疼死了,说道:“今天起,你来做‘小先生,教我这个‘大学生认字吧,我以后自己记,一张纸,估计可以用半年呢。”因为会写字,母亲这个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竟当上了妇女主任。从此,全家充满了读书的劲头。我们一有时间,就把梦想种在借来的各种书本里,求知若渴地阅读。

那年,我18岁,她38岁。我成了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母亲张罗了好几桌酒菜,老师、乡邻全部来祝贺。他们送来的脸盆、床单、箱子,带着羡慕,载着祝福,伴我踏上了人生新征程。之后,我又乘胜追击,挺着肚子读本科函授,孩子上小学时,又念完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我在默默长知识,女儿在悄悄长身体。我亲近了书本,忽视了女儿。上初二的她从学校一回来就冲进房间,“吧嗒”一声把门反锁,落锁的声音,像刀片一样刮得我的心好疼。不知從什么时候起,我和女儿有了隔阂,她不再与我分享她的喜怒哀乐,我们住得那么近,心却隔得那么远。那天,趁她洗澡,我蹑手蹑脚潜进她房间,从书包里翻出了1部旧手机,封面头像是一个刘海长长、眼神坏坏的男生。

那一刻,我的心“轰”地下沉,失落、失望和泪珠一起砸落在地上。

那天,我38岁,她14岁。

母亲耐心地听完我的哭诉,安慰我说,咱们的孩子已经长成了一朵花,又开在生命的春季,少不了有蜜蜂惦记,这是正常的现象。看我心情放松了一点,她又提醒我说,上次听专家讲座介绍,孩子青春期,身体里会产生一种激素,让孩子脑袋空洞,行为冲动,干出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一些事情来。我们要想办法找一盏灯来,帮助她,指引她,走出这片沼泽地。

我走进图书馆,辛苦搜寻,淘来了两本书,一本是《这正常么?女孩成长关键期的160个生理困惑》,一本是《我该怎么办?女孩成长关键期的典型心理困扰》。两本书分别从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来解决女孩在特殊人生阶段遇到的种种问题。

伴随着互联网、电视、手机等媒体的迅速发展,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了,但一些不良信息也在影响孩子的认知,进而导致不和谐行为的产生。但我们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有些问题还不好意思直接告诉孩子。

放在女儿枕边的这两本书,恰好解决了这一烦恼。它们从中国女孩的来信中精选关于成长问题的话题,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在编排上,按照事例和场景展开,配以孩子喜欢的卡通漫画插图,看着就让人动心。

果然,伴随着女儿“窸窸窣窣”的翻书声,家里渐渐春意盎然、阳光明媚起来了。女儿不再“吧嗒”锁门,还主动跟我们聊她的小秘密。

那天正逢双休,我帮母亲在即将拆迁的老屋整理旧物,在衣柜角落里,发现了那只盛着顶针、花布、丝线的小笸箩。“过时的物件,没啥用了,帮我扔了吧!”母亲交代道。我紧紧地把它抱在怀里,深情地感叹道:“谁说过时了?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

丝线补衣,破洞游鱼,衣服恢复美丽。读书补心,霾去云散,生命重回鲜活。

读书,不正是那根缝补我们三代人心灵的神奇丝线吗?

(责编 梁 悦)endprint

标签: 母亲 孩子 那天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