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点击:0时间:2019-10-18 02:50:12

苏露锋

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置丞相,以其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相权应运而生。丞相(或宰相)扮演着帝王最为倚重而又最为忌惮的矛盾角色。

一方面,丞相统领群臣,处理政务,是帝王行使权力必不可少的帮手;另一方面,丞相是国家的“二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篡位比其他人容易得多,往往被帝王视作最大威胁。

曹操以汉丞相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而坐大,封魏王,加九锡,一步步吞噬刘汉国祚,其子曹丕顺理成章地将江山改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隐忍的司马懿终于熬成了魏国的“二把手”,其子孙如法炮制,最终取代曹魏政权。

物理学家霍金的“黑洞理论”指出,宇宙物质密度过大,达到一个极植,就会形成黑洞,能吞噬包括光在内的一切物质。同样,相权过大,也会形成一个黑洞,它不是吞噬皇权,就是吞噬自己。当相权膨胀到一个极值,取他人江山如囊中探物。而当帝王明显感到相权的威胁时,便会早下杀手,轻则罢官去职,重则满门抄斩,牵连无数。因此,一些为相者往往如履薄冰,自剪羽翼,以免引起猜忌。

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的博弈史,但更多的则是皇权对相权的打压,明朝尤为血腥和惨烈。

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起事,深知皇位来之不容易,因而对可能威胁皇权的人极为敏感。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以宰相胡惟庸逆谋起事、私通外国入罪。事发的导火索是胡惟庸未将越南来贡之事上奏,而接受贡使瞻觐属于皇权而非相权的范围。事实上,后来的史学家一直未找到胡惟庸谋反的证据。接见贡使可能只是胡在细节上的忽视,或许他当时并未起谋逆之意。但在朱元璋眼里,胡惟庸是否有谋反之心并不重要,关键是他有这个实力。在罪名之下潜藏的是相权在现实体制中的状况。宰相作为文官之首,有铨选之权,可以将职缺派给自己的亲信,实际上可在未经皇帝的许可下,组织起整个政府体系。朱元璋无法容忍其统治权被相权架空的可能性,于是他铲除胡惟庸及当时与他有关的所有人。据朱元璋自己估计,获罪者有1.5万人。此后,肃清“逆党”的余波持续14年,其间,又有大小官员近4万人被诛杀。

除了从肉体上消灭,朱元璋还从制度着手,废除宰相职位,分权于六部、五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皇权得到空前加强。但朱元璋个人精力毕竟有限,无法应对整个帝国庞杂而具体的行政事务,后来他不得不设置内阁制。内阁首辅虽在某种程度上行使了宰相的职权,但其职责主要是做事的,没有在法理上确立制度化的保障。这反映了朱元璋的心机和对相权猜忌之深:既要有人替他做事,又不给人以实权和名份。作为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可以做到,而对一代不如一代的继承人来说,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年幼即位的万历皇帝,靠内阁首辅张居正稳定朝局,推进改革,增强国力。张首辅的权势曾经一度达到巔峰,是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张居正最终为万历帝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即便皇权再忌惮相权,但终究离不开它,因此不管在哪个朝代,相权都存在,或强,或弱,职位名称也不尽相同,或曰大司徒,或曰中书令,或曰同平章事,或曰军机大臣等,不一而足。

中国古代史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历史,至明清达到顶峰。皇权与相权的总体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在不同朝代和具体的历史背景下,相权会有所加强,但并非大势与主流,皇权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尽管如此,专制制度如果没有终结,皇权与相权之争斗就不会停歇。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