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无声处》:改革开放的一道惊雷

点击:0时间:2019-10-30 05:19:36

王悦阳

1978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5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迅速成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11月,话剧《于无声处》在京首演,剧中表达的对解放思想、冲破禁锢的强烈愿望,引发全社会共鸣,加速了拨乱反正的进程;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于无声处》唤出了改革开放的先声。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忧国忧民的鲁迅1934年就在等待一声惊雷。1978年5月,年轻的剧作家宗福先,结合自己朋友的真实经历,只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写出了《于无声处》的剧本,剧中,有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有为祖国前途担忧的年轻人,也有投靠“四人帮”及其爪牙的小人,一场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在剧本的文辞间,显得如此个性鲜明,深意独具。正如宗福先本人所说的那样:“写这个剧本,是需要勇气的。”

当时,排演该剧的演员,都是普通工人,但他们的表演,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很快,《于无声处》公演了,其所取得的火爆场面,丝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一毛一张的门票,人们排长队购买,而且越来越难买……最终惊动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看完演出后,胡乔木接见了宗福先和演员苏乐慈,表扬剧本写得很好,还嘱咐宗福先养好身体,写出更好的剧本。

《于無声处》剧照。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宗福先想象不到的。群众对话剧好评如潮,随后《文汇报》破天荒地刊登了《于无声处》的剧本,11月7日,中央电视台要求上海电视台向全国转播演出实况,剧团随后又接到了进京公演的指令。宗福先后来才知道,当时临近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广大干部群众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呼声愈加高涨。对话剧评价很高的胡乔木感到,此时调《于无声处》剧组到北京公演,对天安门事件的平反,对思想解放运动,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8年11月14日,《于无声处》剧组抵京当天,中共北京市委正式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很快,因天安门事件而被捕的380余名群众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至此,《于无声处》成了一部与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国运息息相关的作品,被时代记录了下来。据统计,当时全国有2700多个剧团演出这部戏,中央电视台也两次向全国转播了演出实况。直至今天,《于无声处》依然是全国演出场次和观众最多的话剧。

新版《于无声处》。

恰如一道惊雷,《于无声处》唤醒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也唤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

标签: 剧本 话剧 出了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