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周年 追赶超越再扬帆

点击:0时间:2019-11-20 01:05:18

张永军 张静 王薇

陕西自贸试验区经过一年的改革建设,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合作交流重要支点作用得以彰显,所辖三个片区、九个功能区团结一心,齐头并进,追赶超越,为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探索创新,积累经验,为陕西加快扩大对外开放和打造内陆新高地凝聚活力,为陕西经济的发展提升和建设新时代追赶超越新陕西再扬风帆。

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自贸试验区的“西安样本”

就西安区域一年来的改革建设来看,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探索,已经成为引领大西安、示范大西北的开放先行区,已初步形成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改革的“西安样本”。

据了解,2017年,涉及西安市的127项试点任务已全面启动,推出40个改革创新举措,形成20个创新案例,其中9个被评为全省“最佳实践案例”。而在片区内,截至2018年2月底,西安区域(不含西咸新区)新增市场主体11912家(据不完全统计,自贸试验区揭牌前市场主体存量有22995家,揭牌后新增市场主体占存量的51.8%),注册资本2376.5亿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212家,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就吸引外资情况来看,一年来,西安自贸试验片区(不合西咸新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21家,注册资本6.7亿美元,助推20 17年西安市实际利用外资53.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1%,位届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与西安大胆试、大胆创的魄力密切相关。

2017年,西安市掀起了“行政效能”革命热潮,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片区借此时机,大力推行区内更高标准的行政效能革命,并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完善政策法规的同时,实现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定期发布“红黑名单”。实现了“十九项事项联办”和“一站式服务”,办理事项由30天压缩到3天,“24小时双创生态圈”已经形成。

除行政效能革命以外,西安市加大“放管服”改革,着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自贸区内大力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建立更加透明的开放市场准入体系,实施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措施,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实行备案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要求企业“事前”进行诚信承诺,“事中”结合实际进行评估分类,“事后”对企业实施联动奖惩,做到简化准入和严格监管相结合。

正是在这一系列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下,西安市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吸引力、创新力不断增强。

据了解,西安区域积极拓展创新型的贸易方式,打通跨境贸易通道,打造以“区内保税仓储+区外展示交易”为特色的文化贸易全产业链。不断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打造医疗、文化、商业性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的新型网络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2017年西安跨境电商进出口471万票,同比增长273.2%。

在打通跨境贸易通道的同时,全面推动金融制度创新,推进创新金融领域开放,积极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推行自贸试验区内跨国企业集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不断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跨境外币资金可实现“秒级”传输,跨境结算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而在创新互联互通机制,推进国际人文交流方面,西安区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口岸功能,基本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初步形成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物流大通道体系和产能合作与人文交流新模式。全力推动设立“一带一路”国际争端解决机构,设立西北首个“一带一路”商事调解中心,为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

自贸试验区杨凌示范区处: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杨凌自贸片区建设一年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以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杨凌自贸片区建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初步建立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建立了与企业、机构及政府部门协作进行自贸区制度创新探索的工作模式。在全国首创了手机远程办理营业执照,最快可在半小时内完成企业注册登记,大大降低了企业群众办事成本,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在实现“七证合一、八项联办”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将涉及农林领域的45项审批事项纳入联办平台,企业注册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杨凌片区首创政务大厅外多项联办窗口,依托商业银行网点和工商服务站建成24个“杨凌片区行政事项审批(备案)联办服务中心”,企业在任意网点即可办理行政审批备案事项,打通了行政审批“最后一公里”。委托下放的213项省级管理事项已全部承接落实到位,其中下放36项、委托177项。扎实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创新,探索建立了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合一、联合评估、联合验收的“三合两联”工作模式,建设项目审批办事时间从150天降至50天以内。挂牌以来,杨凌片区新增市场主体590家,注册资本44.3亿元,注册资本上亿元企业8家。

在培育典型案例上,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国际农业合作和人文交流、农业金融等方面自主创新,形成了18项自主创新事项和一系列创新典型案例。建设“一带一路”海外农业国际合作园区等5个创新案例被评为陕西自貿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经验做法、工作成效受到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充分肯定,是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以来第一个受到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肯定的创新举措。

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上,“1+3”农业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商务平台正式启动,目前已确定德国中小企业协会、俄罗斯陕西商会等5家海外机构入驻。杨凌海外农业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哈萨克斯坦、美国、俄罗斯3家杨凌海外农业企业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在推动农业领域“走出去、引进来”方面初见成效。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6个海外农业园区和中美、中以2个杨凌农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园区建设支持国际农业合作的模式初步形成。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企业创新联盟、丝路科技教育联盟、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和丝路农业网等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一年来,开设援外培训班11期,共培训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378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

此外,发展大农业全产业链带动科技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引进陕西杨凌农食互联农业基地连锁公司,依托“杨凌农科”品牌和示范基地等独特资源,在全国建立了2350个、300余万亩的生产基地,总产值达到50亿元,有效带动了西部及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今后,杨凌示范区将以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为目标,对标国际一流自贸区,扎实推进杨凌自贸片区建设各项工作。

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丝路自由贸易“新特区”

截至2018年2月底,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片区,累计注册企业1739户,累计注册资本金977.3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注册19家,注册资本金1.69亿美元;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75家,注册资本金达927.23亿元,占总注册资本的95%。

“办照”全国首创,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范围推广,李克强总理点赞;打造沣东自贸产业园,成为陕两首个以自贸为主题的产业园,并在全省率先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创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体系创新模式,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走出去”,成为了自贸区建设的“陕西经验”之一……

这是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是西咸新区大力推进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和行政效能全面提升以及深入推进制度创新的成果体现。

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改革一年来,西咸新区围绕打造全省“放管服”改革先行区、示范区,着力推行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试点,提升行政效能的转变。

在推动关键领域的改革中,设立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集中了原有11个部门的223项审批事项,实行“一窗受理、受审分离、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统一出件”,推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套流程管项目。依托工商局,整合食品药监、物价等12项市场监管职能,组建市场服务与监督管理局,构建三级综合市场监管体系,实行一个部门管市场、一张网络管信用。在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中,将工商商事登记、部分经营许可前置审批融入一张营业执照,多证合一、多项联办。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为平台,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将企业住所和名称审核制改为自主申报制,登记信息填报量压缩为传统模式的1/8,审核工作量减少至1/6,企业申办者只需完成刷脸、起名、信息填报三个步骤,企业营业执照最快半小时办结,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10分钟办结。在推进审批服务模式改革中,探索建立3个工作日办结营业执照、4个工作日办结经营许可、50个工作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3450”综合行政审批效能体系。

除此之外,西咸新区深入试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陕西省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单一窗口”为新区企业快速融入国际国内市场提供新路径和经验。加快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依托沣东自贸产业园,以“服贸、自贸”联动发展为目标,在全省率先探索网上自贸区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大通道,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快递物流中心,在巩固传统贸易发展基础下,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数字出版、动漫游戏开发、中医药等新型服务贸易形式。

在金融创新上,西咸新区探索建立协同高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西咸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运行了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及电子轻工产业投资基金。在跨国合作同区建设上,加快中俄丝路创新同中方同区招商引资,引入俄罗斯立德国际集团、俄罗斯伊尔库斯科学中心、关天之窗—中国购跨境创新中心、中俄海洋工程联合实验室等对俄项目。

今后,西咸新区将在国家服务贸易试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首批“双创”区域示范基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19项国家试点、示范功能的承载上,与自贸试验区深入融合,努力将西咸新区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自由贸易新特区。

西安高新功能区: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引领区

西安高新功能区凭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不断发挥着驱动引领的重大作用,不断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真正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引领区和大西安追赶超越排头兵。

经过一年的建设改革,市场主体活力西部最强,“一带一路”创新之都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截至3月9日,自贸试验区高新功能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8716家,其中新增企业7609家(外资企业90家),新增企业注册资本1445.60亿元,其中新增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0086.91万美元,自贸试验区高新功能区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达121家,11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高新区累计注册成立了205家独立法人或分支机构,全省47家A股上市企业中,有15家位于自贸试验区中心片区的高新功能区内,在全国所有自贸试验区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在自贸试验区效应的推动下,2017年高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072亿元,占全省76.43%,全市81.43%,成为陕两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枢纽。

西安高新功能区对标国际自由贸易区通关标准,联合西安海关开展了一系列通关便利化创新,不断刷新西安关区贸易通关速度,贸易通关效率实现了西部最快,成为引领全省开放发展强大引擎。

第一票“无纸化”、第一票“通关一体化”、第一票“區港联动”、第一票“区区联动”、第一票“跨关区流转”均在西安高新综保区试点;对区内企业实现365×24小时通关服务;在全国率先开展特殊区域外集成电路研发检测企业全程保税业务试点,将企业研发的集成电路货品通关时间从将近三个工作日压缩到不到三小时,通关效率提升95%;在陕西自贸试验区成功开展艺术品区外保税展示业务,推动着陕西自贸试验区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等新型业态在陕西创新发展。

高新功能区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创新西部最新,支撑硬科技不断形成两安新优势。建立了在数据共享、信用查询和信用应用等方面全国领先的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基于平台信用数据,高新区与深交所信息公司、陕股交中心共同搭建了“陕西科技企业投融资常态化网上路演平台”,面向全国3200家机构,8000多投资人实现了“7+24”永不落幕的项目对接平台,还与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等合作推出了“园信通”等信用金融服务产品;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了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鼓励试点银行为区内科技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和银行信贷相结合的创新型融资模式。

在改革创新领域,西安高新功能区创新案例西部最多。西安高新区聚焦全球研发、科技金融、军民融合、对外文化贸易等重点领域,培育了一批“有特色、重质量、高水平”的创新案例。在陕西自贸试验区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17个项目中,高新区创新案例入选5个,占到了全省创新案例的30%。这些创新案例已经成为西安高新区和陕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风向标,将激励西安高新区建设者深化改革、大胆创新,为陕两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培育更多成功案例。

西安经开功能区:构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示范区

作为陕西自贸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西安经开功能区立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先行先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多项工作中取得了多方面进展。

市场主体不断增强,截至3月9日,西安经开功能区域内累计注册企业202家,总注册资本323.6亿元;同一时间内带动经开区累计注册企业8172家,同比增长64.49%,注册资本总计1166.1亿元,同比增长62.94%。

金融创新成效显著,截至目前,自贸区经开功能区共引进现代金融企业25家,注冊资本金超265亿元;同期,经开区入驻金融企业30家,注册资本金合计超590亿元,目前经开区金融业涵盖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资产管理、私募基金等多个业态。

在全省率先将商业保理纳入自贸区“一口受理”范围,建设陕西省融资租赁合作园和租赁创新孵化基地,构建跨境供应链融资体系,通过陕西省商业保理试点区建设,按照“保险+担保+融资”的思路,通过多种金融要素,搭建出口信用促进平台,解决中小型出口企业融资难题。

规划打造军民融合金融示范区,制定了《打造军民融合金融示范区规划方案》,与中国兵器集团、陕金控合作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目前首期30亿元基金已落地,主要投资于军民融合项目及相关的产业并购项目,推进军民资本深度融合。

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一带一路”先进制造业高地,大力发展航空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输变电装备制造、专用通用装备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积极培育增材制造等潜力产业,产能合作国际化。

全年推出7项创新成果,其中《通过“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监管制度改革与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24小时通关》案例,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此外,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搭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平台、搭建企业出口信用促进平台、建设金融创新试验区和“一带一路”产融结合试验区、智慧海关建设助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等创新案例持续推进。

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创造自贸区与内陆港联动发展新模式

截至2017年12月31日,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区范围内新增企业1426家,同比增长51.38%;注册资本291.55亿元,同比增长59.88%;“最多跑一次”事项三批535项;开展了舱单归并等11个创新试点项目,其中,自贸服务驿站入选省级创新案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西安国际港务区自贸区工作进行了大幅报道。

去年以来,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开放大通道建设为抓手,加强制度创新,全力推进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服务便利化。“长安号”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92列;开通了西安至阿拉木图、汉堡、华沙、莫斯科、布达佩斯、科沃拉、德黑兰等7条国际货运线路,在德国法兰克福、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州等地设立8处“海外仓”,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物流大通道体系初步形成。

以自贸区内资试点审批权限下放为契机,推动鼎盛裕和和陕西财信两家企业被确定为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批内资试点租赁企业,注册资本和业务规模均超百亿;围绕临港产业、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新金融、文化体育健康等五大主导产业,出台了国际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黄金十五条”,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搭建了“一站式”国际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积极承接省级事权206项,市级事权85项,搭建了政务服务中心一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一自贸服务驿站三级服务体系,实施“多证合一、多项联办”,289个行政审批事项纳入“一口受理”,企业不出楼就能办理注册登记、发票申领670个事项。

在人文交流方而,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电子商务精英训练班,已被列入国家级援外项目;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专业人才研修班,承办了2017年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西安)峰会,与迪拜多种商品交易中心自由区(DMCC)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撒马尔罕市、布哈拉市签署了文化旅游合作协议,中乌旅游服务中心和全外资旅行社正在落地中;与陕文投合作建设丝路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以“区内保税仓储+区外展示交易”为特色的文化贸易全产业链。

西安浐灞生态功能区:打造国际旅游文化交流示范区

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浐灞生态功能区重点突出“金融创新、人文交流、会议会展、对外贸易”四项功能,积极探索“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努力打造成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截至2月底,功能区内新增市场主体238家,注册资本214.18亿元。其中,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有14家,注册资本182.1亿元;外资企业有9家,注册资本2.8亿美元。

按照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试点任务台账清单,浐灞功能区确定并承担了75项试点任务,涉及中央事权32项,地方事权43项。在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上,探索“两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表申报”审批新模式,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合一、多项联办”,企业注册登记阶段联办事项达到19项。在创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新模式上,按照“建机制、搭平台、创品牌”的思路,依托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西商大会、世园音乐节等高规格会展平台,全面拓宽“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凝聚价值共识。

根据自贸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编制了“浐灞功能区招商地图”,逐步完善推介资料。自贸区第一个项目砂之船奥特莱斯已于2017年9月30日順利开业,在春节“西安年·最中国”活动期间,接待游客21.3万人,有力地拉动了区域旅游收入;在自贸区占地约1000亩的丝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将于2018年底完工;华夏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已建设完工,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实景演出剧目《驼铃传奇》预演成功,将于今年春季正式营业;由浐灞发展公司策划的“浐灞自贸国际”和世园集团策划的“世园自贸中心”,均已顺利摘牌拿地。

2018年浐灞功能区将围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围绕追赶超越奋进、营商环境提升、招商项目落地,突出“金融创新、人文交流、会议会展、对外贸易”重要功能,又快又好地开展自贸区建设工作。

西威新区新城功能区:打通“丝路”物流通道,建设“国际航空枢纽”

空港新城功能区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临空型自贸片区之一,自成立以来,空港新城立足于丝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会展和文化创意中心、国际航空服务业和航空高端加工制造聚集中心、生态和农业小镇示范中心的发展定位,紧紧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企业总部、跨境电商等临空型产业。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五资”齐抓,多措并举,空港新城已经聚集了国内外66家物流企业,“三通一达”西北转运中心全部入区。签约的海航现代物流,将以西安为全球货运航网中心,构建高价值产业的全球供应链枢纽,吸引大量货源、产业和资金向空港聚集。法国赛峰飞机起落架深度维修项目也已经开工,建成后预计年均维修飞机起落架160套、销售收入6990万美元。空港新城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将集中落地,为追赶超越提供了坚实支撑,助力打造“中国孟菲斯”和大西安航空服务功能区。

2017年,空港功能区范围内新注册企业286户(其中外资企业2户,即两安东航赛峰飞机起落架维修有限公司、西安世茂新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750亿元以上,其中外资注册资本8179万美元,从注册资本来看,注册资本总数占西咸总注册资本的80%以上;从企业类别来看,商贸物流类、加工制造类、咨询服务、房地产建筑类企业占比较大。

而在差异化改革方面,空港功能区围绕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重大使命,结合东航、赛峰、科荣达等航空维修企业需求,积极推动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开展航空保税维修;联合海航等多家经营主体,策划在空港功能区建立“国际快件中心”,建设统一监管服务平台,融合国际快件、跨境电商、直邮采购等业务,采用“境外预检、境内抽检”的方式,提高查验效率,降低监管风险,同时实现完税货物的再加工、再交易、再运输,建立空港功能区内的新型物流生态体系。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功能区:探索“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秦汉新城功能区作为重要的自贸功能区之一,依托区内丰富的周秦汉历史文化和中医养生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综合商贸三大产业,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秦汉新城功能区包括金旭路和周陵两个区域,在金旭路区域打造以文化旅游、国际医疗服务、现代高端养老服务、数字文化、影视后期制作、国际教育培训交流以及动漫设计等产业为主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区;在周陵区域打造以智能制造、加工贸易和综合服务为主的先进制造和综合商贸服务区。

建设一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省上和西咸的总体方案要求,从《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任务分工》的165项内容中筛选出21项符合秦汉特色任务,建立特色试点任务培育台账。其中创新类11项、复制类10项,涵盖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创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等八方面内容。

在创新案例的培育过程中,总结出“发掘一论证一承载一反哺”的八字方针,制定了特色创新案例,重点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体系”创新模式案例、外资旅行社设立审批流程改革试点、“非生产性医疗设备保税使用”改革试点、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语言能力标准化服务体系及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模式和四个案例。其中“‘一带一路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创新案例作为陕西省首批上报国家的3个创新案例之一、西咸新区唯一入选案例,得到商务部的充分肯定。现已启动省内的复制推广工作。“语言能力标准化服务体系及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模式”拟作为陕西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之一上报商务部。

一年来,秦汉新城功能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出台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工位注册”“集群注册”实施办法,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在自贸区创新创业,新增市场主体400余家。

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创建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务区

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来,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功能区立足功能定位,着力打造总部经济、金融贸易以及商贸服务与双创三重功能承载,加快建设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务区。

在我省总体方案框架下,能源金融贸易区功能区依托西咸新区“3450”综合行政审批效能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办照等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努力构建投资贸易便利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自贸功能区经济“红利”加速释放,市场主体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截至目前,累计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5家,新引进外资企业4家,各类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30%。围绕我省总体方案先后实施了17项试点任务,涵盖拓展新型贸易方式、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构建人才高地等多方面重点工作。同时,聚焦产业培育与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率先培育出首批2个特色创新案例。

一是打造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大西安乃至西部地区人才高地。依托西咸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和陕西(西咸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西部地区率先推出建设面向全球中高端人才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该平台将试行“一站通”人才专办服务,按照“一口受理、专员服务、部门联办、限时办结”的效率内控方式,打破传统的科室、单位行政界限,所有窗口业务不再单独分类,统一整合为综合服务窗口,为到新区工作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海关、人才落户、人才认定、人事关系及家属随迁等8大类26项专员服务,逐步实现人才入区“全程帮办”的“一站通”服务目标,同时在自贸试验区打造招才引智、人才自由的便利化人才服务新模式。

二是建设西咸云端自贸产业园,探索打造“云端自贸区”新模式。建设西咸云端自贸产业园,是能源金贸区功能区积极贯彻《工商总局关于支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支持实行‘工位注册‘集群注册”的相关要求,整合“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新技术综合优势,打造创业创新便利化环境的积极探索,也是提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有效尝试。重点是依托西咸云端自贸产业园,研究探索“集群注册+远程注册”的创新登记方式,以及“一张网管理、一站式服务”的创新管理服务,创新构建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法律、商务、信用、人才、技术等服务于一体的便利化在线综合服务模式。

如今,西咸自贸中心、西咸金融港、西咸青创园等载体已实现主体封顶,今年年底前将建成使用。宝能西北总部、两咸中建总部、绿地青年中心、台湾基泰城市广场、IP智造工厂、长安银行西咸分行、华夏银行西咸分行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与机构纷纷入区布局,产业聚集效应已经显现。现在的能源金融贸易区功能区,正以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向外界展示着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有识之士投资的洼地、创业的高地、回报的福地。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功能区:探路“自贸+服贸”协同发展新高地

作为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心片区沣东功能区的重要承载区、西咸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核心承载区,沣东自贸产业园正在探路陕西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为推进自贸、服贸、数字经济等多试点联动发展积累经验。

2016年7月,沣东自贸产业园开工建设;2017年7月获批陕西省省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区;8月23日,同區正式开同,同时启动网上自贸区建设,成为陕西首个已建成的以自贸为主题的产业园,9月16日,园区荣获“新互联时代特色小镇”称号。

为实现“招大、引强、选优”的目标,沣东自贸产业园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总部经济、新兴金融、跨境电商、专业服务以及服务贸易企业孵化器的“4+1”产业体系,积极引进平台型企业以商招商,构建了多元化、互补性的招商格局。目前已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海肮资本、华侨城、中国银行在内的200家企业注册入园,注册资本金累计达70亿元;引入了亿蜂网、陕西省外经贸综合服务公司等平台企业入园。

园区引入了颐高“楼友会”,打造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丝路众创空间”,主打“硬科技”、专业服务和特色牌,通过建设覆盖“创客+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的全周期创业平台,全面构建“基础服务+增值服务+专业服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实现服贸企业聚集发展。

作为陕西唯一一个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区,沣东自贸产业园,一方面,积极筹建信息丝绸之路发展联盟,建设“丝路云”网上自贸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经济示范区;另一方面,极富创新地在园区服务和配套方面植入了“数字+”理念,构建“管委会+园区运营商+第三方专业机构”的三位一体自贸运营管理系统。

园区不仅建设有综合服务中心,对接沣东新城管委会“走出去”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商事登记咨询服务、涉税事项咨询服务等专业服务。还以“数字+园区管理”为理念,建设了信息化系统,将园区办公协作、招商引资、项目孵化等业务全而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此外,为提升园区配套和便利化水平,园区引入了洲际假日酒店、缤果盒子无人超市,接入了千兆光纤供企业免费使用,开通了免费公交微循环,无缝对接地铁一号线,积极建设青年公寓。不仅满足入园企业的各方面需求,更重视将服务与园区产业方向结合,例如,青年公寓建设就引入了X-bed,旨在打造数字化青年公寓。正如西安沣东自贸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所说,企业办公在产业园,出行坐免费公交,用餐在丝路餐厅,购物在无人超市,住宿在数字化公寓。

沣东新城功能区立足于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改革先行优势,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服务业聚集高地。紧扣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大自贸试验区开放力度、推进数字经济建设的部署,持续推进多试联动发展,初步形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沣东经验”;助力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力争提供“西咸方案”;对标杭州梦想小镇,树立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新标杆。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