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警惕!你的焦虑正在培养“焦二代”

点击:0时间:2019-12-09 06:40:14

张颖

作为家长,指望焦虑情绪集体解套、一下子改变全社会的现状是不太可能的。根本之道必须有赖于家长自己调节情绪,从自身找原因,跳出从众性焦虑怪圈,才能像涟漪一样影响更多家庭。

“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焦虑,尿布,奶粉……哪个牌子更安全?”

“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这得扒几层皮?”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陷入深深的焦虑。

然而可曾想过,这种焦虑会随着代际传递,为后代刻下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阻断家长集体焦虑蔓延显得尤为重要。

从众,让家长骑虎难下

“孩子一上小学,看着老师每天公布的学习信息,我都焦虑得睡不着觉。”林女士说自己的孩子学前没补过课,上小学后被同学甩得很远,两年间不停地请家教补课,家里的气氛很紧张。“娃上了学,我感觉自己像是看球赛,别人站起来呐喊,我也不得不站起来助威。”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特点就是从众,从众心理波及最大化人群后,心理的同质化程度就很高。”心理管理学专家陈禹安解释说,所谓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常说的“随大流”。

陈禹安指出,当人们面对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的时候,大脑的第一反應就是恐惧。“因为目前孩子的成长没有一套定型的成长路径、行为规范可供参考,大部分家长只能以他人的行为选择作为标准。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以此来寻求安全感。”

“这其实是并不靠谱的安全感,但人们的感觉会好很多,至少自己还是和一大堆人站在一起的。”陈禹安强调说,家长们不从众,没有安全感,但从众又很难确保成功,因此焦虑感就产生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教育制度、医疗体系、自然环境、安全状况、家庭结构……种种因素,累积到娇嫩的孩子身上,让家长们不得不为此焦虑。

吉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丁建略认为,当下家长的集体焦虑,是因为大家缺乏合理评价教学行为的坐标。“很多80后家长,起初是坚定自己的育儿理念的,但是随着孩子上学了,就开始发生改变,开始怕这个担心那个,最后也加入到焦虑的怪圈当中,焦虑就开始传播。”

事实上,很多家长一方面想让孩子快乐,另一方面又怕孩子被别人落下,家长们在矛盾的选择中,焦虑自然就产生了。普遍的竞争意识造成了所有人骑虎难下。因为大家都不想垫底,所以每个人都希望往前挺进一点再挺进一点。于是,总体水平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开始慌了。

传导,让孩子陷入情绪危机

“家长的一切过度情绪反应都会传导到孩子身上,焦虑的家长不可能培养出情绪健全平衡的孩子。”陈禹安认为,拥有良好的情绪能力是孩子未来生存的重要本领。如果缺乏这样的能力,即便取得了一般社会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他的幸福感程度可能也会很低,很容易陷入情绪危机以及人际关系危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的日常表现事实上已经将焦虑情绪转嫁给了孩子。

现象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日常聚会,家长们谈论的话题往往都是孩子,在平日的生活中,关注点更多是孩子,很多妈妈恨不得把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用来陪孩子,替孩子解决一切生活细节问题,让孩子节省时间去上课外班。“孩子都高中了,有的家长还要替孩子做值日,说孩子要上课外班。”长春市一名高中班主任说。

“我以前最怕妈妈每天放学后的6点钟左右检查我作业,查出错少不了挨骂甚至挨打。”30岁的陈希说,自己已经工作5年了,但每天一到傍晚6点,心中便莫名烦躁害怕。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心理学教授沈健表示:“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不往自己身上使,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尤其是妈妈,她们看似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她们希望孩子在社会竞争中“夺占制高点”,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客气地说,她们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张清说,每个家庭投入到孩子身上的资源和精力越多,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反而更大。孩子由于受到过多的宠爱和娇惯,可能被培养出“玻璃心”,误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稍有不如意,就会产生挫败感,过度娇惯下自我调节能力又差,所以常常会出现问题,而这又增加了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会再次投射到孩子身上,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现象二:为孩子设计人生,全没考虑孩子的兴趣。

“我不喜欢弹钢琴,可是妈妈要求必须每天弹2个小时,我都恨死了。”小学4年级的薛家刚告诉记者。薛家刚的妈妈尹女士却认为,孩子弹钢琴可以培养耐力,而且自己是音乐老师,不把孩子教好了,会有遗憾。

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对成绩或家教要求十分苛刻时,常常会说“正是为你着想才会这么做”。这种充满“爱”的话是父母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焦虑戴上了“爱”的面具。

改变,给孩子健全的人生

由于当前我们无法改变“超前抢跑”“学历至上”的大环境,家长能够做的是稳定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成长。

记者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问了很多家长同一个问题:你对孩子最低要求是什么?几乎所有的家长回答的都是:“希望孩子长大能够自食其力,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应该说这是家长们的本心,却被社会的各种渲染给遮盖了。

在缓解家长焦虑的策略上,心理专家认为家长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给孩子独立的思考空间。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养成独立人格。

“保持一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综合发展的初心,而不是以其他孩子作为标杆天天比较,这样就不会弄得惊慌失措。”丁建略说。

二是父母本身要不断成长。

很多父母其实在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如果与孩子的兴趣点不一致,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强烈的叛逆心。如果父母自己不断成长,面对社会的不确定性就不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

作为家长,指望焦虑情绪集体解套、一下子改变全社会的现状是不太可能的。根本之道必须有赖于家长自己调节情绪,从自身找原因,跳出从众性焦虑怪圈,才能像涟漪一样影响更多家庭。

标签: 孩子 焦虑 家长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