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京妞苏丹: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场

点击:0时间:2019-12-11 13:14:23

张东亮

在北京CBD国贸南侧22号艺术院街,坐落着一个黑色的剧场,整个剧场由原木打造,坐在其中仿佛置身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的腹腔之中。别看它仅能容纳235名观众,但小小的“木马剧场”在业界却颇有名气,如今它俨然成了北京小剧场话剧的重要阵地之一,就连很多欧美艺术家都对它非常感兴趣。年轻漂亮的女主人苏丹,更是被著名日本电影导演岩井俊二誉为“戏剧女魔头”。

办个剧场当成彼此的结婚礼物

眼前的苏丹,画着浓浓的眼影,眼睛显得格外大,衣服总是松松垮垮,包总是大大的,包上还总有小猫的图案。她一会儿带着话剧作品在台湾演出,一会儿又出现在上海,领着另外一班人马演出另一个话剧,间隙还不忘喂喂流浪猫。她曾是歌手,现在主要当话剧导演,也为自己的话剧制作一些音乐。

苏丹是典型的北京姑娘,身上有股子“劲儿”。她14岁时就已经会作词作曲了,而且创作、气质都比较特立独行。在一个偶然机会认识国内一位知名音乐人后,对方赞许苏丹为才女。

“很多人都说我的前途应该是很光明的。那时每天都会有采访、做通告、演出、拍广告等等,但我反而很喜欢在家或在公司练歌、写歌。对我来说,保证每天8个小时练歌,或者6个小时写歌、录音就是最好的。”

苏丹百无聊赖的唱腔,信手创作的歌词,都让人耳目一新。旋律简单却有灵气,很有王菲《浮躁》的神韵,漫不经心空灵清淡。女孩虽然有独天得厚的声音条件,但却对创造情有独钟。她曾为万通独立住宅创作广告歌曲《空间》,为容祖儿创作歌曲《怎么走》,为众多歌手担任专集音乐制作人等等。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苏丹会在音乐道路上顺利发展时,2010年,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走另外一条路———从音乐圈出来投身话剧!对此苏丹这样解释:“因为在音乐方面我不够妥协,不够听话。”

其实,此举与她的男友唐虓珲有关。有趣的是,他们偶然相识相恋后才知道,两人竟都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唐虓珲学舞美出身,做过电视节目,做过图书网站的唱片管理工作,也和朋友一起开过唱片公司。

平时两人都很忙,更多的是在网络上交流。一天,唐虓珲的MSN给苏丹发来一句话,“我很累,可是没有人给我削苹果。”就因为这句话,苏丹收拾行装,带着皮箱、两条狗、两个苹果和一个削苹果器来到唐虓珲的住处,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开一家自己的咖啡馆也许是每个女孩心中的梦想,但苏丹理想中的咖啡馆还可以唱歌,可以上演自己导的戏,于是唐虓珲对她说:不如我们办一个剧场吧,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要求。这个建议让苏丹很兴奋!

其实当时音乐已很难做,唐虓珲觉得这个产业越来越被互联网和高科技所束缚,而剧场演出则没有这方面限制,算是个朝阳产业,所以早就萌发了做剧场的念头。这个想法与苏丹一拍即合。

有了创业的激情,同时也需要拥有创业的勇气。苏丹说,“那时候,唐虓珲问过我好多个‘成吗?———不办婚礼成吗?不买房成吗?不买车成吗?我都说“成”。就把剧场当成我们送给彼此的结婚礼物吧。”就这样,唐虓珲关闭了自己的公司,苏丹从唱片公司辞职,两人同时成为“无业游民”,开始专心打造自己的剧场。

“王子”穿着剧中的熊猫服向她求爱

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两人终于选择在CBD开剧场,1000多平米的面积,房租一年要100多万元。“在我们之前,也有人想把这儿改造成剧场,但都因为格局的原因没成功。我俩拿着设计图研究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面能打通的墙,把3个铺面改造成了外部露台、咖啡厅和演出剧场三个空间。”他们给剧场起名为“木马剧场”。

剧场设计非常有个性,内部以原木为墙体,构筑出了一个特洛伊木马的腹腔。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由苏丹亲自设计,她的构想是把整个剧场打造成一座城堡的感觉,沿砖面楼梯上到露台,是可供休息的藤制桌椅。咖啡厅原木地板,黑白桌椅,金属吧台。

那段时间正处于热恋的他们,常常带着几个馒头就到了现场,一呆就是一整天。就这样,木马剧场从选址、签约、装修,以及装修采购,都是苏丹和男友自己完成的。

因为资金不足又没有制作经验,当时做什么类型的戏剧成了两人争执的焦点。“我喜欢实验戏剧,但是现在除了孟京辉之外其他的实验戏票都不好卖;做搞笑的戏,我们又都不喜欢;表现白领生活的戏,做的人也挺多。最后,我们决定做时尚的、女性喜欢的戏。”就这样,在剧场装修的同时,苏丹导演的第一部戏《穿panda的女魔头》便新鲜出炉。它讲述了一个灰姑娘般的爱情童话:两个家庭背景悬殊的年轻人愿意为爱情同甘共苦。

苏丹为这部剧融合了很多时尚元素,将话剧与走秀、歌舞等结合起来。剧中女主角“熊猫女”的多套“熊猫装”也是她亲自设计并请来服装学院的学生们一起手工缝制的。

苏丹把自己对美好爱情的理解和对浪漫爱情的想象全部融入了这部戏的情节之中,剧中最后一幕的设计尤其令观众感动,是男孩身着熊猫服向女孩求爱。

在正式演出的头一天晚上,他们带着全体剧组工作人员和苏丹的父母一起来到KTV,想好好放松一下。苏丹让唐虓珲和她一起唱支歌,唐虓珲摇摇头说有点事要出去一下。苏丹唱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包厢外响起喧哗声,原来,唐虓珲穿着剧中的熊猫服进来了,跪下向她求婚,周围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女孩有些晕,她还没有反应过来,回头看看,身后的父母已泪流满面。

最有趣的是,就在首演当天的早晨,他俩领到了结婚证。唐虓珲的求婚之举成为周围朋友们的成功楷模,那些想向女友求婚的男生找到剧组,请他们帮着安排,让戏剧最后走出来的那只熊猫是自己。就这样,观众们看到的《穿panda的女魔头》的最后一幕往往是真实的真人秀版。

“刚开业的时候,人不多,戏也只有一个。说实话我们心里都不知道以后会是怎样。”剧场开业以后,苏丹负责剧目,唐虓珲负责经营,两人几乎天天吵架,又天天和好。“钱的事儿老公从不让我知道,怕我会有压力,但是他也总跟我说,要做赚钱的戏。为了选作品,我们俩没少争执。我会跟他妥协,但是总不听话。”endprint

两个人在争执中,做了《男人不坏》系列剧,票房都不错。这对小夫妻的执著也感动了不少戏剧圈里的人,主动来跟他们合作。

“戏剧女魔头”要“挑战”岩井俊二

2011年10月,木马剧场承办了第一个戏剧节———第三届“风马牛戏剧节”。戏剧节以“空间主义”为主题,在两个月内展演了《阿门》《三人行不行》《我是伊南娜》《黑幻公寓》等7部优秀戏剧作品。苏丹说,最终入围并进行展演的剧目都是在舞美编排、光影效果和时空表现等方面表现非常优秀的。“我们看中的戏剧人都是潜力股。”

要想在艺术市场站住脚,没有一定的体量是不行的。苏丹和唐虓珲决定向银行贷款,而且不是小数目———200万。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李龙吟在博客里这样写道:“在北京电视台的一期节目中,我坐在嘉宾席上,听银行的人讲着怎么支持艺术生产,听小两口怎么算着账。我的心里直发毛:拿自己结婚的钱租剧场也就算了,向朋友借钱就慢慢还吧,可是他们敢向银行贷款,就把自己和法律拴上了,银行的钱到期不还,是不能商量的,财产是要抵债的。而他们抵押的,是他们有版权的10个剧本,就是说,如果到期他们不能还银行钱,将失去10部戏的版权,这是残酷的。”

“因为唐虓珲从不跟我说钱的事,所以我一直不担心。直到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总是不睡觉,在客厅溜达,我才意识到可能是资金出了问题。”苏丹说,前年年中,剧场已经开始赚钱了,年底的时候还给每位员工发了红包。“我觉得钱应该能还上,如果还不上,我名下还有一间小房子,可以卖了还钱。”

从2010年7月2日开业到现在,木马剧场已经出品有10部之多的原创剧目,并将这些剧目推广至全国巡演。木马剧场还成了北京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晚上不断上演各种剧目,白天则有不同的歌手、乐队发布会,系列的小型音乐会,时尚潮牌的产品发布活动和电影拍摄。

2012年,两人为木马剧场签约了几位长期驻展的画家,还签了几个年轻的戏剧人。他们也开始在全国拓展业务。木马剧场在杭州的小剧场即将开业,为了提升文化产业,杭州对小剧场的创建给出了许多优惠条件,合作者看上了木马剧场的品牌和经营特点,苏丹决定由唐虓珲来全权负责运营剧场,因为这里还是老公的家乡呢!

下一步苏丹还计划在长沙、武汉、南京等地开剧场。在苏丹规划的版图里,小剧场应该像电影院一样,在城市里错落分布,每个剧场有自己的特色,或是先锋姿态,或是诙谐轻松,或是古典文艺,甚至可以有灰暗厌世……人们在茶余饭后不会只想着泡吧打牌,而是三五结伴地走进小剧场看一出个把小时的话剧。

从第一部剧到现在,苏丹不仅自己导演话剧,还是木马剧场的艺术总监,专门负责木马特洛亚剧团的工作,“从创作、制作到演出,我都亲力亲为。”当然,苏丹并没有完全放弃音乐,她说她找到了一种新的途径来创作音乐,比如,在《穿panda的女魔头》里,苏丹就自己创作了3首歌曲作为舞台音乐,“这些音乐通过话剧被大家认可。也许有一天,我会出一张舞台音乐的专辑。”

苏丹将她从音乐到舞台剧的转变称为一个“升级”的过程,2013年,她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和升级:她将要“挑战”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将他的电影《爱的捆绑》改编成话剧。对此,岩井俊二显得很兴奋,他将担任该剧的监制,并表示自己不是挂名监制,而会参与音乐创作及排练,“20年前电影中的很多遗憾会在舞台上弥补,回过头去看自己20年前的作品就如同失去的孩子又回来了。”

事实上,苏丹想改编岩井俊二的作品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了。2011年,岩井俊二在北京看了苏丹导演的话剧《迷偶》,把苏丹称为“戏剧女魔头”,对这个外号,苏丹的解释是:“可能是因为我对戏剧比较执着吧,想法超级多,敢做敢想吧。”

从最初有想法到最终获得岩井俊二的认可,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我做了一系列对《爱的捆绑》改编的导演阐述,用文字,图片,音乐等。2年后,才传来了好消息,岩井俊二将这部电影的改编授权交给了我。”该剧估计很快就会在全国巡演。

如今在北京,“空腹木马”隐隐已成艺术街区的文化符号。除了常规的演出,免费的话剧培训课,剧团里的小餐厅收费也不高,一大帮话剧爱好者常驻这里,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街头,有人在夸张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有人在一旁若有所思地看着。苏丹把这只木马打点得很温馨,像是在自家客厅招待大家。

(责编 孙礼勇)endprint

标签: 剧场 话剧 戏剧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