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敲诈”背后的公司

点击:0时间:2019-12-16 06:26:40

黄剑

几天前,关于个别财经媒体涉嫌新闻敲诈的新闻充斥网络。有人愤怒,有人谩骂,有人悲伤,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从最初被人斥责的角色,转身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财经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曾经在财经媒体呆过的人,我想讲几个故事,它们是如此的真实。

有一家声望不错的A股上市公司,我们姑且称之为B公司。几个月前,这家公司宣布收购几家同行企业。当然,公司不必自己掏钱,而是向资本市场增发股票,让股东买单。B公司收购的这几家企业里,有优质的,也有烂盘子。其中,C公司就是一家业绩很差、资质低劣的企业。B公司原本不想收购这样的企业,毕竟是赔本的买卖,但最终还是花费数亿元买了。原因很简单,C公司欠了B公司大量的债务,还不了,B公司只好再花费数亿元把苦果吞下,慢慢咀嚼。

当然,这样的内幕,公司是不会对外主动披露的。公开的信息总是美好的。在上市公司公告中,C公司被包装成一家潜力无限的优质企业。看到公告的股民们,在雪球网、股吧里热火朝天地讨论,分析C公司的投资价值,甚至有人熬夜赶写投资建议,大家信心满满。我有个朋友在B公司,他觉得股民们很悲哀,却又什么都不能说。

我以前是个财经记者,每当得到这样的消息,第一反应总是:我要调查清楚,然后把它公之于众。我相信,其他财经记者也是一样。

但事情演变却由不得记者们。

当记者做了充分的外围调查后,当然要采访公司本身,毕竟外围人的说法,常是片面之词,只有向公司核实之后,记者才敢起笔写稿子。

然而,当记者联系公司采访,有的上市公司感觉受到了威胁,他们害怕真相曝光。因为第二天新闻出来了,他们的股票也许发不了了,股价或许大跌,证监会也要找他们。

于是,公司派人来找记者,开始偷偷,甚至强行给记者塞钱。这常常是一个数额几千元的信封。记者拒绝,来人觉得给少了,又封了一个更大的信封,记者再次拒绝。他又开始请记者吃饭,或者去洗脚城之类的,又一次被拒绝。公司的市场总监开始通过公关公司,找到报社领导,说要投广告,只要不发新闻。拒绝了,也许报社、记者从此成了公司想象中的“仇敌”。同意了,事情解决了,但这也可能成为对方日后举报的“证据”。

这一过程,常常被不少公司描绘成“新闻敲诈”,他们出于无意或者有意。

我在过去的采访过程中,面对过很多次这样的情形。

“烦请您把报道的方向稍微掰过来一点。这张卡还请收下。”这是客气的人。

拉扯着胳膊、衣服,强行往你的口袋或者包里塞红包。这是粗鲁的人。

大晚上非要开车拉着你在他们县城里转悠。这是想法多的人。

四处打听你下榻的宾馆,直接进屋要跟你夜聊。这是比较执着的人。

你走哪儿,他跟你到哪儿,不离不弃。这是最危险的人……

如果你在某一个环节“软”了,那你就是最愚蠢的人。

我采访过的一些公司,常常认为一切都是因为钱,所以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当他们的钱解决不了问题时,他们仍然有办法:提前到各大网站活动,请求不要转载;早晨派人把各个报摊的报纸买走。总之要花钱免灾。

我从不怀疑,媒体中存在着肮脏的事情。但一些被“恐吓”的公司,他们曾经又做过什么?

endprint

标签: 公司 的人 这是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