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只有做公众号这一条出路吗?

点击:0时间:2019-12-22 22:53:28

孟静

当一个人付出十倍的劳动量去采访,还不如在家里编段子的转发量高,谁还会去做事倍功半的工作呢?

孟 静专栏作家读书,写字,旅游,锻炼Columnist

看了一篇文章《我所有的朋友都去做了》,心太有戚戚了。作为一个写字为生的人,这半年以来,我所有的朋友都去做了,包括我自己。

事情要从前年夏天说起,我所在的杂志社有感于纸媒的衰退,想做个新闻类APP,做来做去没有人满意,同事们互相挑刺,激得其中一个同事把APP和杂志发过的稿子重新编辑发在自己的公号上,现在这个号成为了百万大号,这个同事也早已独立,创下的效益应该超过了整个公司。

在大号同事独立之前,我亲眼见到她的时间被如何打成碎片。我们一起出去K歌,她抱着电脑说要上厕所,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发现她的号更新了,她也从厕所回来了。当时我思忖再三:我想旅行,想晚上可以出去吃饭,不想每天困在电脑前,我做记者十几年,实在没有那么多想表达的东西了,也不想教别人怎么生活,因为越活越觉得自己还没活明白。所以我不能做。

可是眼睁睁看着纸媒要完,怎么办?当时我想的办法是拉团队做视频,大家都说视频是仅存的蓝海,下一个增长点就在这里。于是我拉了几个同事做了个短剧+吐槽的娱乐视频,也有百万级的点击,然而就是——死不挣钱。我们做了半年,花了公司80万,只挣了十来万的广告费,撑不下去,停了。

停了之后有风投找我愿意继续投钱,可是我不想做了。在这半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微博大V以前因为懒、因为畏难不敢开,一个个终于忍不住了,几乎成为客户唯一愿意大量投放广告的媒体。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过早踏入一个没有回报的蓝海,而失去了另一个蓝海,那另一个蓝海在这半年里变成了红海,现在已经是血海!

追悔莫及中,我只好也开了,写起了我已经写腻了的八卦,真是讨厌透了。以前我常说专栏会把人掏空,开公号更是对储存的榨干。

开始写之后发现,除了配图,文章要比写杂志稿简单一千倍!你不用采访,不用准备,不用审稿,不用受气,想骂谁骂谁,读者就爱看情绪宣泄,根本不需要你有理有据有节有逻辑有主题,你只要坐在家里闲喷一段即可,唯一的麻烦就是没有休息,要随时跟热点和迎合大众趣味。

于是,我身边的朋友都开起了,开公号的人已经比订阅公号的人多了,生意自然是越来越难做。这些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没有记者再愿意认真写稿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消失了。可能大家不觉得这职业消失有什么要紧,上下五千年,消失的职业多了去。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当真正的大新闻发生时,你能指望去采访写稿吗?你能指望营销号在家里张嘴就编吗?你真的一点也不想了解真相吗?

前不久深圳一件大新闻发生后,没有一篇深度调查,不是采不到,而是没有调查记者了,不但纸媒没有,央视也没有了,大家都去开公号了。调查报道,不是个体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出差,需要费用,需要合作,需要潜下心来,当一个人付出十倍的劳动量去采访,还有可能被驱赶被羞辱,所得到的回报还不如在家里编段子的转发量高,谁还会去做事倍功半的工作呢?毁灭记者行业的不是金钱,而是没有成就感。

我一个朋友以前是媒体人,现在做90后社区,他说年轻人不需要知道沉重的事,只要有乐子就行了,社会的进程就是应该越来越多的愚众+越来越少的聪明人,社会才更好管理更文明,美国就是这样。所以唯一能够存活下来的只有轻薄化的阅读,就像严肃题材的电影票房一定会糟糕,只有喜剧才有高票房。

我不敢设想,如果将来发生了战争,经济危机,以及各种大事,我们只能靠写公号指点江山了吗?大家当然有自由选择轻浮的、屌丝化的阅读,但是这一定意味着精英的、信息量大的东西必死吗?

标签: 公众 纳西 记者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