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多维解读

点击:0时间:2019-12-25 10:43:08

徐水华+陈璇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包括: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一切为了人民生态诉求的生态民生观;以“生态红线”为底线,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的生态安全观;实现最严“法治”的生态法治观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生态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生态生产力;生态民生;生态安全;生态法治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11-0016-06

[收稿日期]2014-07-1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本论》生产力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研究”(12YJA710078);上海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攀登计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13XPB06)。

[作者简介]徐水华(1964- ),男,浙江平湖人,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资本哲学;陈璇(1990- ),女,河南安阳人,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和新要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生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保护环境即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生态诉求的生态民生观;以“生态红线”为底线,整体谋划国土开发的生态安全观;实现最严法治的生态法治观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在生态建设问题上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生态自觉,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我党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生态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我国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的生态困境,报告强调要树立起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显著地位,并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P39)。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他在多个不同场合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进步、对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习近平从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高度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方向。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互为对象性关系。人类以自然界为对象,自然界也以人类为对象。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单独存在。因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P161)。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物质变换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不间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劳动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3](P56)。马克思在这里既警示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又明确提出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重要性。但自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却借助于科学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大肆掠夺,结果使人类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生态危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成为了人类一个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的思想。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自原始文明开始,人类已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要求。他为此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他从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问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人类“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生态理念[4] (P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既蕴涵着人类对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揭示了生态建设和文明兴衰的内在统一关系,科学地回答了生态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了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形态发展中的历史方位;又反映了我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把握和理性审视,彰显了我党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文明理论的重要贡献。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出发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P6)他用“两个清醒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达到13亿之多。人均资源非常短缺,几十年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保护压力。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不能采用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来发展经济。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的自然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却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结果我国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成就,却为此付出了非常大的环境代价。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以及生态失衡问题,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所以,我国如果继续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将更加难以想象。“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和保障。”[6](P17)只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4](P4),自觉推动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充分体现了我党尊重客观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间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解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决的重要作用。优良的自然环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人与自然的和解归根到底是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4] (P4),从而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开辟了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涉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和自然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恰恰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的,不可分割的。如马克思所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7](P29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中才有其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自然资源支撑,又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维护稳定的自然条件。建设生态文明,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为实现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

生态生产力是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它是对工业文明理念下生产力概念的扬弃,是使人——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实际出发,全面阐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考察,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生态生产力观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观,它既为我党提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这一新的生产力观也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自然生产力思想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决定一个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应用情况;工人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程度,生产资料规模的大小和使用效率;一个社会所拥有的自然条件等等[3](P53)。其中,这里的自然条件马克思把它理解为自然生产力。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将其表述为人类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8](P122)和“受自然制约的劳动生产力”[3](P589)。关于自然生产力内涵,马克思认为,它既包括土壤的肥力、盛产丰富渔产的水域等等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也包括奔腾的瀑布以及煤炭、金属、河流、森林等等为人类提供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3](P586)。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自然基础,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或高或低的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他为此提出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他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6](P17)因此,要努力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5](P6),自觉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以及低碳经济,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而换取所谓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最大本钱。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比喻为金山银山和青山绿水的关系。他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为此对只顾发展经济而不顾保护环境的GDP主义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警告,再也不能简单以GDP数字来论英雄,而应把资源消耗量、环境损害程度和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中,并增加它们的考核权重比例,使它们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6](P17) 。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生产力观深刻揭示了生产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发展生产力不可能离开外部自然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作为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它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生产力基本要素中的各种自然力因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等。优良的自然环境可以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自然资源条件和较高的自然生产力基础。如果人类只着力于发展经济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也会破坏生态生产力的基础,最终会阻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在发展经济中尽可能地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并且运用经济发展的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既可以保护生态平衡,又可以为人类的生产提供充足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对象,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生产力的目的。其次,作为劳动力的人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马克思把人看成是最伟大的生产力,最强大的生产力[9](P194)。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以有利于人的自身发展,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劳动力条件。第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发展经济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保障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自然基础,也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强调发展经济而不保护环境,或者离开经济发展而只抓环境保护,都是不可取的。经济要发展,环境也要保护,两者不可偏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进行发展、在发展中不忘保护。”[6](P18)要知道,发展经济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人类的目的。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能够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和生活水平提高。如果仅仅只为发展经济,追求GDP,而牺牲人的自身发展,那就本末倒置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来优化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好改善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倒逼机制,实行既严又紧的环境保护政策,把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了生态生产力,也保护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更为人民群众留下了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

三、一切为了人民生态诉求的生态民生观

民生问题不仅是人民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和基本生存权利得到保障,而且是一个与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要求密切相关的问题。生态问题本身也是一个生态民生问题。所谓生态民生即是从生态维度解决人民的生计,着力于改善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为广大群众创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人民对生存条件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对人民生计的生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历来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党十分关注的问题。改善和解决生态民生问题是我党执政的奋斗目标之一。我党领导人江泽民就非常重视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他把自然环境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指出:“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10](P535)胡锦涛则针对我国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要加强环境污染的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11](P716)。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民生问题和生态问题在科学发展观那里就找到了一个连接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的是要“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12](P12),更是将生态问题和民生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我党从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来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无疑为生态民生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发扬了我党关注民生、关注生态民生的优良传统,他提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的思想。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5](P6)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已从原来的求温饱、重生存转变到了现在的要环保、重生态的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问题已切实成为当前我国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民意所在和民心所向的大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提出了一切为了人民生态诉求的生态民生观。2013年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安全的食品、新鲜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对于良好环境的直接向往和印象。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保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近年来,由于我们过于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结果导致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接连发生。全国许多地方的PM2.5浓度超标,雾霾天气、饮用水安全、地下水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的集体忧虑,不仅如此,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国许多地方发生公共事件的导火索。事实表明,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和直接影响乃至威胁百姓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生问题。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关注和重视人民的生态诉求;着力解决损害百姓健康的环境问题。他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人民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大气治理、保护水源、发展绿色、保证空气质量上下功夫,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努力为广大百姓创造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文明既要求当代人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环境,更要为后代人考虑,保证子孙后代能平等享用自然环境资源。要留一片绿水青山给后代子孙,为后代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要以对百姓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下定决心努力治理好环境污染,建设好生态环境,“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5](P6)。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民生观对生态与民生的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我党的民生观内涵,而且对生态产品概念也进行了重新定位。新的生态民生观诠释了我党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彰显了我党深厚的历史责任意识和现实担当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进行经济改革,发展经济,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包括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着力解决损害百姓身心健康的环境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保障和改善我国民生的基本要求。过分强调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和人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人类持续发展的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民生观要求我们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当做“千秋事业”。既要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要改善百姓的生存环境,努力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一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展了我党生态思想内涵。他的生态文明观从人类文明发展史高度揭示了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对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的生态生产力观则从生产力维度全面揭示了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态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生产力观为我们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前提下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他的生态民生观从民生角度阐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揭示了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内在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保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民生观体现了我党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还包括以“生态红线”为底线,整体谋划国土开发的生态安全观、实现最严法治的的生态法治观等内容,它们与生态文明观、生态生产力观以及生态民生观共同构成习近平生态思想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安全观从国家安全高度诠释了生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关乎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重要战略举措。以生态红线作为生态安全底线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从时空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诠释。如果生态不安全,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被破坏,也就无所谓国家的安全。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法治观从法律制度层面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除了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养成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自觉外,需要依靠生态法律制度来保驾护航。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制度,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最可靠的法律制度保障。只有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完善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法治落到实处,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美丽中国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习近平.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J].吉林环境,2013,(5).

[5]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经济,2013,(6).

[6] 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2013,(17).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2]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王家芬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