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多些立碑人
“我们中国,有人画地图,没人来立碑!”
25年前,在南沙尹庆群礁华阳礁,痛心地对我说这句话的,是一个地道的普通百姓——一位来自湖南农村的40多岁木工师傅。
1989年夏天,我在赴南沙采访守礁部队和建礁部队期间,曾在华阳礁住了8天。当时,我军正在华阳礁为守礁官兵建造第三代高脚屋(也就是永久性高脚屋)。承担土建任务的海军某部第四工程队,有33名建筑专业民工。对我说这句话的木工李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位民工。7月上旬的一天午饭后,我利用施工队短暂的午休时间,请会理发的李师傅给我理发。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为了帮父母供养弟妹上学,初中毕业就辍学开始学习木工手艺。1989年3月来南沙之前,他已干了20多年木匠活,可以说是一名技艺精湛的老木工了。
李师傅一边给我理发,一边和我聊天。当我们聊起南沙,他突然冒出了本文开头的这句话。乍一听李师傅这句话,我心灵震撼,问他为什么这么说。稍顷,李师傅才伤感地说:“上小学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中国的版图,北起黑龙江,南到南沙群岛曾母暗沙。结果这次来南沙一看,才知道这里的许多岛礁已被外国侵占。而且你看华阳礁上的主权碑(准确说是申明我国主权的考察碑),是新中国成立30多年才来立的。你说这不是有人画地图,没人来立碑吗?”
听了李师傅的这番肺腑之言,我的心里五味杂陈。第二天上午,我和同住在华阳礁施工队工棚里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室摄影师曾国富等同志,从华阳礁建礁工地,乘配合第四工程队施工的琼海00265号渔船的小舢舨,专程去相距数百米的礁盘上看了考察碑。只见碑上镌刻3行碑文:“国家海洋局南沙考察队/考察中国南沙群岛尹庆群礁/一九八七年五月廿三日立”。今年夏天,我看了葛江涛撰写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志良,回忆1987年“向阳红五号”奉命赴南沙群岛进行科学考察的文章,才知道1987年5月在南沙永暑礁、华阳礁设立的花岗石考察碑,是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建筑高级工程师程子泉带领工程施工人员所立。葛文说,程子泉参与过不少国家大工程建设,最具戏剧性的是,他在职期间完成的最后一个国家级工程,是在南沙群岛立碑,全部工程就是往一块桌面大小的礁石上打钻、浇灌混凝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尽管如今25年过去了,可木工李师傅在华阳礁上情真意切地对我说的这番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回响在我的耳旁。
位卑未敢忘忧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常想,李师傅那句令人振聋发聩的话语,既说出了一个普通百姓“但愿多些立碑人”的心声,也表达了广大百姓希冀举国上下实干兴邦强我中华的热切愿望。当年正值盛年的李师傅,想必现在已回到湖南乡下老家安度晚年。可25年前他在南沙的那段经历,肯定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而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也肯定会一直关注着南沙风云。可以告慰李师傅的是:“南沙长城不倒,五星红旗不落!”侵略者鲸吞祖国南沙的妄想永远不会得逞!而曾让他痛心的“有人画地图,没人来立碑”的那一页历史,早已翻了过去。今天,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有千千万万像程子泉那样为国实干的立碑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一定会早日高高矗立在中华大地!
左图:1987年5月国家海洋局南沙考察队设立在华阳礁申明我国主权的考察碑。此照片拍摄于1989年7月6日,图中远景:右侧小楼是当时正在建造的第三代高脚屋,中部连成一片的建筑物是施工部队居住生活的高脚工棚,左侧被考察碑遮挡了一部分的建筑物是守礁官兵居住生活的第二代高脚屋。右图:1989年6月5日,南沙南薰礁,为守礁官兵建造第三代高脚屋的施工部队官兵,从海水过膝的建筑材料卸载点,驮着被海水浸泡过的二三百斤重沙包,通过坡陡五六十度的一尺来宽跳板上工地的情景。(江卫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