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中西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点击:0时间:2020-01-14 03:29:44

李礼 李超民

[摘要]中西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相互摩擦的集中表征。中西文化冲突主要通过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表现出来。文化本身的扩张与防御机制、文化内容的非对等性、国人的“保守主义”和反对“西化”思想影响、文化交往的不平等性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主要根源。

[关键词]文化建设;中西文化冲突;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12-0056-05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12ZD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GL099);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13ZK2080)。

[作者简介]李礼(1982-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李超民(1982- ),男,湖南邵阳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管理研究。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不少冲突与挑战。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语言上的强势,奉行“文化霸权主义”,主导着国际文化话语权,导致中西文化冲突。深入探讨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中西文化冲突及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话语体系,建构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空间,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双向互动过程。”从此意义上说,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有了人类的文化。人们对“文化”内涵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文”与“化”联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易传·贲卦·象传》:“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时至今日,文化已逐步演化为内涵丰富的多维定义,成为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从西方翻译过来,是“舶来品”。“文化”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意为“耕作”。17世纪,德国法哲学奠基人普芬道夫首次将其视为独立概念,并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1871年,“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1](P409)纵观西方学者关于文化概念的理解,基本上都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着手,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但也都认为不能从单一特定的学科结构去理解,而需要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去综合把握。自20 世纪以来,我国对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2]梁漱溟认为:“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并认为“人类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3](P392)。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对文化的看法。学者邴正认为:“文化就是一个标志人类发展水平,进行自我评价的概念。”[4](P20)学者郭湛认为:“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人为程序和为人取向的统一。”[5]司马云杰认为:“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种海峰教授认为:“文化是精神的或是概念的东西。”[6](P30)苏振芳教授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7](P1)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给“文化”定义,也没有留下文化学相关专著,但其诸多与文化相关的思想,是我们探寻文化内涵与文化思想的宝贵资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8](P300)可以说,文化的实质即是“人化”,是人类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与对象化的创造结晶。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9](P694)这两段话都精炼地阐述了文化的本质是观念形态。它与经济、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唯物史观认为: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创造的政治、经济、法律、科学、艺术、宗教都是“人化”智慧的结晶;强调意识形态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有冲突中去解释。凸显文化有其社会基础,认为文化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

通过对比文化概念的不同解析,可知文化内涵是多义丰富的,它与经济、政治并非简单并列存在,而是隐藏在这些领域和活动之中。“文化可以说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们生活活动的一切环节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各种不同关系和联系。”[10]文化存在于人的行为中,又存在于精神和物质产品中的构想、信念、观念、世界观所组成的一个系统。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指人类生活的,以及人类实现自我和改造世界的方法”[11](P12)。从广义上讲,文化指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集中讨论文化的狭义概念,即抽象的精神文化,涵盖社会制度、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价值理念、审美方式、道德规范等。

文化冲突是当前国际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这一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Oberg)于1958年首次提出,随后引发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对此纷纷展开研究。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于1996年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冲突将不再是意识形态与经济形态为主,世界各国分歧的主要根源在于文化与文明。全球冲突主要集中在跨境国家、宗教信仰不同,分属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文化冲突将成为世界冲突的主要战场;文化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针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学者们从多角度进行着多元回应。有学者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的根源是文化霸权主义,其中充斥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骄横和自大。”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家、地区、民族之间因为固有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甚至对抗、冲突,但是不同民族都是在冲突与对抗中逐渐走向文化和谐的。

我们完全有必要探讨文化冲突的内涵。“文化冲突就是特定时期两种以上的文化模式、文化形态或文化精神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排斥、反对及否定现象。”[6](P33)“文化冲突是一个社会的规范、习俗与制度的集合体,这些规范、习俗与制度影响着人们为何起争端、与谁争斗、冲突如何进展及可能如何结束。”[12](P33)我们也可以将文化冲突理解为文化竞争,即为了生存的竞争,是文化交往中的“伴生物”。文化有着自身的发展演进规律,也有着自我保护、自我完善的功能和机制。与其他文化交流时,总会以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对待外来文化。而作为外来文化,只有在吻合原有文化主体的认识和符合其利益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文化主体的内在认同,为之所吸纳融合。文化冲突是异质文化相互排斥,作出排异反应的结果,但是文化冲突并不是各种不同质文化交往的必然结果,竞争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共同的利益,不同的文化可以实现妥协、渗透甚至融合。

文化冲突虽然有着较为宽泛的外延,但毕竟与人类社会的其他冲突类型不同,其基本特征表现如下:(1)普遍性。文化冲突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交流与碰撞不断增多,文化冲突更是体现出普遍性与全球性。(2)内隐性。文化内核是思想观念。外在的文化冲突现象在特殊情况下表现为直接的政治或军事冲突,其实质是文化的内在结构要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人的思想观念冲突与心理状态因素造成的。(3)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相伴而生,文化冲突过程中蕴含文化融合,文化融合中又有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既不应当是文化链的断裂和文化壁垒的构建,也不是文化自我与民族文化个性的丧失,而是应当在文化融合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冲突为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不同的文化不可能永久性对峙、抗衡,只可能为双方的交融作条件准备。

“文化冲突是指中西两个不同的民族之间为了自己争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利益优势,从而产生的文化要素间的摩擦、碰撞最终融合的过程。”[13]中西文化冲突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甚至对立,进而引发或激化的中西双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具体为:

(一)民族文化冲突

狭义的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在其形成发展的历程中所创造的,并长期沉淀在民族心理中的观念体系、价值取向和文学传统。广义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本文所指的是狭义层面的民族文化。“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的重要性质,也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科技和经济落后的古代,由于交通和信息不便,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不同文化主体之间即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强势民族通过殖民扩张和武力掠夺征服弱势民族,并将本民族的文化强制灌输给被征服的民族。这一文化霸权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末期的香港表现最为明显。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统治时期香港居民被强制接受英国的文化、语言、生活习俗。这与香港公民一直以来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冲突。另一种就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输送文化产品等形式,将本民族的文化渗透到其他民族。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形式的文化冲突愈演愈烈。例如,当前我国老年人喜欢我国的传统节日,而青年一代则越来越多地喜欢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随着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渗透,中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多地被青年淡化。西方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影视文化等正逐渐地通过文化产品向我国渗透,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与此相反,中华民族文化却在世界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空间,这就突出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二)经济文化冲突

文化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我们的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有学者认为“经济文化是指渗透到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一切经济环境、领域及过程中的价值观、信仰、精神、传统、审美道德及知识和才能等的总和”,也就是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信念、价值观。尽管经济与文化,制度与伦理不存在简单直接的逻辑蕴涵关系,但是各民族对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的伦理维度截然不同。西方社会“经济人”基本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人们在从事任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都追逐个人利益,都为了自己利益盘算;人的经济活动具有理性,这种理性就是以最小的牺牲来满足最大的需求,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对利益的追逐,客观上也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且往往使他能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提高人类的整个福利。而中华文化提倡“道德人”,就是用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价值尺度塑造完美的人,培养独特的德性人格。中华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注重发展社会科学,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规范与调节。中华传统文化提倡“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义”与“利”之辨的结果促使了中华民族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甘愿牺牲个人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思想,凸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本质一致”,倡导公民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提倡以全局利益为重。这与西方的“功利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物质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此经济文化环境中,中西文化冲突难以避免。譬如:“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工作实效,善于计算生产与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甚至精确到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最细节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管理很显然难以遵循如此苛刻的管理模式与日常规范。”

(三)制度文化冲突

“制度文化”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与全球交往的不断加深,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的冲突愈益显现,引发了思想上的激烈交锋与冲突。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绝大部分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制度本身就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分配优先保障私有(私人)资本利益,其根本标志与根本保障是实行财团政党政治,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地对待所有社会成员与劳资双方。正是此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其他制度文化的差异。我国社会主义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和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而资本主义宪法主要强调保障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应该享受的权利;西方国家奉行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而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冲突主要是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市场经济的区别与冲突,自由市场经济是市场需求决定市场资本的流向,资本会自动流向需要它的地方(大多数时间是这样的,经济危机的时候就不是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行使机关大多被下放到基层地方,并且由不同机构重叠权利以互相“钳制”;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以求国家政局稳定和提高国家的反应速度。由于制度文化的差异,使中西方对人权理解和为之采取的实践不同,导致双方意见分歧有时甚至演变成冲突。最典型的制度文化冲突事例莫过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的争议。西方国家往往用“人权问题”作为政治工具来干预我国内政,其本身就是霸权主义的体现。事实上,西方国家诸多事件也反映了发达国家所谓的人权存在巨大的欺骗性。如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1932年起对非裔男子的人体试验”,都暴露了其丑恶行径。

(四)意识形态文化冲突

意识形态冲突在文化冲突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文化体系中的最深层内涵。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影响力与其国际战略力量结合,具有较高的文化渗透势能,居于强势地位,中华文化却处于相对弱势。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输入的意识形态文化,主要是宣扬“西方现代文化价值体系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产物”的观点,主张推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和鼓吹“普世价值”。中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冲突的最突出表现就是西方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与我国主导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苏联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文化衰落是苏联解体的最重要原因。P.A.麦德维杰夫说:“在苏联国土上,失去免疫力的意识形态,没有了理论的保护,而只是依靠政权的力量,因此只实行了两三年便遭受了失败,按照已经衰老的思想纲领建立起来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也就随之倒塌了。”[14](P282)西方世界普遍认为自由、民主、平等的重要根源是坚持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论认为:“西方国家坚持的民主、宪政是世界通用的‘普世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会妨碍自由与民主的实现与发展。”“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指社会思想文化的表现形态,后者是指占有指导地位的思想的统一性问题。”[15]西方国家倡导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肆意推行思想意识平等性,满足了各种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实质上是在倡导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元化的基础上,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常用方式与方法,是高举“悬壶救世”的旗号,到处宣扬和鼓吹意识形态全球化,如非理性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多元共生文化思潮,严重侵蚀我国公民的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淡化人们维护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的责任,以求达到使我国民众心甘情愿地接受西方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根本目的。而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指导,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利己主义截然相反,必然引发意识形态冲突。

从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的冲突过程可以看出,一定文化总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而且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渊源,而这不同特质的文化在其文化融合和交流中,必然会产生冲突。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

(一)文化自身的扩张与防御机制

“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既有异域异族的,也有自身的,好像人都有两面性和双重人格一样,始终是人格心理上的矛盾综合体。”[16](P19)每种文化都具有它自身的扩张和防御机制,然而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最先进的,都不免有扩张的趋势以同化别的民族的文化。当民族文化相碰撞时,本民族文化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防御机制来抵制外族文化的扩张,从而形成文化冲突。中国近代文化就面临着西方列强将自己的文化强制灌输给我国的困境。在现代社会,上文所分析到的外国的节日在我国的流行,就属于外族文化的扩张。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也是文化压迫的具体表现。文化霸权主义是指推行强大的文化政策与文化腐蚀,试图消灭弱势文化,建立优势文化的统治地位,并且为强势文化谋取利益。当然,也可以说是一国以文化侵略的新型方式对他国进行侵蚀,达到从根本上消灭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主性,淡化他国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美国主要以“人权思想”来干预其他国家的内政和文化的发展,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上占有优势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也在推行文化一体化,企图以它们自己国家的文化为主线来侵蚀别国的文化。

(二)中西文化形态差异导致文化等级的非对等性

中西文化形态差异由各种原因引发,文化形态的不对等性是重要特征。一是地理环境。中国三面环陆、一面朝海的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延续性,而文化也表现出内向和封闭。而西方国家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使西方文化呈现出开放性和外向型的特点。二是思想根基。从儒家思想再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出中国文化具有辩证法的特性,同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思想。西方文化是在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因而西方文化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三是思想观念。由于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注重人伦,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尽的义务,强调为人处事上要温、良、恭、俭、让,强调集体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西方文艺复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契约,注重个人主义。

(三)中西文化交往的不平等关系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国家的产品冲击中国市场,小农经济在冲击下逐渐瓦解。当前全球化盛行。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涵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等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而它实质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凭借其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标准。文化贸易摩擦就体现了全球文化交往过程中的不平等关系。一是不平等的市场准入规则。西方国家为了保卫其本土文化,阻止其他异质文化的传入。比如在商品和服务的准入方面,他们采用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能达到的高标准,在技术、检验等各个方面设限。以保护国家安全名义保护本国的产业,阻碍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二是不平等的商品和服务的单边输出。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文化的强大优势,将其商品和服务不断推广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文化商品则不断进行反倾销。三是不平等的国家贸易规则。虽然中国加入了国际贸易组织,然而贸易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依然被发达国家把持,自由贸易并不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的。四是西方大国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其根本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获取既得利益,即国家现实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另一个就是确立价值、伦理、观念的文化主导权,以便按自己的意愿和生活准则塑造世界”[19]。在此情况下,西方强势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之间必然发生矛盾与冲突。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36.

[3]转引自《文化建设与细化问题讨论集》[M].帕尔米书店,1980.

[4]邴正.当代人类文化:人类自我意识与文化批判[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郭湛,田建华.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6]种海峰.时代性与民族性:全球交往格局中的文化冲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德]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罗斯.冲突的文化:比较视野下的解读与利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赵仁青.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文化安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6).

[14]李慎明.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徐蓉.在多样性条件下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0,(1).

[16]赵子祥.王铁军.文化差异与冲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郑百灵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