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本学术作假丑闻频发

点击:0时间:2020-01-22 16:01:54

李忠东

去年8月14日和29日,一个名为“普通研究者”的个人(或小组)向东京大学分两次提交了共100多页的举报信,对东京大学6个研究小组2003年以来发布在《科学》《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及其他的一些刊物上的22篇生物医学论文中的数据和图表提出了质疑。举报者声称已经给文部科学省、资助机构、学术团体以及各大媒体等寄出了文件,其中详尽地记录了用于支持这些研究的资金的细节。

由于举报内容相当具体,东京大学此前已经进行初步调查。为弄清举报真伪,确定论文的作者是否有修改数据和图表行为,决定启动正式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5个研究所,还有研究分子细胞生物学的1个研究所。在调查过程中,除了向相关人士了解情况及调查实验用材料和实验记录之外,必要时还将重新进行实验。调查计划将在今年春季结束,并得出结论。

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特任教授上昌広指出:“如果该项罪名成立的话,那就意味着东京大学一些主要实验室伪造数据的行为已经长达10年之久,令人震惊。”

明目张胆狡辩

东京大学在日本学术界的综合地位首屈一指,出现的上述学术丑闻只是冰山一角。

2005年,东京大学教授多比良和诚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关于控制遗传基因的医学论文后,被指出重要实验数据存在错误。东京大学成立校内调查委员会,对数据的可再现性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结论,由于多比良和诚没有保留实验记录,涉嫌造假的几篇论文的结果“在重复实验中不能再现”,论文数据无法重新得到验证。2006年2月27日,日本东京大学以“明显损害大学的名誉和信用”为由,开除了涉嫌论文造假的教授多比良和诚及其助手川崎广明,这是该校首次因科研不正当行为开除教授。

东京大学在新闻公报中说,多比良和诚多次与助手川崎广明共同撰写缺乏可靠性、所涉及实验无法重复的论文,并发表到国际性学术刊物上。两人行为已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到东京大学研究活动的健全发展,因此学校根据教职员就业规则给予两人“惩戒解雇”处分。东京大学还同时给予负有指导监督等责任的原工程学系研究科科长、原工程学系研究科化学生命工程学专业负责人等5人以“训告”处分。

对于东京大学的处分,多比良和诚不服,将东京大学告上法庭。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做出裁决,驳回了多比良和诚的诉讼请求。

多比良和诚在日本生命科学界小有名气,他的研究小组曾在《自然》杂志等权威学术刊物上相继发表多篇利用RNA(核糖核酸)抑制致病基因作用的论文,一度引起科学界关注。但日本RNA学会对多比良和诚等人已发表的12篇论文提出质疑,东京大学于是设立了调查委员会。在韩国科学家黄禹锡论文造假得到确认的背景下,多比良涉嫌造假一事被称为“日本版黄禹锡事件”。

肆意篡改数据

2013年7月25日,东京大学经过初步调查确认,该校一位著名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中存在多处数据篡改和捏造。这名教授叫加藤茂明,原是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教授。2012年,有人举报加藤茂明所在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有问题,东京大学随即对他1996年至2011年参与的165篇论文展开调查,发现存在同一图片被反复使用等造假情况。东京大学在对事件进行初步调查后起草的报告中指出,“这明显是故意的篡改和捏造”“性质恶劣”“无论加藤茂明教授是否直接参与撰写,都损害了社会上对东大学术研究的信任,给年轻研究人员的未来造成了恶劣影响。他应承担重大责任。”

东京大学调查委员会2014年12月公布的正式调查报告称,查证到33篇论文出现不正当行为。包括加藤茂明在内的11人与此有关,其中3人已取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人毕业后还曾留校担任过助教(现已辞职)。学校做出决定,取消自行篡改论文中关键性图片的3人的博士学位。其他3人虽然也被证实存在造假问题,但程度较轻。

该事件2012年初被曝光后,加藤茂明随即辞去了东京大学教授职务,并承认“确实存在篡改和捏造”,表示将撤销相关论文。实事求是地讲,与上面提到的多比良和诚相比,他还算得上有担当的学者。据了解,加藤茂明在日本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造诣颇深,被誉为是该领域的第一人,他的很多研究项目都来自于政府资金的资助。这是东京大学近年来在反学术腐败中对毕业生实施的一次最严厉的处罚,目的是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学位的价值。

胡乱吹嘘编造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宣称小保方晴子所在的研究团队取得了成功发现了近似于iPS细胞的新万能细胞STAP细胞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发表于《自然》雜志。第一篇论文主要报道了STAP这个现象的发现,第二篇论文着重报告利用STAP获得的多能细胞可以与胚胎干细胞形成嵌合体,并且对胚胎和胎盘等组织发育有贡献。

然而就在两篇论文正式在线发表不久,美国干细胞学者保罗·俄福勒提出了关于实验可重复性的疑问,随后收集了其他研究组的验证结果。他发现共有11位学者或研究组给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9组无法重复,1组正在进行。有1个实验小组成功重复,但实验者表示在B27 + LIF细胞里验证不了结果,尽管在serum + LIF里可以检测到微弱的信号,然而许多细胞是死的,所以这一重复结果只是有限的重复结果。

2014年4月1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宣布论文存在“捏造”和“篡改”。他们通过对小保方晴子留存的实验材料进行调查,确定所谓新型“万能细胞”实际全都来自该研究所保存的胚胎干细胞,她未能制作出这种细胞。另外有研究人员在网上揭露,小保方晴子向早稻田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有诸多可疑之处,占论文五分之一篇幅的20多页内容几乎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网站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完全相同。学校2014年要求其在1年内进行修改,重新提交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但她修改后的论文未能达到审查要求,早稻田大学于2015年11月2日宣布正式撤销其博士学位。

在日本高校的研究人员中,女性只有七分之一。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展生物学中心是一个由中年男性主导的专业领域,因此担任其中一个细胞编程研究组负责人的小保方晴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日本新闻媒体一度把31岁的小保方盛赞为“学术女神”,但她释放出的耀眼光芒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反腐须抓根本

面对学术界日趋严重的不正之风,日本主管教育的文部科学省以及各所大学都建立起了一套防范机制。文部科学省主要从论文抄袭、篡改、盗用和研究经费不当使用两方面抓起。2006年设置了“不良研究行为特别委员会”,并以特别委员会的名义发布了《应对研究活动中不正当行为的处理准则》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明确要求各大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协会应制定实验观察数据、试剂的保存制度;还应设立接受学术腐败内部告发的窗口,公开窗口的联系方式;被告发的研究人员有义务自行证明数据的真实性。另外,建议各大学导入科研人员伦理道德启发教育,培养研究人员自律意识。作为具体的科研单位,各大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东京大学从多比良和诚论文事件中吸取教训,制定了《科學研究行动规则》,建立了对于被告发的不当研究人员进行预备调查、正式调查(包括临时封锁研究室和研究设备)、审理和裁定的制度;其他高校如早稻田大学等也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术监督的公平和透明。

在文部科学省和各高校的“重拳出击”的同时,独立于日本政府的学术机构“日本学术会议”还从道德上对科研人员进行了约束。该组织在制定的《科学者的行动规范》中,呼吁科研人员要“正直、诚实、自律;对所从事的研究的意义、对社会的影响进行积极地说明;积极参与本领域内研究人员的相互监察,避免研究经费的不当使用”等。

尽管日本拥有比较完备的预防学术腐败行为制度,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然而学术作假和学术腐败的案件仍时有发生,难以根除。究其原因,可以从日本研究机构的利益共同体和升迁标准中找到答案。

为了获取科研经费,保住共同利益,容忍和掩盖不良学术行为成为学界的潜规则,即使发生问题,也是无原则地力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绝大多数丑闻都是因为“匿名告发”,论文发表和成果验收的审查过程作用失效,审查机制成了“空架子”。

学术研究以论文数量论高低已经成为学术机构的普遍现象,论文数量、刊物知名度、引用率成为研究人员绩效和升迁的关键指标,甚至成为赢者通吃的“敲门砖”。只要能发表文章,修饰数据甚至假造材料屡见不鲜,而且不会感到羞耻。激烈竞争导致的是重视成果和数量,轻视过程和质量,日本学者一度引以为荣的严谨性丢失殆尽。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