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大力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付钦太
近年来,一些党政机关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为此,中央适时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就是要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大力推进建设节约型政府。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降低行政成本,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要求所有党政干部要勤俭节约。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廉洁行政、勤俭行政作为重要的行政理念,并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一切都彰显了党和政府勤俭兴国为民、建设廉价政府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建设廉价政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廉价政府包括两大基本要求:一是政府要廉政,二是政府要节约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政府公务员必须强化节约意识,形成节约习惯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习惯是行为的支点。节约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自觉树立节俭意识、行政成本意识和形成良好的节俭习惯。政府公务员珍惜节约公共资源是其本分。每个政府工作人员都应意识到,自己的所有行政行为都关系到人民的福祉。政府财政支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行政性支出,一部分是民生性支出。行政性支出与民生性支出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行政支出或行政成本降低一分,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就可增加一分;反之亦然。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我们在民生方面尚有很多欠账,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那样,“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行政性浪费系非必要性行政支出,徒然消耗国家珍贵的财政资源,是对人民利益的侵蚀。从这个意义上讲,行政性浪费就是对人民利益的损害,行政性节约则是为人民谋利益,节约为民应成为每个公务员的行为准则。
在行政活动中是节约还是浪费,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一个公务员的工作作风优良与否,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是改进干部队伍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在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应起示范表率作用。要从反腐败的高度来认识节约和浪费问题。“俭以养德”“惟俭可以助廉”,节俭有显著的助廉养德功能,是建设廉洁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廉洁的政府必然是一个节俭型政府。节约利用公共资源是每个公务员应有的道德素养。节俭体现的是对资源的珍视,本身就是生态伦理的重要内容,我们很难设想一个连公共资源都不珍惜的公务员会真正爱民为民。奢靡浪费助长腐败,严重的奢靡浪费本身实际上就是腐败。在人民群众眼里,公务员大吃大喝、慷国家之慨、浪费公共资源就是腐败。清廉自守,远离腐败,应从节俭做起。每个公务员都要自觉确立节俭意识,将节约利用公共资源作为一种道义责任,从一点一滴做起,行成节约习惯,切实做到勤俭行政。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建设节俭型政府的宣传,对奢靡浪费行为进行曝光鞭挞。干部培训机构要将节俭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每个政府机关也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教育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节能减排,营造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行政环境,并将勤俭行政制度化,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有利于促进节约的管理制度。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缩小政府规模
政府为维持自身运转,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而政府规模决定着政府维持自身运转所需经费的绝对基值。政府规模愈大,维持其自身运转所需要的经费就愈多;反之亦然。政府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也并非越小越好。政府规模过小,不足以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政府规模过大,则需要过多的财政经费支出,构成行政性浪费,构成对民生和社会福利支出的侵蚀,不利于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因此,政府规模应当适度合理。
目前我国政府规模过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亟须通过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予以削减。一是科学设定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职能要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并以此为根据明确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能和责任。二是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职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机构进行合并,对职能交叉的机构进行调整。三是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应继续探索实行省直管县(市)体制;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四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目前我国政府行政审批项目多达1700多项,依然过多过滥,不但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效率,而且也是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之一,亟须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削减。六是适当减少并严控机构编制。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推进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科学核定机构人员编制数量,避免十羊九牧、人浮于事。编制一旦确定,须严加控制,保持稳定,避免再度膨胀。对机构富余人员进行分流,一时难以分流的可实行只退不增,逐步减少。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减少领导职数,遏制领导职数增多的势头。
三、改革和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削减和严控三公经费支出
三公经费(消费)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大项。尽管我国三公经费总体上是笔不透明的糊涂账,评估数据不一,但其规模过大且近年日益膨胀却是不争的事实。三公消费过度膨胀已成为广为社会诟病的政府弊病。建设节俭型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治理三公消费。我国新一届政府约法三章,承诺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约法三章呼应了人民心声和期待,彰显了新一届政府廉政节俭为民的崭新形象。
严控并削减三公经费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日之功,须在深化改革和完善管理制度上下功夫。首先,削减和严控三公经费,须走出削减三公经费会减少内需、影响经济增长的认识误区。此前,吃喝风的退潮引发高档饭店营业额大幅下降,有的政府部门就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经济增长,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靠吃喝风拉动的消费是一种畸形消费,这种畸形消费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依赖这种畸形消费去拉动经济增长,况且随着三公消费减少,政府可将财政收入用于急需财政支持的民生改善方面,从而更好地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公务接待制度。一要严格限定公务接待的对象范围和标准并强化可操作性。要本着有利于操作的原则细化接待标准,有的地方公务接待不上酒的做法很值得推广,只要不涉及外宾,公务接待完全可以不上酒,并形成制度。二要推行公务接待报批制。对不经上级批准、超出规定标准的接待费不予报销。三要切实杜绝小金库和转移至下属单位或企业报销。第三,要严禁不必要的出国考察和借出国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的行为,尤其是要严禁领导干部频繁出国考察。第四,要从严限定公车配置范围,大力推进公务用车市场化改革,大幅削减公务用车数量。除省部级领导干部外,一律不准配置专车或变相配置专车。目前地方政府存在严重的变相配置专车现象,亟须予以纠正。推进公务用车市场化,给予领导干部一定的补贴,但补贴数额一定要适度合理,普通地区以不超过领导干部工资的三分之一为宜,发达地区以不超过工资的四分之一为宜,因为过高的补贴同样会造成财政不必要的负担。一定要避免在公务用车改革中借改革之名为领导干部谋取不正当的过高补贴利益,造成更大的财政负担。
另外,建设节俭型政府,还要改革和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预算的刚性约束;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杜绝高价采购;适当延长大件办公用品的使用周期,做到物尽其用;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尽力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严控行政事业单位脱离实际需要、贪大求奢而弃旧址择新址新建;等等。总之,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突出重点,多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学习论坛》杂志常务副主编
(责编/张立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