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茶如何借丝路优势走向世界
程启坤
—是要宣传好陕茶
早在西周初,陕南巴族人已开始种茶。商末周初建立的巴国,其领地北接陕南的汉中。当时的巴族人已生产制作茶叶,并将荼作为土贡产品上贡,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贡茶之始。而且人工种植的茶园中,出产“香茗”。这一历史事实说明陕南是中国人工种茶较早的地方,也是产茶和用茶较早的地方。
从汉至唐,陕南已是中国的重要茶区。唐代陆羽《茶经》关于荼产地记载:“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就是今安康、紫阳、石泉、岚皋沿汉江两岸山谷)。“粱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就是今宁强、南郑、汉中、留坝、勉县一带)。当时陆羽把金州、梁州划归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荼区范围。
茶为国饮在唐代就已逐步形成。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金银宫廷茶具是世界茶文化的顶级文物,是唐代宫廷荼道真实存在的历史见证。精美绝伦的系列茶道器物,充分反映了唐代宫廷茶道是最奢华、最精美、最高艺术化的中国茶道。
陕西是中国古代茶马交易的策源地和西销茶的集散地。唐德宗贞元年间开始实施茶马互市,到宋代荼马交易已十分活跃,明时“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可见交易量之大。边区牧民十分需要茶叶,茶马互市极受牧民的欢迎。当时陕西是茶马交易的策源地。明代弘治中朝廷改革陕西茶叶贸易法,允许通商后,茶叶贸易极为兴盛,汉中就成为了当时的重要茶叶市场和运转加工西销茶集散地。
宣传上述陕茶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辉煌,有助于中外饮茶爱好者对陕茶的了解,增加陕茶的信誉度。
二是要积极发展陕南茶乡旅游业
陕南的汉中、商洛、安康三市百分之七八十的县区产茶。茶区风光秀丽,生态条件好,是发展茶乡旅游的好地方。加之陕南各地与茶相关的历史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性。形成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小产区茶。小产区茶生产规模一般不大。其产品的色、香、味、形、品质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小产区茶都形成了相对固有的消费群体。如同消费者所说:“我就喜欢喝这种茶。”千姿百态、品质各异的小产区茶,构成了陕南茶产业的“百花园”。
大多数小产区茶就其贸易状态而言,基本上处于陕西人“自娱自乐”状态,外国消费者知之甚少。在对放开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使许多很有特色的小产区茶能被更多海外消费者所共享而走向世界,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现今陕西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问题的解决办法有多种,其中更广泛地开放茶区旅游,让世界消费者有机会走进各茶区了解陕南特色的小产区茶可能是一个有效方法。为此,从现在开始做好设计与规划,有重点地把一些有条件的小产区打造成茶产业旅游区,让更多的外国饮茶爱好者能深入到陕南很多环境条件优越、茶叶品质各有特色的小产区,亲自去体验、去品尝那些优质的小产区荼,引起他们对这些茶的兴趣,若干年后也许就能见到成效。
另外,要尽快搭建跨境电商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茶”的方式,推介陕南小产区的各种名优茶,全面提升陕西茶叶的国际形象,引导消费,好荼好价,逐步改变陕西茶叶低价出口现状。
三是要发挥西安的区位优势。把西安打造成为新丝茶之路的茶叶贸易集散地
古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商品贸易枢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古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国内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通过西安,经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转运到沿线国家。沿线各国先进的农产品、工艺品等也经丝绸之路汇集长安后,扩散至国内其他城市。在推进商品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比较优势看,区位、产业和人文等优势突出的西安,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桥头堡的重要承载区。
西安在历史上是西北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如今在大西北的茶叶贸易中仍然发挥着中心地位的作用。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在这一战略平台中完全能够承坦起丝绸之路经济带茶叶贸易中心的责任。成为新丝路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和中心枢纽。完全能够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需求,把适销对路的全国范围的茶叶集中于西安,在西安设立茶叶加工包装中心,然后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运销至沿线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对陕西来说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必将迎来经济的繁荣与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