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转折:中央红军湖南战场起死回生

点击:0时间:2020-04-16 02:49:23

黄定都

红军长征,在湖南经过的地域广、影响大。在湖南境内先后有红六、红二军团和中央红军转战其间,足迹遍及9个市州46个县、市、区。

《十六字令·山》,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首作,其中第一首“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写的是长征入湘处湘南著名的八面山,通过独特的山色风光,神奇地揭示了长征精神的精髓要义。

战略转移最初选定的落脚点

红军长征是一次被迫战略转移的军事行动,向哪个方向实施军事战略转移呢?

据当时担任李德翻译的伍修权回忆,早在1934年春,李德就同博古谈及“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不过那时根本没有打算走那么远……,只准备到湘鄂西去……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大约在长征开始的半年前,就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

博古、李德等人之所以选定湘西及湘西北地区作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落脚点,从当时的情况分析,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其一,自大革命以来,湖南一直是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地区之一;其二,相对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便于利用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求得主力红军的休整和战斗力的恢复;其三,湖南东部边境区域的湘赣、湘鄂赣苏区紧邻中央苏区,能够就近恢复中央苏区。

1934年10月22日,中央红军突破敌人设在赣南赣县、信丰、安远之间的第一道封锁线, 10月30日至11月2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由江西的崇义猛扑湘粤边境的汝城、城口,进逼敌人第二道封锁线。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配合下,红军摧毁敌人碉堡30余座,在城头、太来圩、大坪等地重创敌军。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相继入湘,胜利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

11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由湘南向纵深挺进。当红军向郴州、宜章西进时,蒋介石紧急颁布“堵剿”电令,命湘军、粤军在北起衡阳经郴州、宜章至广东乐昌的交通线上构筑起第三道封锁线,然而被红军瓦解。

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在湘南汝城的山路上联名散发了《出路在哪里》的传单,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向工农兵及劳苦民众指出,他们的出路就在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统治,实现共产党的主张,建立工农自己的红军、自己的苏维埃政府。

“出路在哪里?”朱德毛泽东联名发布这一文稿,显示了党和红军对危机关头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探索。

突破封锁线的重要战场

红军长征所面临的考验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民团武装重兵的围追堵截;二是前进路上险山恶水等自然环境的阻隔;三是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的干扰。三支红军长征部队在湖南转战的131个日日夜夜里,遭遇战、阻击战和阵地战,大大小小总计达近百次之多。

当中央红军从郴县、良田、宜章、乐昌突破敌军第三道封锁线以后,西进转移的战略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为此,蒋介石急令“追剿”军总司令何键指挥所部16个师77个团专事“追剿”中央红军主力;令粤军陈济棠部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境进行截击中央红军;令桂军李宗仁部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令黔军王家烈指挥得力部队向湘黔边境堵截,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湘江、漓水以东的湘西南地区。

11月25日,中革军委发布作战命令,兵分两路抢渡湘江,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红五军团为后卫,八、九军团等部为侧应,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过湘江。

湘江战役激战达一个星期,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经历了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

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和红三军团各一部,被敌人阻于湘江以东,激战至弹尽粮绝后,大部壮烈牺牲。红五军团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绝大部分壮烈牺牲。红八军团21师、23师,九军团的22师也损失惨重。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朱瑞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湘江战役后,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在水弯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

由于“左”倾领导者面对强敌和险境,指挥失措,红军付出惨重代价。但是红军将士终于突破敌人设防最严密的一道封锁线,以血的惨痛代价,为继续长征夺取胜利打下了基础。

转兵西向挽救命运之地

湘江战役失利后,中央红军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寻求战略落脚点的打算已无法实现。

这时,何键指挥的“追剿”军已经在红军北上会合红二、六军团的方向构筑工事,张网以待;第二兵团薛岳部先头已抵洪江;桂军到达马蹄街、石村、独境山一带,黔军已到锦屏、黎坪一线。

可是,“左”倾领导者博古、李德等人,却不顾当时敌情,不顾红军在湘江战役中大量减员、极度疲劳和战斗力空前减弱的实际情况,仍坚持从通道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不惜去冒钻进蒋介石预先布置好的伏击口袋,使党中央、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灭的风险。

12月11日,红军攻占通道县城后,红军前进方向的抉择处于关键时刻。为研究解决红军行军路线和战略方针问题,12日,中央在通道境内紧急召开临时非常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敌我形势,力主放弃北上湘西会合贺龙、萧克部队的计划。

他根据红军破译的敌人电台情报指出,国民党军队正以五六倍于红军的兵力构筑起四道防御碉堡线,张网以待,“请君入瓮”!他向与会者提出,红军应放弃与贺龙、萧克会师的打算,改变进军路线,不向北走,而西进贵州。因为黔军比较薄弱,在贵州可以争取打几个胜仗,使部队获得喘息的时间,以便整顿被打散的部队。

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12月12日19时半,以中革军委名义向军团、纵队首长发出西入贵州的“万万火急”进军电报。13日,中央红军兵分两路,转兵贵州,暂时脱离了险境。

通道转兵的实现,不仅挽救了红军和党中央可能遭受全军覆没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得到了中央领导层多数人的赞同,从而为黎坪会议、遵义会议的召开和最终解决红军领导权及战略方针等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标签: 红军 湘江 中央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