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庄小威无缘诺奖

点击:0时间:2020-04-22 02:42:42

李珊珊

“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说法在每年的诺奖颁奖后都会被提及。2014年10月8日北京时间17点45分,诺奖官网公布了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3位物理学家:埃里克·白兹格、斯特凡·W·赫尔和W·E·莫纳。3人中,第一个被念到的名字是白兹格,他的获奖理由是PALM——一种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

早前得奖呼声甚高的华裔女科学家庄小威,与诺奖失之交臂。这个结果,在华人世界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25分钟后,一位清华大学的年轻教授在新浪微博上写道:听到白兹格名字的时候,我几乎要准备给庄小威写贺信了……

庄小威的父母退休前都是中科大的教授,1991年,19岁的庄小威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学专业,她曾师从诺奖得主朱棣文从事博士后研究,34岁拿到哈佛大学的正教授职位,40岁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网络上,一位生物学生在博客上记录了对庄小威的印象:生活英语好像不是很好,一边说一边在想词,但话题一旦转到科学,则又是另一种状态,英文变得极好,“口音很轻,吐词极其清晰,语调极其流畅,语法准确,而且用词还非常优雅。”

在华人生物学家的吐槽中,庄小威所发明的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STORM)是与白兹格的PALM并驾齐驱的一项技术,事实上,在这项技术的后续发展和推广方面,庄小威和她的团队起到了比白兹格更重要的作用。两人相关文章发表的时间也只隔一天——白兹格的相关论文发表于2006年8月1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3月13日收稿,8月2日通过评审);庄的相关论文发表于2006年8月9日出版的《自然·技术》杂志(7月7日收稿,7月31日通过评审)。在2006年那篇与两位学生合作的论文文后附注中,庄小威将STORM的构思归功于两位学生。

没有庄小威的诺贝尔化学奖引起了各种猜测,性别歧视?种族歧视?诺奖宣布一小时后,在饶毅、鲁白、谢宇3位华人学者共同主编的公号“赛先生”中,就贴出了不短的评论文章《华人科学家有同等工作却未获今天诺贝尔化学奖》。之后的数日间,在著名的赴美留学生论坛——MITBBS的“军事天地”版,关于这次诺贝尔化学奖的讨论一直是一大热门。在那里,有人提到了2007年,美国化学学会(ACS)将其ACS纯化学奖颁予庄小威和白兹格,白兹格因拒绝与庄小威分享奖项而拒领。

有人认为,在STORM之前,庄小威的大量工作已经铺好了这条通往“超高分辨荧光显微镜”之路,如同“踩在金矿上面”,只剩下一层玻璃纸需要捅破了。为什么化学奖有白兹格却没有庄小威,当被一家中国媒体问及,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一位委员回应,获奖者早在1995年就发表了理论设计论文。

PALM得奖,也就宣判了STORM再无拿到诺奖的机会。当媒体联系到庄小威时,她自称“心情不好”,拒绝了采访。

科学网博客上,有化学家援引了一位庄小威科大少年班同班同学的评论:“我们家小威能撑过去的”,她还有好几十年的时间可以去做更好的工作。

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997年获得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2006年初,成为哈佛的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学系少有的双科教授。2012年5月,40岁的庄小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endprint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