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夏日祇园祭
叶舒婧
整个7月,素来像文艺片般缓缓流动的京都,仿佛陷入全城骚动的武侠片状态。最繁华的河原町从早到晚播放起传统音乐、四条通挂满了马型提灯,身穿古代宫廷服饰的老爷爷们站在高岛屋门前等红灯,路边停着装饰华丽的“山鉾”(即巡回用花车)。舒国治在《门外汉的京都》里说的那句,“整个城市的人皆为了古代这部片子而动”,用来形容“祇园祭”时的京都再贴切不过。
“祇园祭”是日本和京都三大祭中最有名的一个,“祭”在日语里是节庆的意思。它起源于9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当时疫症爆发,人们为了祛除恶灵,便把八坂神社(当时称“祇园神社”)里的神像搬出来,在京都市内巡游,祈求消除污秽。直到现在,祭礼活动结束后,因为带有全城搜集到的晦气,所有华丽精美的“山鉾”都会拆毁,一切恢复如初。
7月17日是前祭中最盛大的花车巡行,前一晚被称为“宵山”,那天全城的姑娘都穿着浴衣(轻便、凉快版的和服,多见于夏日的祭礼和花火大会)倾巢出动。一大早我和朋友去租浴衣,腰间裹上毛巾、束带、腰带等厚厚五六层,穿完顿觉坐立不安、呼吸困难。我绝望地看着帮我穿浴衣的老奶奶,她大概是习惯了这种反应,笑说,“这样束起来才美噢,今天就拜托忍一忍吧!”在门口送我们穿上木屐才离开。
好不容易熬到晚上,已经被“看上去很美”的浴衣折腾得精疲力竭,然而宵山夜的精彩才正要开始。16日傍晚,4条附近的主要街道全部封路,成了名副其实的“步行者天堂”,行人迅速占领了周围所有的马路,大有万人空巷的感觉。我们事先并不知道花车会安插在哪些路口,满目皆是穿着浴衣一脸兴奋的人们在暴走,红绿灯已经失效,但人潮仍旧遵循左侧通行的规矩,大面积匀速移动着,没有拥挤和混乱,那是一种日本特有的热情洋溢,有序而深情。
暴走至乌丸通,三井住友银行等大厦下摆满了露天小摊,如同新年时神社的市集,章鱼烧、炸鸡的味道穿透浓稠的夜色,还有夏季限定的刨冰和菠萝,怀着少女心的姑娘开始蹲在路边捞金鱼。大家端着炒面坐在路肩上,地上坐满了人,喝着啤酒醉醺醺地摇着扇子。摄影师哀君开玩笑道,“不觉得京都好像陷入无政府状态似的?”我说,“你有见过还会排队的无政府状态么?”炸鸡摊后边的一列长队,拐了个弯继续蜿蜒。
17日早上9点,山鉾巡行从四条乌丸正式开始,被选出来的男童作为神的使者,化着惨白的妆,坐在打头的“長刀鉾”里,23座山车和9座鉾车跟着排山倒海的号令,由人力拽拉着缓缓移动。巡行结束,紧接着是八坂神社的神幸祭,上千位穿着白衣的男子,脚着白色足袋,头上扎着白带,从小孩到青壮年再到老爷爷,大家一起扛着神轿,其中还夹杂着不少光屁股大叔,只围一块兜裆裤,手叉腰,气势逼人地做着神轿的守护者。
有时会突然看到队伍后边一个大叔飞奔出来,钻到路边的便利店,买瓶水,咕嘟咕嘟灌下,又偷偷插回人群中,场面颇具喜感。队伍最后跟着一群穿普通衣服的男女老少,妈妈牵着走路还不稳的浴衣小萝莉,老奶奶轻摇团扇,一看就是家属团,好像只是吃过晚饭出来散个步,丝毫没注意到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我不知道此时住在京都、穿着浴衣被外国人求合影的自己,是站在怎样一种立场来观看这恢弘壮丽的一切,仍有游客般的游离感,又有一只脚迈进去的参与感。在京都的日子,看过大大小小不少祭,刚开始并不了解前因后果,但会莫名感动,说不清是被那些写满“齐心协力”的认真的脸所感动,还是被现代化都市中亘古不变的虔诚氛围触动。那并非一朝一夕的欢乐和祈愿,或许这正是每次被问起“为什么喜欢京都”时,心中若有所思却难以言明的京都魅力吧。
Tips:
1.祇园祭会贯穿整个7月,最高潮为7月14至17日的前祭,以及24日的后祭巡行,需提前预订市中心的酒店,在京都观光协会的网站上确认巡行路线,并做好防暑准备。
2.京都市有不少租借浴衣的店家,多集中于清水寺一带,需提前上网预约,初次穿浴衣可能会因为束腰带和木屐引起身体不适,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进行更华丽的“舞妓变身”。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