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疗援遵 从技术到观念的改变

点击:0时间:2020-06-30 05:15:37

姜浩峰

与中国其他内陆城市一样,对于遵义当地人来说,吃的用的与上海差别不大,日常需要的东西都能买到,唯有患上疑难杂症时,往往要不远千里到大城市的医院看病。如果病人家境贫寒,那么能到大城市看病的机会几乎没有,因病致贫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和上海相比,遵义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因此,在遵义市政府的强烈要求下,上海市继派出第一批十人的援遵干部后,又派出三位“追加”的援遵干部,其中两人来自医疗系统。

让两位上海医疗系统援遵干部意想不到的是,刚干半年,对口帮扶医院里的同事们就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挽留。“能不能延期?”“能不能再留一年?”医疗援遵干部不仅为遵义带去了提升当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宝贵资源,还为当地医院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填补当地医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空白,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上海医疗援遵干部把上海医疗机构多年来摸索出的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了遵义对口帮扶医院,在不长的时间里让医院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帮助医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遵义当地医疗水平得到提升,让患者可以在家门口看到好医生,也让当地医生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改善了收入状况。从义诊、慈善捐助,到输入管理经验、提供人员培养资源,上海医疗立体式的帮扶,正在从最核心改变遵义的医疗现状。

医疗援遵破冰者

任务来得实在有些紧急。

2014年10月末,一个周四,正在忙碌工作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办主任钟力炜,突然接到领导通知,说是有重要的任务。按照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申康中心党委的要求,上海医疗系统需要排除医疗援遵管理干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希望钟力炜能接过这个任务。

钟力炜曾在医院各个核心部门工作过,有着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是非常合适的援遵挂职干部人选。得到通知,钟力炜欣然接受了任务。

周四通知,第二周周一就要启程,时间实在是非常紧迫。“我是院办主任,出去一年,我得先把手上工作交接出去。忙到周日,才抽空去买了些私人物品,周一就乘上了去往遵义的飞机。”

另一位上海医疗援遵干部,也同样经历了类似匆忙应对的过程。

谢冰,上海市瑞金医院院长办公室副主任。10月底的一天,谢冰接到医院通知,要求下午4点开会。到会场,放眼望去,医院里男性中层干部基本到齐,大家在猜,这阵势,大概是要到非洲去抗击埃博拉吧。前段时间非洲埃博拉病毒扩散,医院正在调兵遣将。

大会上,谢冰才和其他同事第一次知道上海市委组织部要求医院选派援遵管理干部的消息。报名截止第二天中午,谢冰觉得组织需要就义不容辞,但又不得不考虑家里的情况。

“我结婚本来就晚,2013年结婚时我已经38岁了,2014年9月我的儿子出生,总算安定下来。儿子出生才40多天,我离开家,家里一定是有困难的。但后来跟家里人商量,从老人到夫人都很支持,所以就报名了。”

第二天上午,谢冰报名,隔一天,派他去遵义挂职的决定就下来了,几天后,出发时间从一个月后改为一周以后,匆匆忙忙,谢冰也踏上了援遵之行。

在钟力炜和谢冰之前,上海还从未向遵义派出过医疗管理挂职干部,钟力炜和谢冰两人也从未想到,自己竟成为上海医疗管理干部援遵的破冰者。作为破冰者,对方期待高、陌生感强,又没有经验可循,压力和难度一定是存在的。

作为首批医疗挂职干部,首先要适应的,一个是当地生活,一个是当地的工作环境。不吃辣的钟力炜,自备了一百多包方便面,以医生的科学搭配法,往方便面里加鸡蛋加蔬菜。后来,经常去的羊肉粉馆老板,会为钟力炜特制白汤羊肉粉,让他免受红汤之苦。由于时间紧急,当地没来得及安排合适的住处,谢冰刚到遵义住的是医院里的学生规培宿舍。不过,对于两人来说,吃和住上的反差,并不是最大的困难。真正的困难,在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上。

上海医院管理者怎样“念经”

要在陌生的医院开展工作,第一件事是摸清医院的情况。为此,钟力炜在到达挂职医院——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后,第一个月,他就到各个科室部门开会调研,“1个月开了21个会,每个会差不多1个半小时”。适逢年底,钟力炜把21个会议上得到的所有信息,梳理了一份5页纸的医院2014年的工作回顾,其中反映的很多内容连医院自己都不曾掌握,“之前他们每年的年度总结,只有两张纸”。

梳理了过去的一年,钟力炜拿出了自己的“2015年主要任务”,又是9页纸,对医院临床、科研、人才培养等重要工作,作出了规划,提出了100项具体指标。援遵时间只有1年,钟力炜必须要按照非常规的速度来安排工作。

在上海三甲医院与遵义三甲医院之间,各方面差距都比较大,要想有改变,就必须加快推进速度。在当地医院院长的充分信任下,钟力炜开始对医院职工,按照上海标准提出要求。一开始,上海院长的速度让遵义的同事们有点不适应。钟力炜拆掉了医院里供医生们休息的六十多张高低床,只留下几张值班医生休息的床。这个举动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要想当一名好医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上海挂职干部的勤恳和品格,都留在了遵义同事的眼里、心里。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杨丛维,与钟力炜的办公室门对门,杨丛维经常“串门”向钟力炜请教管理上的问题。“不管手头有没有工作,他总是温和地问:怎么了杨院长?”杨丛维说:“钟力炜院长就像一本管理学的百科全书。他来两个月后,我发现上门寻求帮助的其他医院院长络绎不绝,几个小时谈话,仿佛都是心事重重地来,豁然开朗地离开。”杨丛维感慨:“博学才是管理者魅力和吸引力所在。”

在谢冰挂职的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他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目标。“运用我2009年在瑞金医院科技发展处工作时做学科评估的经验,我一天一个学科到医院每个科室座谈、评估,很多学科连自己科室的PPT资料都没有,我赶紧把瑞金医院的类似模板找出来,让他们从自己学科的临床、科研、教学、人才梯队等方面,分析自己学科的发展瓶颈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谢冰看来,医疗的相对落后,不仅体现在医院规模、环境、设备等等,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医护人员的理念和学习愿望、学习能力上。

两位上海挂职院长,有着类似的讲求效率和速度的行事风格,两人的一言一行让当地同行知道,他们不仅仅是到遵义挂“名”的,他们将真正给医院带来改变。

跨越式改革

得到当地同事的充分信任和授权后,他们两位就在自己挂职的医院沉浸与工作中。

谢冰把重点放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在我和医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反复论证下,我们提出在新的建设周期里,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新获得国家级扶持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新建院级培养重点学科6个。”这是一个切实科技的构想,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人才素质的提升。

谢冰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出“学科后备带头人、亚专业学术骨干、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三个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启动和落实医院百名青年骨干培养计划,构建后备人才库。在医院人力资源部下设培训部,设计和整合全院系统化的学分制人员培训计划。同时作为人力资源分管院长,谢冰努力协助医院外引学科带头人,引进、招聘及送培硕博士,柔性引进候鸟型人才。2015年5月起,谢冰协调上海市对外合作交流办委托上海瑞金医院培养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青年精英人才10名,由上海市政府提供每人每月6000元的补助。

谢冰告诉记者,以前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研究生培养处于“散养”状态,一些研究生到毕业答辩才如梦方醒,培养质量相对较低。他主动承担该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工作,规范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学术氛围,要求学生必须每月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并敦促研究生导师及时进行指导。

事实上,谢冰是在用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标准,要求遵义的同事和学生,他希望青年人才主动地刷新知识结构,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援遵任务原本是一年时间,但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再三挽留下,谢冰的挂职时间延长了8个月。帮助医院进行医联体建设,也是谢冰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医联体建设,谢冰到遵义市各个县里选取基层医院帮扶学科,通过医技直通车、专家下沉等方式帮助县医院开设、开展2-3级手术,努力做到小病、常见病不出县。“去过十多个县乡镇,每次去就直奔医院,风景区一个也没去过,连红色圣地娄山关也是离开前最后一个月才抽空去的。”

钟力炜则在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提出了“转型发展”的一系列举措。专科专治、提高医疗效率、控制院内感染、护理垂直化管理、均次费用控制、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强化“学科群”和亚学科发展……这些上海医院里常常听到的关键词,被钟力炜搬到了遵义。

经过9个月的推进,钟力炜的“转型发展”产生了效果。遵义第三人民医院门急诊人次、住院手术人次、医疗业务收入都明显上升,门急诊均次费用下降。这些数据反映出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同时医护人员收入提高,会为他们在业务上的提高带来动力。

这一年中,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科研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医院参与的科研成果形成的论文发表在SCI期刊上,是这家医院第一篇SCI论文。这与钟力炜力推的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科研奖励办法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在,钟力炜曾挂职的医院,成为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的成员,在人员进修上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截至目前,遵义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派出16名医疗、护理、管理人员赴上海进修。”

从最初的适应、磨合,到得到帮扶医院院长和同事的充分信任,再到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上海援遵医疗干部在遵义医疗界留下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立体的医疗帮扶

遵义医疗帮扶,是一种立体帮扶的形式。

管理工作之余,眼科专家谢冰,一边用最新的技术为遵义患者解除病痛,一边把技术教给了当地的同行。600天的时间,谢冰共带教完成了700多台手术,其中400例手术实在当地县乡带教完成的。在他的帮助下,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业务量及业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

同时,钟力炜和谢冰利用上海医院的资源,将医疗和管理专家带到遵义,进行义诊、学术交流等,把最新的医疗信息和管理方法,带到遵义。

事实上,上海与遵义的医疗机构合作共建,早在派出援遵干部之前就已经开始。

2007年,上海市儿童医院从与遵义市妇幼保健院结成姐妹医院,常年保持着医疗共建合作关系,持续为该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赠送了部分仪器设备。

从2011年起,上海市儿童医院启动“千里送医到遵义”大型公益活动。这项活动为遵义地区贫困家庭先天性疾病患儿提供慈善性质的治疗。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儿童医院已先后为91名贫困患儿进行了免费爱心手术,最近,11名患儿又将抵沪接受手术;已接受10位来自遵义市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来院进修培训;已先后六次赴遵义开展巡回医疗:义诊、筛查、手术演示等工作。

每一年的公益活动,儿童医院的医生会在遵义市妇幼保健院筛选小病人,然后将适合手术的患者带到上海完成手术。去的次数多了,上海医生们连医院附近哪里有羊肉粉馆,哪家卖豆花面都搞得清清楚楚,原本陌生的遵义,成了上海市儿童医院医生们最熟悉的城市。

“千里送医到遵义”活动改变了很多贫困家庭的命运。1岁多的小耀耀(化名)患有“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听到周围的邻居谈论上海的专家到遵义义诊,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家人把小耀耀抱到了义诊现场,想不到孩子幸运地被选入帮困对象,能够去上海接受手术。

小耀耀一家租住在遵义一幢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耀耀的父亲因患有肺结核失去劳动力,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耀耀的妈妈身上;加上耀耀爷爷不多的退休工资,全家一个月的收入不足二千元,而且耀耀的爷爷也患有结核病,常年的治病已欠下不少钱。当得知耀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后,耀耀的妈妈天天以泪洗面。先心病需要及时手术,可庞大的手术费用对这个艰苦的家庭来说无异是天文数字,耀耀的爸爸更是为了孩子的病而放弃接受治疗,他说首先要治好孩子的病,为了治好孩子哪怕用他自己的心来换也值。几近失望时,上海市儿童医院医疗队的专家和爱心人士给他们带来了惊喜,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重拾希望。

上海对口帮扶遵义,给遵义医疗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契机,为医疗机构发展节省了摸索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时间代价和其他代价。上海医疗卫生事业中丰富的经验,对于接受帮扶的遵义来说,就是最大的财富。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