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绿色发展和生产方式绿色化

点击:0时间:2020-08-01 18:44:39

李宁宁

绿色发展和生产方式绿色化

21世纪以来,全球发展受到了来自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以及资源短缺的严重挑战,实现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向以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模式的转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呼吁推行“全球绿色新政”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在对华东七省市座谈“十三五”发展时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什么是生产方式绿色化

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要求生产由传统的单纯的末端污染控制向全过程污染控制转变,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单位产品生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实现在加快经济生产发展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生产方式绿色化就是要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改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状况。生产方式绿色化离不开“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就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从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排放。再利用就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它要求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产品整体或部分以至材料的再利用性,产品和包装容器能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要求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同时也要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边角料、中间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产过程中或是另外加以利用。生产方式绿色化,就是从这一原则出发,充分考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生产的各个过程相互依存,形成共生的网状生态工业链,达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

生产方式绿色化就是要实现污染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改变现有生产方式之下污染排放过高的状况,使生产方式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绿色生产方式充分考虑并努力减少生产方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生产的路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绿色生产方式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它的生产路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因此它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点。

生产方式绿色化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而粗放的生产方式更使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中国经济结构重化工化特征十分明显,经济结构转型缓慢,产业结构总体还存在着零散化、低度化和同构化特征。产业规模虽大,但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却偏低,总体上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大。因此,长期以来来自工业的污染一直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机动车、工业生产、燃煤、扬尘等是当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来源,占85%~90%,而来自工业的污染占有相当的比例。南京市环保局对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解析也表明,南京市PM2.5的来源中,工业累计贡献率为46.4%(其中燃煤贡献率为27.4%,工业生产贡献率为19.7%),机动车尾气贡献率为24.6%,扬尘贡献率为14.1%,其他污染源贡献率为14.9%。可见,工业污染是南京大气污染的首要来源。

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正在摧毁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农业基础资源,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农业污染超过工业污染。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除了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土壤中重金属以及有毒有机物富集引起的土地污染,直接威胁农产品安全。中国的农药、化肥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利用率要比世界发达国家低15%~20%。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污染了土壤,还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此外,畜禽与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排泄物得不到妥善的处理,也是土壤与水体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不管污染来于工业还是农业,根本原因都是非绿色化的生产方式。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生产方式绿色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较长的过程,生产方式绿色化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推动环境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必须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使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并逐步好转,使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就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一是绿色工业体系。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在资源开采环节,实施绿色开采,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动共伴生、低品位和尾矿的综合利用。在生产环节,开展生态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强化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集约用地水平,推广应用节材技术。在重点行业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末端环节,在尽量减少废物排放的基础上,对排放的废物进行环保处置,做到达标排放。在一些重点行业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产品包装物和消费后废弃的产品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二是绿色农业体系。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节约集约型农业,推广使用节能型农业机械,普及管道输水、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模式,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秸秆、废旧农膜、畜禽粪污、林业“三剩物”等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工程。鼓励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农工社产业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三是绿色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健康、养老等低消耗低污染的服务业,推进零售批发、物流、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开展零售业等流通领域节能减排行动。优化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推进甩挂运输和船型标准化。推进餐饮住宿业绿色发展,实施绿色设计、绿色采购、节能降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领绿色消费。

建立绿色制度体系。建立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环境政策,推行绿色生产激励政策,使生产方式绿色化成为自觉的行动。一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梳理并完善与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大力修改《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地法》、《生态补偿法》等,进一步完善《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配套法规及其标准体系。二要建立和实施最严格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制度,尤其是国土以及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环境损害赔偿制、环境公益诉讼制等。三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对企业的污染行为进行重罚。生产成本是影响企业生产行为的关键,对企业的污染行为加以重罚,从而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有利于绿色生产企业保持市场经济中优势;对生产企业逐步实施ISO14000国际标准,采取“绿色产品”、“环保产品”等标志来保护绿色产品,以利于绿色生产企业的产品占领市场;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逐步淘汰高耗能、污染环境的企业。四要完善经济政策,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恢复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鼓励政策,建立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产权制度、绿色财政制度等;尽快出台流通与消费领域绿色制度,如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消费制度等,引导绿色消费;推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的交易试点。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缺乏核心技术是中国绿色产业处于世界绿色产业链低端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一要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强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科技项目,重点部署具有全局影响的关键技术和技术群,积极研发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和生态产业园区的优化设计技术,推动建立企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关注商业化项目,吸纳更多企业的参与。二要加大环保科技的R&D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发挥信贷、税收、补贴等政策手段的作用,积极促进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示范、推广。三要建立官产学研结合及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技术开发模式,整合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及资本市场的力量,采取协调行动,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四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重点开发低成本的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并积极实现产业化。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 杰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