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鄂温克族的口弦琴

点击:0时间:2020-08-12 22:46:54

卞基

口弦琴是流行于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簧片乐器,也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这种乐器不仅要靠空气的振动,还须用手指拨动簧片,再用口形的开合动作配合发出乐音。琴有大、中、小之分,型号越大、声音越低、越浑厚。琴的构造分琴鞘与簧片两部分。演奏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持琴柄,并把琴身虚含在口中,然后用右手食指或拇指拨动小柄,用小柄牵动簧片条振动而发音。

口弦琴是世界许多狩猎民族共有的传统乐器。据鄂温克族传说,很早以前的一场瘟疫,使一个村落几乎所有人都死于这场灾难,只有一个女婴被一位过路老人救了出来。后来,这个女婴在老者的抚养下长大。当她听到老人讲述这悲惨的往事时,因痛哭过度变成了哑巴。好心的老人特意为她做了一只口弦琴,使她又有了一副能讲话的嗓子。不幸的是,她的口弦琴被兽神偷走。女孩历尽艰险找到了口弦琴,兽神洞口的石头老人告诉她:“这只口弦琴已被兽神吹过变成了法物,用它能救活因瘟疫死去的人们,不过,三天以后你自己会变成石头。”善良的女孩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命,用那只口弦琴吹响了生命的音符,救活了父母和乡亲,自己却在三天后化成了美丽的石头人。从此,口弦琴流传下来了,石头姑娘的形象也活在了人们心中。

在鄂温克语中,口弦琴被称作“朋留坎”。鄂温克族认为它具有役鬼驱神的法力,能够用来召唤部落中死去亲人的灵魂。它是法器和神器,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以随意奏响口弦琴的。

据现代学者研究,“朋留坎”在鄂温克族乐器中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古时萨满在做法、跳神时要唱神歌,而伴奏的乐器只有手鼓和摇铃,这两件乐器是无法演奏出唱神歌时所需要的旋律,此时,“朋留坎”便显示出了作用。

口弦琴的加工制作过程非常复杂,程序也极其讲究,这与萨满教的禁忌文化息息相关。鄂温克族是森林狩猎民族,他们与大自然一向和睦相处,从来都自觉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火是人类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它不仅为猎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还是萨满教信徒们最为崇敬的神明——火神。在布满易燃物质的森林中生炉打铁,制作生活、生产必需的铁制工具,打造神器“朋留坎”,绝不是简单易行之事。打造神器,必须严格执行萨满教对火神、山神的禁忌和传统程序:如选择雨季时节连续几天不下雨的日子,开炉前必须先由萨满祭祀,并跳神、做法,以及严格限制妇女靠近铁匠炉等。

许多学者通过长期对古籍的研究考证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得出结论: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乐器管风琴的前身之一,就是历史悠久的、由森林狩猎民族创造的传统乐器——口弦琴。

不过,口弦琴文化在使鹿部鄂温克猎人中并非外来文化。根据考证、田野调查和猎人们口口相传,鄂温克族的猎人们从他们古老的邻居俄罗斯人那里学会了金属锻造技术后,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自制口弦琴的。

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在广袤的西伯利亚草原上,在与其他狩猎部落的交往和交流中,鄂温克猎人沿着由东向西的迁徙和传播路线,将这个小小的神器带进了东欧平原,并成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后发展和推广开来的宗教乐器——管风琴的前身之一。

从“朋留坎”的产生和流传的路线上看,东西方的音乐文化很早就有交融的历史,它也表明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是互通的。东方文明早于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的发展却后来居上。

鄂温克族先民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孕育并发展出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音乐文化。“朋留坎”使得鄂温克族音乐文化在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

责任编辑:刘秉承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