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去哪儿”问得好

点击:0时间:2020-08-30 13:27:53

陈永江

某单位在开展一项党性教育活动时,要求党员同志都问一问“党员去哪儿”?这一发问对党员干部们触动特别大,大家自觉检查、反思,重新坚定了党员的“定位”。

“党员去哪儿”是把标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党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每个党员的目的地。革命战争年代,哪里有困难,哪里最艰苦、最危险,党员干部就争着抢着去哪里。在他们看来,冲锋在前,才能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改革开放、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来,全党同志更加注重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从中央领导到各级党员干部,都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哪里有灾有险、哪里形势严峻,就出现在哪里,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人民的利益永远都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共产党人应该牢记使命,无论是群众的需要,还是职责的要求,都积极主动、义无反顾地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团结那里的群众一道与困难作斗争,让群众真切地感受、体会到党的关怀和力量。

“党员去哪儿”是面镜子。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很不喜欢去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做工作、办事情,很少考虑群众的需求,而是更多去看领导的眼色;更有个别党员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甚至腐败堕落。这些党员所走的方向、所去的地方都是错误的。其实,“党员去哪儿”,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在共产党人的心中,人民的“位置”应是最高的。为了和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产党员应该去群众中间,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高评判标准。焦裕禄、孔繁森同志心中经常牵挂的是他们工作过的穷乡僻壤,而党的好干部郑培民的口头禅则是“到最穷的村子去”。他们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励精图治,为人民谋利益,为党立丰碑,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的典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正是因为有广大共产党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的工作才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才经受住了大风大浪和艰难困苦的考验。

“党员去哪儿”是个号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更加需要广大共产党员走对路子、去对地方,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始终保持先进性,更加自觉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检验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坚持了为人民服务,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号召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了没有;希望群众做好的事情,他自己带头做好了没有;要求牺牲个人利益的时候,他是否勇于牺牲;禁止别人去做的事情,他自己是不是从未做过;群众有困难需要帮助,他是否真心去帮助了。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常常问问自己“党员去哪儿”,始终保持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高度情怀。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孟子·离娄》中这几句古语,说的是人要有一种精神,一种对人民的深厚的爱,一种对群众命运的急切关心和为百姓解除痛苦的态度。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吹响“党员去哪儿”的集结号,哪里问题最多,哪里矛盾最突出,哪里群众最困难,哪里就要有党员的身影。把群众捧在手上,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