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遥看国色玲珑韵香

点击:0时间:2020-09-08 00:21:15

檀力

姚玲,安徽寿县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六安市书画院特聘画家、寿州书画院画家、寿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师从著名花鸟画家朱宝善先生。深研近代大师任伯年、吴昌硕作品。作品深受社会各界人士赏识。2001年中国画《天姿独秀》参加庆祝建党80周年“太阳颂”安徽省职工作品展获优秀奖;2008年中国画《富贵吉祥》在首届安徽省建筑文化年作品展获优秀奖,同年6月和12月在寿县、六安两地举办姚玲中国花鸟画展;2009年8月中国画《醉春图》参加第三届安徽省美术大展。中国画作品展;2009年10月中国画《松鼠图》参加安徽省美协巾帼书画会成立20周年“安徽省女书画家作品展”;2012年12月在合肥久留米美术馆参与朱宝善师生中国画联展。2015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姚玲中国画集》。

姚玲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学深厚。父亲擅长书法,她幼年多有熏染,临摹碑帖,前后经年,为她日后学画埋下慧根。参加工作后,多有闲暇。作为生长、生活在寿县古城的她,受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又重新拿起毛笔,开始了学画之路。初入画境,由于对中国画知之不多,不甚了解,直到2007年,被识才的朱宝善收为弟子,从此才真正走上艺术之路。

第一次见到姚玲,是2008年10月,在合肥亚明艺术馆,由寿州书画院举办的《楚都墨韵作品展》上。她云鬓高耸,仪容端丽,寡言而少语。午宴时,我们同在一桌,当时还有香港金峰财富集团董事长张家玉、安徽省书协艺术顾问王家琰等文化、商界名流。2012年谷雨时节,我陪南京的四名文友到寿县,姚玲和我们一起参观寿县博物馆,去双桥镇,拜谒孙氏(孙家鼐)宗祠。

姚玲的作品源于生活,题材宽泛。她的画是平民百姓耳濡目染的寻常花鸟,但通过注入个人的气质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力量,观后难忘,记忆犹新。当然,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稍有不慎,就会落入艳俗的境地。许多人一直认为姚玲画是不好模仿的,弄不好就走到“俗”的路上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表达,雅俗之间的度是很难把握的,画浓艳了容易,画淡雅了难,于浓艳中见淡雅就更难了。因此,古代许多大家用水墨去表现牡丹。而姚玲能够用颜色穷研其变,馥郁若滴,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青睐。

姚玲在花卉画创作和研究方面探索20年,笔耕不辍,成绩斐然。她注重承继传统、领会自然,以小写意花卉见长,尤其擅画牡丹,以情运法,干湿相济、浓淡相宜,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

姚玲爱花,人尽皆知。从孩提时代起,她就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姚玲因为每天都有芳香妍丽的花儿及翰墨香陪伴,所以人到半百还依然神采奕奕、目光炯然。充满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姚玲为人谦和慈祥,纯真朴实,没有一点名家的架子和傲气。姚玲每天都在研究创作作品,牡丹题材占了近七成。在画牡丹画时,常常配上山石、小鸟、蝴蝶、蜜蜂等作为陪衬,增加了画面的情趣。她的画舒静而高远,简约而抒情,彰显出超凡的笔力。她创作的其他花卉,水平也丝毫不低。这与她早年多看、多记、多悟不无关系。她非常重视写生,写生是一种物我对话,一种情感交流,每一个细节都会“有话可说”。

姚玲认为,国画中除了有扎实的笔墨功夫外,还应该有观察自然生活的修养和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姚玲在创作中将自然界一些常见的小花、小草作为原料,淋漓尽致在绘画中表现着,即使是一张小画,也洋溢着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她不断追求雅俗共赏的精神世界,她的艺术之路沿着任伯年、吴昌硕路子走过来的,姚玲的作品题材、颜色,人们都很喜欢。浓淡干湿各显奇妙,“工”中有“写”,“写”中有“工”,创造出新颖而独特的“姚玲没骨花卉”技法,没骨小写意更是得到人们的称赞。“姚玲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创作源泉,重视画外功夫,具有多方面修养,所以作品有意境、有深度,雅俗共赏,令人回味。”她能准确地把握花卉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积极表现与时俱进的审美,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姚玲倾情于一花一草,感悟于人生万象的艺术表达。她借物喻情,借物喻意,拟人化手法运用自如。她将花卉赋予了生命:有的是群花争艳,摆出少女般的姣姿;有的似亭亭玉立的舞女,婀娜多姿,眉目传情;有的是少女谈婚论嫁时的羞涩。她对画中的草虫也情有独钟,蜻蜓、蜜蜂、蝴蝶等结构精准,极为传神,尤其小蜜蜂,扇动着薄得透明的双翅,翻飞在花丛中,像是听到嗡嗡的叫声,真切地画出花卉与飞虫间的情韵,令人陶醉。她的花鸟画已成为众多书画班学员学习的范本。

姚玲的画,一枚花瓣、一片叶子,都精微到位,使人赏心悦目。从她的画里,我看到中国传统女性的贤淑、温馨、谦和、容让等美德。

姚玲的牡丹题材作品流传到社会,广受人们喜爱。在她的笔下,一切花卉都开得灿烂、温和、晶莹透明、芬芳与甜润。她笔下的画用色浓淡有序,处处高雅;尤其是一些细部的用笔和着色恰到好处,就连那些主体花卉周围的附生小草和灌木都逼真鲜活。

姚玲笔下的牡丹,首先感到的是充满个人情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植物的图解和颜色的抹画,更不是那些自称“牡丹王”们制作出的俗不可耐的行画。画面上那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牡丹花朵,如今已成为她的精神和情感家园的载体,画家通过牡丹绘画这一特定的艺术媒介,表达了对和谐自然、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寄托,可以说,姚玲把牡丹绘画提升到了更高的“道”的层面,作品非常耐看,有一种清润雅致的情调和浓郁馨馥的氛围相融和,在表现出牡丹雍容富贵、吉祥喜庆的神韵的同时,还传达出了一股书卷韵致。

姚玲在对笔墨修炼和使用时是倾注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画审美的理解的,并将其与所表现的对象及画家个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做到了以情运笔、以情使墨。为了更好地表现牡丹“国色天香”的丰艳韵姿,她将文人画的笔墨与民间艺术中的色彩结合使用,在保留纯色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复合色,注重色阶的变化,利用不同色调相互间的对比与衬托,使得水色浑融,色彩饱满,淋漓尽致。同时她将饱含色彩的毛笔横卧在纸上,根据所画花朵的不同形态,捻转笔杆,利用笔尖、笔肚、笔根等不同部位,画出花瓣不同的色阶变化和花朵的不同形态,既具浑融整体,又有局部的细腻变化,使画面变得丰富多彩,成功地表现了牡丹花朵的姹紫嫣红及其雍容华贵的韵姿,以抒发画家对牡丹的丰富感情。

技法上的创新,必然带来形式上的变化,姚玲笔下的牡丹,在构图布局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也不为现实园圃中自然生长的牡丹所囿,而是在师法造化的基础上,“对牡丹生态结构、造型特殊、色彩变化、情势风致的观察、概化提升”,经过主观灵府意匠酝酿,创造出她心中的理想图式牡丹形象,丰艳而不媚俗,绰约而不柔弱,昂扬着蓬勃生机和富贵典雅的气氛。其构图新颖多样,布局变化丰富,真是画出了牡丹的丰姿神韵,一派“国色天香”。

(责编 凌 云)

相关新闻
最新新闻
关闭